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袁鷹
中國現代文學發軔於本世紀初葉,同我們多災多難的民族共命運,在內憂外患,雷電風霜,刀兵血火中寫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嶄新篇章。現代文學繼承了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悠長豐厚的文學遺產,順乎20世紀的曆史潮流和時代需要,以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內涵和全新的文體(無論是小說、散文、詩歌、劇本以至評論)建立起全新的文學。將近一百年來,經由幾代作家揮灑心血,胼手胝足,前赴後繼,披荊斬棘,以艱難的實踐辛勤澆灌、耕耘、開拓、奉獻,文學的萬裏蒼穹中繁星熠熠,雲蒸霞蔚,名家輩出,佳作如潮,構成前所未有的世紀輝煌,並且躋身於世界文學之林。80年代以來,以改革開放為主要標誌的曆史新時期,推動文學又一次春潮洶湧,駿馬奔騰。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以自己色彩斑斕的新作,為20世紀的中國文學畫廊最後增添了濃筆重彩的畫卷。當此即將告別本世紀跨入新世紀之時,回首百年,不免五味雜陳,萬感交集,卻也從內心湧起一陣陣欣喜和自豪。我們的文學事業在曆經風雨坎坷之後,終於進入呈露無限生機、無窮希望的天地,盡管它的前途未必全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綠茵茵的新苗破土而出,帶著滿身朝露的新人嶄露頭角,自然是我們希冀而且高興的景象。然而,我們也看到,由於種種未曾預料而且主要並非來自作者本身的因由,還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作者不一定都有順利地脫穎而出的機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乃是為出書艱難所阻滯。出版渠道不順,文化市場不善,使他們失去許多機遇。盡管他們發表過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的還獲了獎,顯示了自己的文學才能和創作潛力,卻仍然無緣出第一本書。也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和體製轉換期中不可避免的暫時缺陷,卻也不能不對文學事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因而也不能不使許多關懷文學的有誌之士為之扼腕歎息,焦慮不安。固然,出第一本書時間的遲早,對一位青年作家的成長不會也不應該成為關鍵的或決定性的一步,大器晚成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及早地跨過這一步呢?
於是,遂有這套“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的設想和舉措。
中華文學基金會有誌於發展文學事業、為青年作者服務,已有多時。如今幸有熱心人士讚助,得以圓了這個夢。瞻望21世紀,漫漫長途,上下求索,路還得一步一步地走。“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也許可以看作是文學上的“希望工程”。但它與教育方麵的“希望工程”有所不同,它不是扶貧濟困,也並非照顧“老少邊窮”地區,而是著眼於為取得優異成績的青年文學作者搭橋鋪路,有助於他們順利前行,在未來的歲月中寫出更多的好作品,我們想起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期間,魯迅先生先後編印《未名叢刊》和“奴隸叢書”,扶攜一些青年小說家和翻譯家登上文壇;巴金先生主持的《文學叢刊》,更是不間斷地連續出了一百餘本,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當時青年作家的處女作,而他們在其後數十年中都成為文學大軍中的中堅人物;茅盾、葉聖陶等先生,都曾為青年作者的出現和成長花費心血,不遺餘力。前輩們關懷培育文壇新人為促進現代文學的繁榮所作出的業績,是永遠不能抹煞的。當年得到過他們雨露恩澤的後輩作家,直到鬢發蒼蒼,還深深銘記著難忘的隆情厚誼。六十年後,我們今天依然以他們為光輝的楷模,努力遵循他們的腳印往前走去。
開始為叢書定名的時候,我們再三斟酌過。我們明確地認識到這項文學事業的“希望工程”是屬於未來世紀的。它也許還顯稚嫩,卻是前程無限。但是不是稱之為“文學之星”,且是“21世紀文學之星”?不免有些躊躇。近些年來,明星太多太濫,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棋星……無一不可稱星。星光閃爍,五彩繽紛,變幻莫測,目不暇接。星空中自然不乏真星,任憑風翻雲卷,光芒依舊;但也有為時不久,便黯然失色,一閃即逝,或許原本就不是星,硬是被捧起來、炒出來的。在人們心目中,明星漸漸跌價,以至成為嘲諷調侃的對象。我們這項嚴肅認真的事業是否還要擠進繁雜的星空去占一席之地?或者,這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星嗎?
當我們陸續讀完一大批由各地作協及其他方麵推薦的新人作品,反複閱讀、醞釀、評議、爭論,最後從中慎重遴選出叢書入選作品之後,忐忑的心終於為欣喜慰藉之情所取代,油然浮起輕快愉悅之感。“他們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星嗎?”能的!我們可以肯定地、並不誇張地回答:這些作者,盡管有的目前還處在走向成熟的階段,但他們完全可以接受文學之星的稱號而無愧色。他們有的來自市井,有的來自鄉村,有的來自邊陲山野,有的來自城市底層。他們的筆下,蕩漾著多姿多彩、雲譎波詭的現實浪潮,湧動著新時期芸芸眾生的喜怒哀傷,也流淌著作者自己的心靈悸動、幻夢、煩惱和憧憬。他們都不曾出過書,但是他們的生活底蘊、文學才華和寫作功力,可以媲美當年“奴隸叢書”的年輕小說家和《文學叢刊》的不少青年作者,更未必在當今某些已經出書成名甚至出了不止一本兩本的作者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