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8歲時,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個和他很要好的同學因為妹妹生病又無錢看醫生而急得哭了起來。第二天一早,鄧小平一走進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學身邊,悄悄塞給他5塊銀元。這5塊銀元是鄧小平從父親的錢箱裏偷偷拿出來的,在當時這筆錢可以買到500斤穀子,也算是一筆“巨款”了。
過了好幾天,父親發現錢箱裏莫名奇妙地少了5塊銀元,非常生氣。
他把全家人包括傭人都叫來打算徹查此事。父親還沒開口,鄧小平很自覺地站了出來,並主動地把一根棍子遞給父親。鄧文明以為兒子拿錢去亂花掉了,一生氣順手接過棍子就把鄧小平打了一頓。鄧小平一聲沒吭地挨完了打,父親見狀,也漸漸消了氣,並覺得事情很蹊蹺。他想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就問鄧小平是怎麼回事。
鄧小平這才把事情原委詳細地告訴父親,他說:“同學的妹妹生了很嚴重的病,他家很窮,沒錢看大夫……”
還沒等小平把話說完,父親就把他擁在懷中,高興地說:“兒子,你做得對,父親錯怪你了。我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打你一頓。但是為什麼我懲罰你的時候,你不把事情的原委早點告訴我呢?”
鄧小平說:“我的行為還是屬於偷竊,您告訴過我,小偷是應當受到懲罰的,所以我應該挨打。”
父親搖搖頭說:“兒子,你能主動幫助別人,而且很誠實,這是對的。
但是,遇到了急難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親,那就不對。你要拿錢幫助同學,應該先跟父親說。”鄧小平點點頭。父子倆相視而笑。
不久,鄧文明為了讓兒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把他送進廣安城新成立的中學。幾年後,這個有遠大抱負和愛國心的父親把兒子送去法國勤工儉學,從此,鄧小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徐懋淮讓徐向前做工不離書
徐向前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徐向前的祖輩稱得上是書香門第、武林世家。祖父徐鶴林棄農經商,長途販運食鹽,企圖以此重振家業。但命運總是捉弄人,徐鶴林沒有發家,卻因販鹽賠了本,本來已經衰落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徐向前出生的時候,祖傳的小宅院破落得斷壁殘牆,二層帶客廳的小樓年久失修,在風雨中頹塌欲倒。家裏有幾畝薄地,因沒有勞動力隻好與人合種。全家人起早貪黑,一年忙到頭,也隻能吃些糠菜勉強糊口度日。
徐向前的父親徐懋淮,靠著外祖父家的幫助讀了幾年書,在清末考取了秀才。家境的貧寒使他無力進一步求取功名,遂以教書為業。但在五台山地區連教書的職業也難覓到,隻好遠離家鄉到內蒙古一帶的口外教私塾。
徐向前的母親趙金鑾的善良和純正,博得了長輩的喜愛,婆婆信任她,放手讓她照管家務,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實際組織者。她信奉佛教,家裏的閣樓上供著一尊木雕觀音,天天吃齋念佛。她憐貧惜老,施舍僧侶,冬天,街上來了乞討的人,她總是讓到屋裏,給吃、給喝、再施舍,淨手素齋,不吝布施。母親的這種行為影響了徐向前。他不是從信仰的角度理解母親,而是從人與人的關係中認識母親。他朦朦朧朧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愛戴,平等相處。尤其對窮苦人,他從心裏感覺到母親那樣做是對的。
徐向前在母親身邊長大,伴隨著母親勞動。他稍微懂事的時候,就開始幫助母親做事。天不亮,他就早早地起了床,到村邊的大路上去揀糞,冬天衣不能禦寒,手凍得裂了口子,滲出了血。春天裏,當榆樹剛剛發葉,槐樹剛剛開花的時節,他就爬上爬下為度春荒而奔忙。徐向前飽經憂患,常常詛咒這不平的世道。
他的父親終歸是秀才,一心望子成龍,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重振家業,出人頭地。於是,咬緊牙關讓兒子讀書。徐向前上學的那一年爆發了辛亥革命。但革命的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山西鄉村依然如故。除了割掉頭上討厭的辮子之外,年幼的徐向前並不知道辛亥革命是怎麼回事。他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書,果然不負父望,以其聰明和勤奮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父親的行為給徐向前很大的影響。他從父親身上,模仿著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不畏強淩弱,不媚富欺貧。
一次,徐向前和四五個小夥伴一起去挖野菜,其中一人倚仗身強力大,把一個年少者挖的菜強行拿去一半。
小孩哭著往回要,身強力大的那個孩子就威脅他,徐向前非常生氣,放下自己的籃子,去和那大孩子論理。大孩子以為自己力氣大,又和徐向前要好,不肯接受說服,徐向前就聯合其他幾個小友,以眾壓強,終於使大孩子交還了野菜。
徐向前小的時候讀的是私塾。這時的私塾已經有了專門的學堂。學堂就在他家廟的南牆外,有一排房,徐向前和他的小夥伴便都到那裏去上課。
三年多的私塾生活,“五經”中讀了一點《詩經》《書經》《易經》《禮經》《春秋》還沒來得及讀,就有了不讀“五經”的學校。1914年,他被送到東冶鎮沱陽高等小學校去讀書。
父親很關心兒子的進步,每次從外地回來,都要考察一下兒子的學習情況。但他隻注意他所熟悉的八股文,不注意算術等新課程。
一次,父親從外地回來,照例還是要兒子作文。徐向前寫完文章交給了父親。父親拿著文章,看著看著,皺起了眉頭。父親說:“你的文章越來越差了。看來不能叫你到東冶上學了。
在那裏再學下去,作文成法都忘光了。”
父親是用秀才的老例要求徐向前的。徐向前一聽就急了,懇求父親說:
“我以後會用心練習作文,還讓我到東冶去念書吧。”父親認定兒子在沱陽學校是學不好作文的,隻有私塾裏跟著老先生才有長進。就這樣,徐向前被迫退出了沱陽高小,又同到本村讀四書五經。即使這樣,徐向前的學業也沒有堅持下去。他的家庭生活越來越困難,沒有力量供兩個孩子學習,父親在他和哥哥之間,擇其一留在學校裏,最後決定讓哥哥繼續讀書,他走出了學校的大門。
就這樣,徐向前15歲就失學了。
父親不想讓他務農,和母親商量給他找點事做。母親提出讓他學木匠,父親不同意。父親認為,雖然孩子不能在學校讀書了,但也不能因此而不讀書學習,應該給孩子找一個既能掙錢養活自己,又能學習的工作。費了幾番周折,才在河北阜平縣一家書店找到了一個學徒的工作。於是,徐向前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職業。
這是一家小店鋪,門麵很小,後來又兼做雜貨生意。書店的掌櫃和徐向前的姐夫有點親戚關係。開始的時候隻讓徐向前幹一些挑水、燒火之類的粗活,以後看他機靈又讓他站櫃台。
閑下來時,徐向前要搓線繩,店裏雇的一個磨工不在時,還要幫助推磨子、喂牲口。
徐向前卻在這裏找到了慰藉。書店裏存有大量的書籍,有《史記》《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孫武子兵法》,還有《五虎平西南》《大五義》《小五義》《七俠五義》《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薜丁山征西》等,有時也有幾本現代作品。徐向前喜出望外,貪婪地讀著。他為古代英雄精湛的武藝而喝彩,他為《蕩寇誌》醜化農民起義的描寫所氣憤,他更為民族英雄精忠報國的愛國熱情所鼓舞。白天沒有空,他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借著如豆的煤油燈光讀書,有時通宵達旦。因為耗油太多,他挨了店主人不少的責罵。但徐向前並不在乎這些,隻要能有書看,他就心滿意足了。
從此之後,徐向前從書林中萌生了為國捐軀的雄心壯誌,激發了學軍習武的濃厚興趣,後來他參軍打仗,成長為共和國的大元帥。可見,父親給兒子選擇的第一份職業,對徐向前一生的成長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李卓候教育李四光自立自強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他首創地質力學,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1889年11月18日,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的一個貧困人家裏。
父母當時給他起的名字叫李仲揆。12歲的時候,他跟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父親李卓候一直教育兒子要自立自強,心裏早就想送二兒子上學深造,隻是憂慮家裏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借。現在兒子自己提出上學要求,他馬上答應。第二天,他求親告友,湊了一些錢。
李鍾揆母親龔氏不識字,可她嫁到這樣一個讀書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讀書是大事。她連夜給兒子縫了一件藍棉袍,準備了簡單行囊。於是仲揆告別了父母,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李鍾揆第一次出門,他一路打聽,終於找到省學務處,水陸街守備衙門。
這裏門庭若市,擁擠著報名考學的人。
仲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場麵,明白這是決定命運的關頭,心裏不免緊張。
到了報名處,人家遞給他一張表格,上麵有姓名、籍貫、年齡等欄目。
他是頭一次拿到這東西,填寫時心中慌亂,把年齡填到姓名欄裏,寫了“十四”二字。辦事人已經囑咐不再給表,不許填錯,李仲揆發現寫錯了,心裏一驚。可是他靈機一動,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於是姓名成了“李四”。但覺得“李四”這名字太俗,抬頭思索,眼光正碰上廳堂前的匾,匾上四個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後寫了個“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間的命名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績很好,於是李四光被錄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學堂的西路學校。
學生住宿,夥食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每月補貼六元大洋。
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學環境,立刻給父母寫信。李四光完全明白,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能有這個深造讀書的機會很寶貴,於是,他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少,有讀經、修身、算術、中文、曆史、地理和格致。
學校規定,每月考試一次,前五名的都可享受官費,保送到英、美、法、德或日本留學。李四光入學後三次考試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幾次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裏卻沒有他。
李四光覺得奇怪,一個要好的同學悄悄告訴他:“你是農村來的窮人家孩子,一無門第,二無靠山,他們把你擠掉了。”李四光聽了,少年氣盛,一怒之下離開學堂表示抗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他兩眼一抹黑,能跑到哪兒去?學校派人把他找回來。學堂的監督見了他竟斥責他說:“你要逃走麼?把學膳費交回來,二十一兩銀子!”李四光氣憤得臉色通紅,眼含淚水,質問道:“學堂規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去留學,我三次考都第一,憑什麼不送我?”校方本想壓製無錢無勢的農村孩子,不料遇到了李四光的抵製。他們極力狡辯,卻也怕事情鬧大。
這個時候,有位姓張的教師,原做過李四光父親李卓候的學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來說情,建議校方準許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爭氣,如果仍舊名列前茅,學堂理應按規定保送他留學。這也是關係學堂名聲信譽的事。學校接受了這位教師的建議。這次考試中,李四光的成績仍然是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終於以優異成績,被破格選派赴日本留學。事情確定下來後,李四光回黃岡家鄉,辭別父母,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高興地上路了,開始了他的異國求學的夢想。
可以看出,李四光的成功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即使作為父母不富有,一樣可以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李四光的成功給我們今天做父母的以借鑒和啟迪。
父親的書櫃造就了於光運
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於光遠,上海人,原姓鬱,名鍾正,於光遠是入黨後起的名字。他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滿懷感觸地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件小事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可以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於光遠的父親鬱祁培受新思想的影響,不肯聽家裏安排學商,吵著要進洋學堂,後在姑媽的幫助下如願以償,這無疑為於光遠的成長鋪下了堅實的基石。
父親思想開放,人格正直,以自己的正直與骨氣影響著兒子。母親蔣文英在常州洋學堂讀了一年書。可她並不因為中止學業而停止學習,自己讀了不少書,會背《唐詩》《古文觀止》等。像所有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一樣,她懂得怎樣養育兒子。
暑假時母親帶於光遠到蘇州外婆家,外婆家的草地、花木還有養著的烏龜、表哥的蟋蟀,給了他童年的樂趣與知識。她還經常給兒子講自己小時逃難的故事,因為是親身經曆,講得繪聲繪色,於光遠很愛聽。母親還經常給兒子講英雄的故事,告訴兒子要勇敢,不怕苦。故事中憂國愛民的精髓也一點點地培養了於光遠的正義感與愛國情操。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10歲的於光遠跟著老師上街參加了抗議帝國主義殺害我國工人、抵製日貨、聲援工人罷工的遊行,並為工人募捐。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革命活動。之後他一步步走向革命,於1937年入黨,成為黨的社會活動家。
於光遠的父母從不打罵孩子,與他們平等相處。一次,於光遠往幼兒園桌下一鑽,站起來時不小心將飯桌打翻。他很害怕,躲到了一間黑屋裏。
母親找到了他,沒有責怪他。麵對母親慈愛理解的眼神,他既感受到溫情又滿懷自責。從此他意識到碰到事情不能回避。
1921年,於光遠入上海江蘇省立第二師範附小讀小學。次年,父親在三舅的婚禮間歇給兒子念了《三國演義》。父親念得很吸引人,比課本單調的識字教育有趣味多了,於光遠聽得很入迷。父親告訴他好好瀆書,這些故事都在書上。於光遠回家立即找出了《三國演義》。有些字不認識。
但不影響他閱讀,他連猜帶想地看完了。這一看不可收拾,從此,他小小的年紀就成了書迷,而且養成了一個習慣:看得懂的看,看不懂的也看。
一句二句中看出點意思,就非常高興。
後來他談到那時讀書的體會:“正像《五柳先生傳》中寫的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
有特別的體會。”這些書全讀完之後,他就開始看父親曾經用過的課本,有數學、幾何、三角、物理等。
後來,於光遠隨父親赴京。在北京插班需要考試。母親怕他進不了北京的學校,考試剛結束就急問老師收不收?老師說:“收!他的數學非常棒!”
父親書櫃裏的書成了於光遠小學時代的知識寶庫,使他走上終生受用的自學道路;同時使於光遠開始抵製學校對他實行的某些約束。父親書櫃的書對他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
後來,於光遠反複講起這件對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事時說:“我受到這件小事的影響,不僅僅是直接的東西,即從我父親藏書中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還獲得一些融入我性格中的東西,那就是:在求知上,不怕一下子看不懂書上寫的,甚至越是難懂的語言,隻要看得出話裏有深刻道理我就越想鑽深鑽透。甚至超出求知範圍,擴展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麵。”
父親賦閑在家時,經濟困難使他總想做點事賺一點錢,補貼家用。父親試著做墨水,在玫瑰花中提取香精,用硝酸洗照相館沒用的膠卷提取金屬銀。這些嚐試雖都沒有成功,卻培養了於光遠的思考與動手能力,使他對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學時經過作坊,有時竟看得上課都遲到了。譬如看豆腐作坊,看他們水磨浸漲的黃豆,一麵磨一麵不斷加水,然後將漿水放到大鍋裏煮,看一張張揭豆腐皮,看用石膏水點豆腐。這些好奇使他成為一個知識廣泛的人,對後來的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
於光遠在上海大同大學學習時,對自然科學、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看英文原著。1931年,於光遠的伯父家辦了個化學工廠生產牙膏,但牙膏沒放幾個月就幹得擠不出來。於是,伯父找於光遠解決這個問題。於光遠查看了化工手冊後,建議加甘油,解決了問題。這樣一來他與東方圖書館結緣,成了那裏的常客。
於光遠的家裏人認為他15歲就能解決問題,真是前途無量。這給了他更多的信心,有了更高的願望:想研究學問,使自己成為一個像牛頓、羅素一樣的大物理學家或大哲學家。由此他要轉學清華,他相信這所有名的高等學府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父母雖然認為到清華讀書經濟成問題,況且現在兒子的家教收益也解決了家庭的不少困難,因此抱著一種無奈的理解尊重態度。而長期開放自由的教育使於光遠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張,並在行動上喜歡自己做主,對別人怎麼看不太理會。
不久,於光遠向清華大學提出轉學要求。著名的物理學家吳有訓考查他後錄取了他。這時他才想到家裏的經濟和自己的求學費用。他申請了興業銀行董事長王伯元設立的獎學金,得到400元,拿了100多元赴京,200多元留下補貼家用。果然,清華成了他輝煌人生的起點。
於光遠特別講求做事一定要講道理。隻要是於光遠下決心做的事勁頭就特大,很堅韌,直到做成功為止。
他還看輕分數,別人都在備考,他還在學新知識。因此考分有時雖然差一些,但他說他學得多、學得紮實。正是這樣的日積月累,使他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革命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
董竹君要求女兒追求“真善美”
董竹君出生在上海,本是一個洋車夫的女兒,後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女,結識革命黨人後,她才跳出火坑,成了督軍夫人。由於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冉度衝出樊籠開創新的人生。曆盡艱難險阻,成為上海錦江飯店的女老板。董竹君連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堪稱女權運動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