翩翩少年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內有文章。這首詩,培養和激起了郭沫若讀書的興趣,使郭沫若對上學讀書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母親對郭沫若等子女既慈愛又嚴格。母親由於長年勞累,身體衰弱,每年秋季總要暈倒一回。在郭沫若五六歲的時候,他和二哥一起偷偷地摘了別人園內的一朵芭蕉花。據說芭蕉花是治療暈病的良藥。當母親問清了芭蕉花的來曆之後,非常生氣,立即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連連歎氣地說:“唉,娘生下了你們這樣不爭氣的孩子,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
不一會兒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把兄弟二人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麵前打了一頓。芭蕉花到底沒有用上,可是父母對郭沫若的嚴格教育,卻是他認識人生的起點。
郭沫若4歲半就上學了。父母在家裏專門設立了綏山山館,聘請了當地很有名望的沈煥章先生為塾師。沈煥章先生學問淵博,卓識過人,忠於職守,所以在沙灣很受尊敬。郭沫若在父親的帶領下到綏山山館去拜師發蒙。點燃一對紅蠟燭,焚燒三炷香,父親用手按住他,在“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磕了三個響頭,向執教嚴格的沈先生拜了師,算是正式發蒙。
郭沫若開始讀的是《三字經》,每天都要背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不懂得這是什麼意思,覺得實在是枯燥無味。上學後的第三天,他就開始逃學,他再也不想念了。在同窗們一片“逃學狗,逃學狗”的笑罵聲中,郭沫若被父親用強製的方法送回學堂。沈先生教書十分嚴格,他認為自古以來讀書就是為了做官,教育兒童隻有一個字,就是“打”。所以沈先生最初在教刑上是十分嚴厲的。
有一次,郭沫若的頭上被打得滿是皰塊,晚上睡覺時痛得不能就枕,母親看了之後,心疼得哭了起來。母親告訴他要好好聽沈先生的話,並且找出一頂硬殼舊帽子給他,裏麵還有4個氈耳。郭沫若高興極了,以後每天上學他都戴上這頂“鐵盔”一樣的帽子。先生再打他頭時,隻是空響,腦袋卻一點兒也不疼,但這個秘密很快便被他二哥發現了,一天上學堂的途中,他的“鐵盔”被二哥搶去,他便大哭起來,於是.沈先生也知道了這個秘密。
沈先生發現打不能製服郭沫若天真活潑的向上心,他對學習依然不感興趣,還是常常逃學。為了解決問題,沈先生對他改用“詩罰”。
郭沫若跟著沈先生白天讀經,要背誦《詩經》《易經》《書經》《周禮》等,晚上讀詩,沈先生以《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為教材,讓他背詩,對對子。這使郭沫若在幼年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並且受到了詩的熏陶。
1900年,郭沫若曾有一段時間離開沙灣,到一河之隔的太平場讀書。
當時的教師是一個姓江的秀才。江秀才原來還開著藥鋪,隻因一次過木橋時,自己牽的馬使對麵過橋來的一個有錢人家的婦女受驚掉進河中,被迫打了半年官司,弄得傾家蕩產,隻好出來教私塾。有一次江秀才講《九章》,黑板上留下“涉江”兩個字,有事出去了。一個調皮的學生上下加了幾個字,改成一個亡聯:“江秀才涉江冤乎枉乎。”大家喊郭沫若對下聯。
郭沫若馬上在黑板上寫:“餘童生讀書困哉難哉。”餘童生是交不起學費而被迫停學的挖煤工人的兒子。郭沫若餘意未盡,又在對聯下寫了一首詩:
學海茫茫庭院深,無錢不敢拜大成。
吾望呈師施恩典.同病相鄰應有人。
江秀才看了詩,竟深受感動,免了那個窮苦學生的學費。這件事既可以看出郭沫若才思敏捷,又體現出他對貧苦學生有一顆善良的同情心。
郭沫若的兒童時代,除了父母和沈先生之外,對他影響較大的另一個人就是他的大哥。大哥郭開文比郭沫若大14歲,在1903年四川廢科舉興學校時,郭開文考入成都東文學堂,後留學日本。他年輕時性格浪漫,喜歡寫詩、刻圖章,講究寫字,也學過畫畫。辛亥革命時回到四川,先後做過四川省的交通部長、川邊駐京代表等。
郭沫若幼年時,大哥正在成都東文學堂讀書,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參加者。1905年春,大哥被派往日本留學,他很想把郭沫若帶去。為此,臨行前大哥特地征詢了弟弟的意見,弟弟當然求之不得,預備聽從哥哥的話,去東洋學實業,將來可以富國強兵,遺憾的是父母舍不得放他。
大哥是郭沫若開始接觸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啟蒙教師和引路人,對郭沫若的民主思想和反抗性格的形成以及文學愛好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郭沫若終生都對這位大哥懷著敬仰和感激之情,稱大哥對他的情意是“世間最難得者”。
1936年郭開文於家鄉病逝,當時郭沫若遠在日本,得到消息後,他非常悲痛。1939年郭沫若回鄉省父,見到大哥寫的《祭母文》等,見物思人,痛哭不已。他在大哥的詩文遺稿上寫了一首七律:
連床風雨憶幽燕,踵涉重瀛廿有年。
粗得裁成蒙策後,愧無點滴報生前。
雄才拓落勞賓戲,至性情文軼述阡。
手把遺稿思近事,一回雒誦一潸然!
由此可以看出,郭沫若對大哥的感情有多麼深厚!
鬱達夫受教於母親買鞋
文學家鬱達夫一生著述頗豐,創作風格獨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稱,影響廣泛。著有短篇小說集《沉論》。他的成就與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在鬱達夫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從此,一家6口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了母親的肩上。鬱達夫小的時候很有天分,學習成績很好,母親省吃儉用供他上學,家裏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鬱達夫13歲那年,考進了縣立高小,而且由於入學後勤奮苦讀,成績十分優秀。為此,他受到了知縣的嘉獎,並且跳級升班,一舉成為小小富陽城中的知名人物。在榮譽和讚揚之中,鬱達夫逐漸產生了虛榮心,並開始在穿著打扮上講究起來。
第二學年開學了,鬱達夫跟母親說:“娘,我想買一雙皮鞋。因為學校發了黑色的製服,很多同學都配上一雙閃亮的皮鞋,神氣極了。”平時,鬱達夫總是穿著一雙布鞋,顯得非常土。母親沒有說什麼,然而,鬱達夫卻沒有想到自己的母親為此要付出多少勞動。
第二天,為了滿足兒子的要求,母親走家串戶,想盡了辦法,還是籌不夠錢。無奈,隻得想到賒欠。她帶著兒子走了一家又一家鞋店,都沒有賒成。每進一家商店,掌櫃的起先都是笑臉相迎,客客氣氣地把一雙雙皮鞋拿出來給鬱達夫試穿,當他們一聽到希望賒欠時,立刻白眼相對,收起皮鞋,有的甚至還要說幾句諷刺人的話。
他們走了一上午,到最後一家商店被拒絕賒欠之後,母親的眼眶浸滿了淚水。這時,鬱達夫看著母親花白的頭發,粗糙的雙手,覺得很慚愧。
他拉著母親,無言以對地低下頭,默默地跟著母親回家了。不一會兒,他看見母親手裏拿著一包衣服準備出門。
原來,母親是要去當鋪把這些衣服當了,再去買回兒子想要的皮鞋。
母親的這一舉動使鬱達夫非常難過,他內疚、後悔,恨自己不懂事,讓母親如此為難。看著母親,鬱達夫深深地理解了母親的心,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他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一下子投進母親的懷抱。他緊緊抱著母親,哭著說:“娘,你別去了,我不要皮鞋了!”母親站在那裏,也禁不住落下辛酸的淚水。
買皮鞋的風波很快過去了。但它對少年鬱達夫的觸動很大。鬱達夫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艱辛,也體驗到社會上存在著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
他暗下決心,發憤苦讀,為窮苦人爭氣。鬱達夫的母親這樣任勞任怨、辛勤操持,而又無私地愛著孩子的父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使得兒子勤奮學習,保持著善良淳樸的各種美好品質。
1910年冬,鬱達夫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當時著名的杭州府中學。後來,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成為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
黃炎培教子“十二言”
黃炎培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02年與蔡元培等組織中國教育會。後來參加同盟會。1917年赴美考察,回國後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理事長。先後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
黃炎培雖然很忙,他對兒女的教育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黃炎培在生活上對子女的要求很嚴格。他和妻子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兒女不許做的,自己一定不要去做。
家裏任何人也都不能去做。為了不使孩子沾染上吸煙的不良習慣,家裏在招待親朋好友時,也不許用紙煙作為招待用品,同時禁止客人在家裏向人敬煙。
黃炎培對子女非常關心和愛護,但不許孩子們亂用錢。他和妻子也從來不亂給孩子們零用錢。而且要求孩子們花錢要一一記賬。直到孩子上了中學,手中經常也是隻有少量的錢,有一塊銀元就是多的了。但是,對於孩子們幫助貧窮困難的同學,他們不僅不反對,有時還給一些資助。他們還教育孩子們誠實,不說謊話、假話和大話。
在黃炎培的教育下,他的兒女們得到了健康成長。他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深厚至極。方剛與父親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是父子,又是同誌。三兒子英語好,經常教父親學習英語,兒女們喜歡聽他講經書,黃炎培也十分高興.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黃炎培喜歡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誘導,他認為中學是一個重要階段。他要求孩子們在上中學時必須學好國文、外國文和算學。他說:“算學訓練頭腦,使之清澈、正確、精密,影響於思想很大;文字學科,是吸收各種知識的唯一門徑,都值得重視。”
他在同孩子們的相處中,時時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的天賦和秉性,並且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對他們進行岡材施教。如他發現一個孩子喜歡玩積木,能夠製作成各種的建築圖形,便時常帶他到高處去看上海的市容全境,培養他對工業的興趣,引導他去學習研究建築業。
為教育孩子,黃炎培專門寫了十二句話作為座右銘,讓孩子們認真記在心裏,如下:“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如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關於“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黃炎培告誡兒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紛雜的邪說所誘惑,以至誤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性,按客觀實際去做。講話應當守信用,行動應踏踏實實,不輕浮。
“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是對兒子日常的要求。事閑的時候,最易養成慵懶的惡習,要警策自己,抓住時間,勤奮用功,切莫荒疏了學習;事忙繁雜的時候,易生焦急的情緒,一急躁就會因衝動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來,一定要冷靜沉著,切忌慌忙。說話算數別人就會相信,沒有私欲就會變得剛正,理直氣壯。
而“如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四句話意味深長。這是黃炎培要求兒子對待同誌和藹可親,像春風一樣暖人;對壞人壞事像秋霜一樣淩厲。在原則是非上,應該愛憎分明,不可模棱兩可。結句用“古錢”外圓內方比喻,要求兒子外表隨和,內裏嚴正,養成謙虛謹慎的作風.不要鋒芒畢露,盛氣淩人。
謝葆璋以愛國心教育冰心
冰心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女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她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
冰心於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父親謝葆璋,字鏡如,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光緒七年(1881),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嚴複回閩招生,推薦謝葆璋北上應試,考入該學堂第一屆駕駛班肄習。光緒十年(1884),學成畢業,派登“威遠”艦實習。實習期滿,進入北洋艦隊服役,在“來遠”號戰艦上任二副。在這裏,他曾參加了甲午戰爭,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北洋水師慘敗後,他為了振興我國海軍,在煙台創辦海軍學校並出任校長。
隨著謝葆璋工作和事業的調動,冰心出生後7個月時,就隨全家遷至上海。4歲時遷往山東煙台,此後很長時間便生活在煙台的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誌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
有一個夏天的黃昏,小冰心隨父親在海邊散步,在沙灘,麵對海麵夕陽下的漫天紅霞,冰心要父親談談煙台的海,這時,父親告訴小女兒:中國北方海岸好看的港灣多的是,比如威海衛、大連、青島,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國人占領了,“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隻有煙台是我們的!”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腦海裏,也激起了她的愛國心。
冰心開始讀書的年齡大概隻有五六歲,她家裏藏書不少,在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她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就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與此同時,還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其中就有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等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在讀《大衛·科波菲爾》時,當讀到可憐的大衛從虐待他的店主家出走,去投奔他姨婆的旅途中饑餓交迫的時候,冰心一邊流淚,一邊掰著手裏母親給她當點心的小麵包,一塊一塊地往嘴裏塞,以證明並體會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後,冰心隨父親回到福州,住在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一座大院裏。這裏住著祖父的一個大家庭,屋裏的柱子上有許多的楹聯,都是冰心的伯叔父們寫下的。這幢房子原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後,林家怕受牽連,賣去房屋,避居鄉下,買下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老先生。在這裏,冰心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成為謝家第一個正式進學堂讀書的女孩。
1913年,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去北京國民政府出任海軍部軍學司長,冰心隨父遷居北京,住在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貝滿女中,1918年升人協和女子大學理預科,這時的她很向往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冰心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時代潮流,並參加北京女學界聯合會宣傳的工作。在愛國學生運動的激蕩之下,她於1919年8月的《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由於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會問題,很快發生影響。
之後她所寫的《斯人獨憔悴》《去國》《秋風秋雨愁煞人》等“問題小說”,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麵對新世界兩代人的激烈衝突以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其間,協和女子大學並入燕京大學,冰心以一個青年學生的身份加入了當時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她的創作在“為人生”的旗幟下源源流出,發表了引起評論界重視的小說《超人》,引起社會文壇反響的小詩《繁星》《春水》,並由此推動了新詩初期“小詩”寫作的潮流。其作品多圍繞著母愛、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題,構築了冰心思想內核“愛的哲學”,20歲出頭時的冰心,已經名滿中國文壇。
在職務上,冰心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她活了近百歲,於1999年3月去世,被稱為“世紀老人”。
冰心教育女兒要真誠和自強
冰心有3個孩子。吳青是冰心最小的女兒,吳青從小就和媽媽在一起生活,受到冰心的教誨最多。
媽媽對女兒做人最有影響的就是教育她從小要講真話。有一次,吳青偷拿家裏的點心吃,媽媽發現後問她,她開始不承認,結果挨了一頓打。母親對她說:“你想吃點心可以找大人要,但不能偷,更不能撒謊。”媽媽對吳青說髒話、假話有一種獨特的懲罰辦法:用肥皂水洗嘴,還要喝奎寧水。
吳青9歲時,父母帶她到了日本。
一次偶然的機會,吳青讀了國人帶去的一本書《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
她看了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後非常氣憤,便把在日本的中國孩子組織起來,到街上打日本孩子。
吳青準備了一個小藥箱,如果中國孩子受了傷,她就用藥箱裏的藥品和繃帶給他治療。那時候的吳青很天真。媽媽起先不知道她出去幹這事,後來知道了就對她說:“盡管我們國家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欺辱,但日本人民的孩子是無辜的。”
冰心的一句名言是:“有女萬事足”,號召女性要自強自立。吳青小時候非常淘氣,她看電影裏的飛行員跳傘的鏡頭後,回家便拿了一把傘,到外邊站在很高的地方張開傘往下跳,結果磕破了腿,流了很多血。她回家後以為媽媽會打,可誰知媽媽見狀並沒生氣,隻是給她講了一些跳傘的道理,讓她知道雨傘和飛行員的傘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