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茅盾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茅盾介紹弟弟澤民加入了共產黨。由於思想的變化和革命的需要,澤民想中止學業,專門研究政治,與張聞天等一同去日本。那時離畢業還不到半年,茅盾做了許多說服工作,希望他先完成學業,但無濟於事。母親看兒子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澤民的選擇,並反過來做茅盾的工作:“老二糾纏不休,況且我想,他既然對河海工程沒有興趣了,勉強讀下去,也沒有意思,我已經允許他退學,還讓他過幾天便到日本去半工半讀。”
母親還擔心兒子到日本半工半讀分心,又感慨地說:“你們父親遺囑要你們學工程。如今倒好,老二學工程四年,文憑快要到手,又不肯學了。
世界變化太大,你們父親何曾料到。
我如今這樣幹,你們父親若死而有知,大概不會怪我的。”聽母親這樣說,兄弟二人都安慰她。母親卻說:“不用你們安慰,我想得開。你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你們父親不死,說不定他也會走這條路。”
可以看得出,茅盾兄弟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茅盾能夠成為一代偉人,與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老舍教育孩子重天真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出生於北京。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老舍先生特別喜歡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兒童教育觀和比較超前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
老舍的兒子舒乙回憶父親時說:
“父親隻要看到被培養成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小老頭的孩子時,就要落淚,他就感到一種悲哀。他決不給自己的孩子以這樣的約束。”
老舍還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老舍先生提倡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麵,他總是說到做到。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麵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喜歡看兒童寫大字,認為這是一大樂趣。“倒畫逆推,信意創作,興之所至,加減筆來畫,前無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點滿身,亦且淋漓之致。”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描述,推崇孩子們的這種創造性。
一次,小女兒舒立哭哭啼啼地回到家中,拿著60分的數學試卷傷心地哭個不停。老舍弄明原因後.依然像平時一樣瀟灑,笑著安慰女兒說:“我還當發生什麼大事了,不要緊,60分已經挺高了。再說現在的題越來越難,要是我頂多考20分。”父親的話使心情不好的舒立破涕而笑,同時暗暗下決心,以後一定更加努力學習,不能辜負了父親對自己的理解。
在孩子們報考大學選擇專業的關鍵時刻,老舍隻是在一旁聽著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當孩子們征詢父親的意見時,他豁達地笑了笑,說:“你們講的都是外國話,你們該入哪科我一點都聽不懂。我上一邊去呆著,我不發表意見。”最終,兄妹四人全部選擇了理工科。雖然無一人繼承老舍,他卻很高興,對兒女們說:“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我很讚成。”
長子舒乙選擇了學林業化學。舒乙從當時的蘇聯寫信同來,把他的學習情況告訴了父親。老舍非常高興,他對自己的老朋友開玩笑說:“我的兒子是從木頭裏煉酒的。你看我們家的家具全都沒有了,都讓兒子給煉酒了。”
老舍先生在給妻子的一封信裏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於一個貪官汙吏,你說是不是?”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寫過一篇《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老舍留下了四條言簡意賅、引人深思的《教子章程》:
1.應有一個健壯的體魄;2.不必非上大學不可;3.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4.不必非考l00分不可,特別是不必門門100分。
老舍注重的是孩子的自我發揮,不去給孩子規定條條框框,不求全責備,尤其不硬逼著孩子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去規範自已。當然,老舍也不主張一味驕縱孩子。他明確要求孩子不可有虛榮心,不可貪得,要誠實虛心,自勞自立。這種樸實的道德品質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成長來說,十分必要。
“董大媽”講故事教育董必武做好人
董必武原名董賢琮,又名董剛威,字潔佘,號壁伍,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為必武,湖北黃安(今紅安)人。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城。
父親董基文是個忠誠老實的鄉村教師。
母親蔡氏為人厚道,是個勤儉善良的家庭婦女,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她董大媽。
董必武小的時候,父母常常以自己的勤勞、樸實、忠厚和正直的實際行動來影響、教育兒子。在父母的熏陶下,董必武幼小的心靈上便紮下了對勞動人民深切愛戴和無限敬仰的感情。
董大媽一年四季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辛辛苦苦地紡棉花。每當董必武從睡夢中醒來,聽到紡車發出的熟悉的“嗡……”的聲音,便知是母親又在為一家人的生活操勞。紡車聲撥動丁董必武無限熱愛母親的心弦。有時候,他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摸到門邊,仔細地向外觀看母親紡棉花的情景。
一個初秋的晚上,母親仍然端端正正地坐在石榴樹下,不停地紡織。
董必武一覺醒來,那熟悉的紡車聲仍然在院子裏回蕩,他透過窗戶望著母親那慈祥而堅定的麵龐,想到她夜以繼日地操勞,心裏很是不安。他急忙披上衣服跑到母親身邊,催她趕快去歇息,並認真地說:“母親,你又是一夜沒睡,再不去睡覺,我明天就不去上學讀書了。”
母親非常理解兒子的心情,她放下紡車,深情地望著麵前懂事的兒子,停了停,順手摘下身旁石榴樹上的一朵石榴花,遞給董必武,親切而和藹地說:“賢琮呀!你看這石榴花多好看,媽媽給你講個石榴花的故事,好嗎?”
董必武一聽說母親要給他講故事,高興起來。母親揉了揉疲倦的雙眼,把兒子拉到懷裏,輕輕拍著他的肩膀,望著鮮紅的石榴花,慢慢講起了故事:
“我們這裏祖祖輩輩有個傳說,石榴花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中的那塊紅石頭變的。在很早的時候,大地上的災害很多,大地搖搖晃晃;黑龍騰雲駕霧,大空一片漆黑;野獸遍地,四處害人;大火漫天,經久不熄;洪水橫流,到處成災。天上東南角缺了一大塊,地上九州也都裂開了。”
“那不是要天崩地陷嗎?那還了得!”董必武聽到這裏,不由得驚叫起來。母親高興而慈愛地看了看聰明懂事的兒子,笑了笑說:“別著急,聽媽媽慢慢說。幸好,那時候有個名叫‘女媧氏’的,她是製服災害的女英雄,本事可大了。她斬斷烏龜的四隻腳,把大地撐起來,大地再也不動搖了;殺死黑龍和野獸,地上的各種災害也平息了。然後,‘女媧氏’煉成五色彩石,把天上東南方向缺的那一塊也補了起來。在五色彩石中,有一塊紅石頭,它在補天中立下了大功。
後來,不知為什麼,紅石頭破壞了天規天界,闖出了大禍。有一年夏天,被天上的神仙降到人間,責令它夏天開紅花,秋天結果,永遠供人們食用。
你看,那石榴圓圓的多像塊石頭,它裏麵的石榴籽又多像小石頭啊!”
母親講的這個故事使童年的董必武受到很大的啟發,他稚氣而堅定地說:“石榴花真好,在天上補天立功,在地上結果供人們吃。我也要像石榴花那樣,為普天下的人們做有益的事。”
母親高興地鼓勵他說:“是呀!做人也要有石榴花的精神。不過,石榴花結籽結的多少,還要看石榴樹的根是不是紮得深。根深才能葉茂。一個人要為窮苦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小時候,就要好好學習,學好知識和本領!”
董必武心領神會,連連點頭,向母親保證說:“我一定以石榴花的精神,刻苦學習,發憤讀書!”母親望著兒子,高興地笑了。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董必武便拿著書本,在石榴樹下大聲地讀起書來。從此以後,他每天如此認真地學習。
董必武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學習異常刻苦。他雖然聰明伶俐、讀書勤勉、學識過人,但是從不自滿自足。他在自己的簡易書籍上,抄錄了這樣一些警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用以告誡自己刻苦讀書學習。
1914年,為了尋求革命真理,董必武東渡到日本攻讀法律。1916年,他再次去日本。他時時刻刻不忘父母的教誨,刻苦攻讀,發憤鑽研,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立即回國,投身革命,用他那淵博的學識、堅強的意誌和革命的膽略,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周恩來別樣的成長經曆
周恩來是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他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鞠躬盡瘁,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愛戴。那麼周恩來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看看他小時候都受到過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周恩來的父親叫周貽能,原名周劭綱,字懋臣,周恩來是他的長子,他原為長子取了個吉祥的名字“大鸞”,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像“神鳥”一樣展翅高飛,青雲直上,給家庭帶來興旺和幸福。可是不久,為了給病重的十一叔衝喜,父親將周恩來過繼給他為子,但衝喜並沒有改變病人的厄運,不久十一叔便去世了。從此十一嬸陳氏便成了周恩來的第二個母親,她也是周恩來的主要撫養者和教育者。
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喜歡讀書、畫畫、寫詩,有較深的文學修養,是一個富有才學的聰明女子。當周恩來還牙牙學語時,她便將一些比較通俗的唐詩片斷當兒歌教給周恩來。周恩來雖然年幼,卻非常聰明,一教就會,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很多唐宋名家的詩句了,5歲時就開始識字,練習寫毛筆字。為了把字寫得好看,他常常站在書桌前,懸肘握筆,勤學苦練。
周恩來還喜歡玩“益智遊戲”,特別愛“七巧板”,用七塊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積木,擺出各種各樣的圖案,他總是擺得又快又好,花樣又多。
有一次,母親陳氏召集了一群小夥伴,要他們做個有趣的遊戲:她把一些方塊字片堆在他們麵前,各人挑選字組成詩、詞或兒歌,並要比賽看誰先擺好。母親喊開始,小夥伴們紛紛動手挑字、動腦排句,有的手托腮幫認真思考;有的腦子空空,不知挑什麼字好。這時聰明的周恩來略加思索,就選好方塊字排起來,不一會就擺出了一首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旁邊觀看的人誇獎說:“大鸞有出息,將來一定能展翅高飛。”
母親還常常給周恩來講《西遊記》《三國演義》《嶽飛抗金的故事》……長年累月,那些憂國憂民的詩詞,那些富於愛國主義思想和進步傾向的故事深深地印在周恩來的腦海裏。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故鄉江蘇淮安,隨三伯來到東北,先進入銀崗書院讀書。半年後,又進入了新建的奉天第六丙等小學堂讀書。在進步思想的老師的影響下,他讀了許多進步書籍,如《警世鍾》《猛回頭》等,還訂閱了《盛京時報》,養成了每天堅持讀報、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一年暑假裏,他和同學一起參觀了日俄戰爭遺址,當他聽完當地老人講述日俄戰爭的經過和沙俄軍隊血洗這個村莊的悲慘情景時,他激動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從此他也懂得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有一天.老師問學生:“你們為什麼而讀書?”一個同學說:“為明禮而讀書。”另一個同學說:“為家父而讀書。”還有的同學說:“為賺錢、為吃穿而讀書。”老師把目光轉向周恩來:
“你為什麼而讀書啊?”周恩來從座位上站起來,莊嚴而響亮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3年,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小學各門課程的學習,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這時,他的生活費由家庭生活很困難的伯父供給,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周恩來經常利用節假日,給學校抄寫教材或刻寫蠟紙,掙一點錢補貼家用。
貧困的生活更激勵周恩來發憤學習,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常要購買一些課外書,沒有錢,隻好省吃儉用。有一次,他在書店裏看見一部精印的司馬遷的巨著《史記》,他愛不釋手,就把全部夥食費拿出來買下了書,回去後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忘記了肚子餓,忘記了吃飯。
周恩來的英文基礎原來並不太好,報考南開學校之前,曾特地到補習學校學習了三個月,在他的刻苦努力下,英文水平很快提高了。其他各門功課總是全班第一。特別是他的作文水平更加突出,他文思敏捷,思路清晰,常常不用打底稿就下筆成篇。這樣品學兼優的學生,在南開學校是很少見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敬重他,關心他。在老師們的極力推薦下.學校破格免去周恩來的學雜費,他成為南開學校惟一的免費生。
1917年6月,周恩來以優異的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了。他抱著探求真理、拯救國家、解除人民苦難的目的,飄洋過海,留學日本。到日本以後.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頓時感到思想豁然開朗了。在不斷拋棄舊我,追求新我的過程中,他覺得實在有必要重新考慮自己今後的人生道路了。
1918年2月11日是中國農曆戊午年的春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我平生最煩惡的是平常人立了誌向不去行”,接著就寫下了自己的新誌向:
“第一,想有比現在還新的思想;第二,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第三,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實在,學問要真切。”
從這一天起,青年周恩來進入了他生命中一個嶄新的階段。
鄧小軍父親的道歉
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鄧小平的父親鄧文明是個精力充沛、樂觀向上,喜歡社交的人。鄧文明樂於同人交往,在調解地方爭端時處事公道。在家裏,他嚴格而又謙和。
他對孩子們的訓誡是嚴厲的,但當孩子們犯錯誤時,他仍願意傾聽他們的陳述。鄧小平似乎繼承了父親自信、有抱負、處事果斷的性格。
在鄧小平還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到一一個老式私塾接受教育。鄧小平7歲的時候,轉到一所新式小學就讀。他從早期起就學習了現代數學、自然科學和地理,並且學的是白話文,而不是過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
鄧小平小的時候是個活潑、聰明的孩子,喜歡和同學們玩遊戲,而且學東西非常快。他讀書隻朗讀三遍便能夠記住並背誦出來。他也是個有主見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違反傳統道德的,做了會受到懲罰,他還是無所畏懼,照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