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明三百年.上》(5)(2 / 3)

這些名目繁多的酷刑和量刑極重的處置,造成了明廷朝野中的極度恐怖氣氛,個個提心吊膽。據說上朝時,太祖要是將玉帶撳到肚皮底,就是要大批殺人的信號,滿朝文武便都嚇得臉無人色,個個發抖;如果玉帶高貼在胸前,就表示他不會多殺人。

太祖還大興文字獄,借以鎮壓不滿意他統治的文人。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謝恩表,寫了句“作則垂憲”,太祖硬說“則”就是罵他為過賊;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人寫了首賀表;其中有一句是“睿性生知”,太祖將“生”誤視作“僧”,認為是有意罵他當過和尚,林、蔣兩人自然都被處死了。

太祖認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鎮壓臣下、整肅吏治,是治國之初所必要的,但這隻是權宜之汁,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嚴禁後人效法,可是有其必有其子,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在做了永樂皇帝之後,比他做得有過之無不及。

太祖要求臣下寫奏折也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太祖叫人念了6370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套話官話,頓時大怒,命人把茹太紊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件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他指出這奏折隻要寫500多宇就夠了,不必寫得這麼冗繁,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紊不對,並讚揚茹太素是忠臣。

太祖得國,武臣立功,要推徐達、常遇春;文臣立功,要推李善長、劉基。自古兔死狗烹,伴君如伴虎,於是那件事的發生也就全在意料之中了,不過當時的事件中人卻並不太明確這個道理。那是在洪武七年,開明王常遇春大敗元兵於野馬嶺,勝利班師。太祖出凱旋門迎接,當日在武英殿設宴,為開明王賀功。入夜,太祖命人從後宮選出十名美女,用香車送到開明王府,並傳旨說:“吾弟凱旋,重入香馨,裙衩十名,輪流侍寢。”可是開明王常遇春一向與王妃蘭氏感情篤厚,是滿朝文武當中惟一不納妾的王爺,所以他不肯接旨,忙命人把這十名美女送回皇宮,並拜本謝恩說:

微臣雖然出寒門,聖潔二字牢記心。

無福承受花容女,留在天庭侍帝君。

不想疑心多且重的太祖見到奏本後非常生氣,以為常遇春是在譏諷自己出身貧寒且留戀女色,本想降旨問罪,但又想到他出生入死戰功赫赫,且顧及到當初結拜的情義和常遇春在朝臣中的威望,不便也不敢輕易動手,遂把一腔怒火全撒到了那十名可憐的柔弱無辜的宮女身上,當即傳旨把她們的雙手砍下,並拔牙割舌,然後派人把二十隻血淋淋的斷手、牙齒及舌頭,送到常府,並降旨曰:

賤女違旨犯天顏,本應淩遲肅宮苑。

念及多年侍君側,暫留殘生看來年。

太祖這一手敲山震虎,殺雞給猴兒看,開明王常遇春又氣又恨又羞又惱又難過,返回邊關後鬱悶成疾,險些沒喪了命。

劉伯溫一失喪命

劉基不愧為大智者,他察觀太祖之言色,洞知太祖之心思,所以封官拜爵,屢辭不受。善長雖然有謀有略,卻不過是些小聰明,他官至右丞相,爵韓國公,免不得有些驕態,惹得太祖有意易相,幸而劉基有言進勸:“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馬上就易換他人。”太祖道:“善長多次說卿的短處壞話,卿幹什麼替他說情呢?朕打算讓卿為右相。”劉基聞言頓首道:“譬如要換一根柱子,必須得有大木來替換,若用小木作柱,不折也得倒,臣實在是個小材,如何能任相?”

太祖道:“你看楊憲如何?”劉基答道:“憲有丞相之材,無丞相之器。可作為丞相,隻有才幹沒有氣度心胸是不行的。”

太祖又問道:“那你汪廣洋如何呢?”劉基又道:“器量褊淺,還不如楊憲。”太祖又問及胡惟庸,劉基大搖其首:“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就不淺了。”

可是沒多久楊憲便犯了事,被處死,善長也罷了相,太祖仍然是命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廣洋在相位二年,浮沉於祿位之間,無所建樹,終是沒成什麼氣候,唯獨胡惟庸狡黠善諛,漸漸得到了太祖的寵信。於是太祖幹脆罷了廣洋之職,令胡惟庸升任右相。劉基知道後痛哭不止:“惟庸得誌,必為民害,但願我言不會應驗,那倒真是百姓之福呀。”

胡惟庸聽說了這話後,懷恨在心。恰好甌閩有塊名叫談洋的地方,一向為鹽梟們聚集的巢穴,劉基因此上奏請設巡檢司,不想鹽梟不服管轄,反而糾眾作亂。劉基的兒子劉璉便據實上奏,可他沒有先向中書省作報告,其時胡惟庸剛掌管中書省的事務,便認為劉璉是蔑視自己,因此更加憤怒懷恨,於是便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誣稱什麼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基想把那兒留給他自己做墓地,因此應加重辟。太祖雖然多疑卻對這份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的折子似信非信,於是他隻把劉基奪了俸,便算作了案。可劉基卻因此憂憤成疾,又沒有及時地請醫服藥,後來便總是覺得有什麼東西痼積胸中,以致飲食不進,漸漸的這個病越發地重了,於是太祖遣使護送他回歸青田,可憐一代大軍事家不過月餘便逝世了。

後來胡惟庸的真謀反大案敗露,在徹底追查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劉基是中毒致死,並且計出惟庸,太祖很是惋惜,怎奈木已成舟,悔之也不及了。劉基確實是並非沒有學識智慧謀略,當然如後人所傳誦的什麼說他能知未來、善斷前生,也確實是過譽之詞,假如劉基真能前知後算預曉天上人間事,又何致於為惟庸所謀斃呢?

小圖畫大禍根

胡惟庸當年的發跡倒果然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盡管他自己也號稱能算善預的,可好運來得太突然也太理想了,真讓人連想也不敢想。那一年的新年元宵節,因為恰巧常遇春取了山西,太祖心裏高興非常,便和馬後、惠妃等設宴相慶。到了晚上,萬裏無雲,月光如晝,太祖乘著酒興,帶了宮人廖貞,悄悄地溜出了安寧門,到街市上去玩耍。

那個帝都城中的元宵節的晚上,家家燈火輝煌,鑼鼓喧天,很多商家還在街道上紮著燈景,堆著鼇山,真是火樹銀花,熱鬧非凡。元宵鬧燈的風俗據說是宋朝流傳下來的,每年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東京城裏金吾不禁,通宵達旦,任士女遊覽。什麼迎燈鬧月,到處是城開不夜,直到元末明初,這鬧燈的風俗依然如故,所以百姓們就把迎節燈都做得爭奇鬥巧,那燈景也就越發地精致了。

太祖在路上玩了一會燈,覺得興致勃勃,忽見景運街的左邊設著一個燈虎攤子,閑看的人滿滿地圍了一大堆,太祖叫廖貞分開眾人走近攤前,見那裏懸著十幾個謎麵,並不是什麼四書五經,卻是用圖畫著一種會意謎兒。其中有一條畫謎,是個不得誌的窮秀才做的,上畫一個婦人抱著個西瓜倚在馬鞍旁,馬蹄後麵橫著一隻很大的人足。太祖瞧著尋思了半晌,恍然大悟,心想這一群遊民不是在這裏譏笑皇後嗎?原來那畫謎上含著“淮西婦人,馬後足大”八個字義。婦人抱西瓜,是懷西的意思,懷淮諧音,馬皇後正是淮西人,又恰是大足。太祖頓時氣惱異常,但不便立刻就發作,於是隻好把廖貞一拖,君臣離開了謎攤,往西邊的街上走來。

一路走著,太祖想起他曾經作詩雲:

百僚已睡朕未睡

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一丈猶擁被。

說起江南富家,當首推沈秀,他別號沈萬三,綽號活財神。當年太祖大兵取了應天金陵,想築皇城,隻是軍餉浩繁,倉庫又空虛,一時無力興工,聽說沈萬三有錢,便差人和沈萬三商量,借錢來築城。那沈萬三倒很是慷慨,情願擔任城工的一半作為捐助。太祖十分高興,就和沈萬三分半築城。到了結果,沈萬三的一半比太祖先完工三天。太祖表麵上雖然誇讚了沈萬三,心裏卻很是嫉妒。恰巧沈萬三修築姑蘇的街道,采山石砌路,極其講究。太祖微服出行,聽說了這個消息,便以擅掘山脈為名,下旨處沈萬三死罪。馬皇後聽說勸諫道:“沈秀捐資築城,於國家不為無功。縱有死罪,應念其前功而抵贖。”太祖說:“沈萬三是個平民,卻富可敵國,他恃財作威作福,在地方上是為民妖,曆任是為蠹吏,怎可不加以誅戮?”

馬皇後爭辯道:“妾隻知民富乃國強,民富也正是國家之福;我從未聽說有民富即為妖,須加以誅戮的道理。這樣說來,天下隻有貧民,不許有富民了?民貧國家還能夠強盛嗎?那樣怕國也要成貧國了。”

太祖被馬後一駁,弄得無可回答,不得已命將沈萬三釋放,但死罪雖免,活罪難饒,太祖命將沈秀沈萬三重重地行過了杖行後遠戍雲南,這位江南首富就這樣帶著一身的血肉模糊破碎的杖刑傷,窮困饑寒地死於赴雲南的路上。他死後,家財盡皆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