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讓夢想導航(2 / 3)

在李陽的大學時代,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時機終於到來了。他瘋狂地喜歡上了英語,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之中,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李陽暗自發誓:我一定要學好英語!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李陽一掃從前渾渾噩噩的狀態,開始集中精力用心學習。為了避免受到別人的幹擾,他找到了學校後麵的一個烈士陵園,這裏非常安靜,平常根本沒有人來,但是卻成了他的樂園。

為了突破英語口語學習的難關,在烈士陵園靜謐的環境中,李陽開始放聲朗讀,直至最後瘋狂大吼。誰料到這一吼居然讓李陽得到了靈感:因為大聲吼英語時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眼睛飛快地閱讀,腦海中快速地記憶,而口裏要不間斷地大聲地喊出單詞,通過喊的過程使聲音去刺激大腦,這樣就又加深了一層記憶。這個方法讓李陽受益無窮,他開始每天堅持去烈士陵園“吼”英語,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李陽都會在這裏聲嘶力竭地“喊叫”。支撐他做到這一切的,隻是他一定要學好英語的夢想!

瘋狂的方法很快就帶來了效果,當李陽出現在學校英語角時,他的口語已經非常流利順暢了。同學們都非常好奇,紛紛詢問他能這麼快進步的秘訣是什麼,李陽的腦海之中忽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演講,告訴大家自己瘋狂吼叫學英語的方法!

這個想法讓李陽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他個性內向、害怕交際,在別人的注視之下說話尚且困難,更何況是演講呢?但李陽也因為這個瘋狂的念頭而備感激動,他一直以來向往的事情不就是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人嗎?現在正是實現夢想的機會,又怎麼能輕易退縮。

美國社會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世界上人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便是當眾講話。李陽深知自己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改變封閉的性格,隻有走出第一步,才能逐漸邁向夢想。他決定以英語為媒介開始奔赴夢想的旅程——李陽首先請同學們為自己印刷了海報,並到各個地方去張貼,告訴全校的同學有一個叫李陽的家夥要辦英語講座,為大家傳授一種神奇的英語學習方法。為了這個演講,李陽為自己準備了四十多頁的演講稿,深怕自己站在台上時腦中會一片空白。即便如此,在講座開始的前一夜,李陽還是覺得自己緊張得快要吐了。

這是對自我的突破,是對夢想的一次勇猛進軍,李陽氣喘籲籲地走上講台,拿出了自己學習英語時的那股瘋狂勁兒,讓整個講座順利進行了下去。如同夢遊一般的他在聽到台下雷鳴般的掌聲時,才驚覺演講已經結束了,而且台下的聽眾都在為他喝彩!

演講獲得了圓滿成功,李陽成為了校園名人,他的英語講座一連進行了十多場,場場都會爆滿。李陽朝著夢想邁出的腳步獲得了肯定,但他沒有止步,因為他又有了新的目標:讓中國人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夢想敲門聲

夢想的力量可以讓一個人變得非常強大,甚至超出自己的預料之外,成為另外一個自己完全都不認識的人。

全世界的人都害怕當眾講話,這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一個難題,當內向封閉的李陽麵對這個難題時,他需要更多的勇氣去越過這個障礙。為了跟著夢想的腳步向前,他一直都在挑戰自己,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並不比戰勝其他的困難小。經過了不懈的追求,原本以為非常困難的事,居然因為長期的積累而輕鬆解決了。

李陽的成功告訴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些恐懼讓我們喪失了很多機遇,越是害怕的事情越需要我們提起勇氣去挑戰,或許那些曾經令你害怕的事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強大。因為當你朝著自己的夢想堅定地前行時,你也會變得更加強大,足以戰勝你遇到的所有恐懼。

窮孩子的科學夢

我所憑借的隻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夢想的渴望,以及對科學世界奇妙現象本質的渴望。正是因為這種渴望不斷促使我奮進和思考,才讓我得到這麼多成果。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是物理學領域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物理學、化學、電磁學等領域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法拉第並沒有從小就接受正規係統的教育,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與他為了夢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法拉第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窮苦的家庭,他的父親無力送他去學校讀書,隻能讓他住在馬棚裏,每天以賣報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法拉第開始為圖書出版商做學徒,每天都在車間裏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

但法拉第是一個勤奮的孩子,雖然沒有受到係統教育,但他一直堅持自學,並從所販售的報紙、印刷的圖書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他被物理學的各種奇妙現象吸引了。有一次,在為出版商裝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時候,他發現了一篇介紹電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之中作者介紹了電的產生、用途及很多法拉第聞所未聞的知識,這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回到家中,法拉第的腦海裏全是那篇文章所介紹的電的知識,他立刻找到一個玻璃瓶、一個舊平底鍋,又按照文章的提示準備了幾樣簡單的工具,開始作起發電實驗來。

在小法拉第的心裏,物理是一門神奇的學科,有很多奇妙的現象引人入勝。他總是利用工作之便尋找相關的資料來閱讀,但對於一個窮孩子來說,想要做科學實驗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法拉第並沒有因麵前的困難而放棄自己的科學夢,在工作之餘,他總會擺弄那些簡單的工具,實踐書本上的有趣實驗,雖然因為材料的限製並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他卻依然樂此不疲。

終於有一天,這個總是在折騰物理實驗的小男孩引起了一個顧客的好奇心,他觀察了法拉第很久,發現隻要一有時間法拉第就會做一些小小的實驗。於是這位顧客對法拉第說:“你隻是一個小學徒,又成不了物理學家,何必做這些沒用的事情呢?”而法拉第卻說:“我做這些是因為我喜歡,並不是想要成為物理學家。雖然我隻是個小學徒,但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我不行呢?”

顧客被法拉第這種執著的精神所感動了,於是決定帶他去聽一個著名化學家的講座。法拉第一聽,高興得跳了起來,因為這個名叫弗萊·戴維的化學家是當時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懷著崇敬的心情,法拉第有生以來第一次聽了戴維的講座,在深深地折服於戴維的學識之後,他冒出了給戴維寫信的想法,並將自己聽講座的筆記一起托人送給戴維,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指點和審閱。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法拉第沒有收到任何回音,他以為戴維沒有看到自己的信與筆記,或者戴維這樣的大科學家根本就不會理會他這樣的一個小學徒。但是某一個晚上,一輛考究的馬車忽然停在了法拉第破舊的房子前,有人為法拉第送來了戴維的親筆回信。在信中,戴維對小法拉第認真聽課的精神給予鼓勵,並熱情地邀請他到自己的實驗室中做客,這簡直讓法拉第不敢相信。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法拉第在第二天早晨便拜訪了戴維。這位科學家邀請法拉第來自己的實驗室工作,雖然隻是做一些清洗實驗儀器和搬運設備的活,但法拉第依舊幹得非常開心,因為這對於他來說是求之不得的。每當戴維做實驗的時候,法拉第總是靜靜地在一旁站著,仔細觀察著戴維的每一個操作。在做一些危險的實驗時,戴維都會準備一些防護措施,戴上玻璃麵罩,但法拉第似乎對此無所恐懼,他依舊全神貫注地看著戴維的一舉一動。這種對於科學知識的渴求讓戴維非常感動,他認定法拉第是一個可造之材,決定讓他做自己的學生,帶他一起做實驗。

跟著戴維先生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法拉第憑借著自己的悟性和勤奮開始做實驗,並且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實驗成果也讓大家非常驚歎。很多一流的科學家對於這個年輕人也極為青睞,紛紛邀請他去給他們作報告。當別人問起他為何會這麼聰穎時,法拉第總是說:“我所憑借的隻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夢想的渴望,以及對科學世界奇妙現象本質的渴望。正是因為這種渴望不斷促使我奮進和思考,才讓我得到這麼多成果。”而當人們問起曾經培育他的戴維這一生最偉大的發現是什麼的時候,戴維卻說:“我這一生之中最偉大的發現就是法拉第!”

夢想敲門聲

就算是出身於貧寒的家庭,就算是再困苦的環境,都無法遏製一個人對於夢想的渴望和追求。

雖然生活的窘迫讓法拉第食不果腹,但他的內心卻一直燃燒著對科學的向往之情。這種熱情支撐著他不斷勤奮學習、不斷奮進。當他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得到別人的幫助,憑借著自己的聰穎得到戴維的教導時,正是夢想給予他回報的時候。

從社會最底層走上科學最高峰的法拉第,不僅為了科技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如果他當年因為環境的困苦而放棄了對夢想的追求,那麼世界將會失去一個卓越的科學家,而法拉第自己也將成為一個寂寂無名的人。

真正有意義的夢想

夢想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真正有意義的奮鬥目標,是讓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的事業。

在美國汽車工業巨頭福特汽車公司裏,來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這個小夥子以自己出眾的才華和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很快就獲得了福特先生的賞識。福特先生決定幫助這個年輕人,讓他可以獲得更快的成長。

福特問年輕人:“你一生之中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可以賺到1000億美元!”

此話一出口,讓福特先生深感詫異,因為福特汽車的財產也不過是一百億美元而已,一千億美元就相當於十個福特汽車這樣大的公司。於是他不解地問年輕人:“那你能不能告訴我,你想用那麼多錢來做什麼呢?”

這一次年輕人沒有很快回答,他想了想,才輕描淡寫地說:“坦白地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要這麼多錢能幹什麼,但您問的是我的夢想,這就是我的夢想,我隻是覺得隻有這樣才算是成功。”

福特先生說:“小夥子,一個人如果真的可以擁有那麼多錢,那他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可以威脅到整個世界的金融了。要想獲得那麼多錢,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有夢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我們要想好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夢想,如果隻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那就是沒有意義的夢想,它不能給人的價值帶來任何作用,也不會讓你的人生因此獲得圓滿。”

說完這些話,福特先生便轉身離開了,從此再也不理會這個年輕人。因為在福特的心中,這個年輕人已經成為了目空一切而且不切實際的人,他所謂的夢想隻是一個極端的幻想而已,經過多年的努力才獲得如此地位的福特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這個年輕人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但福特的一席話,卻讓這個年輕人深受震動,因為他從未仔細想過夢想的意義。當別人問起他的夢想,他隻是想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卻從未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得到這些東西。看著福特先生失望離去的背影,年輕人開始仔細審視自己。

在此後的五年裏,福特再也沒有接見過這個年輕人,雖然他在福特汽車公司裏有著卓越的表現,但卻再也不能得到福特先生的讚賞。後來,年輕人離開了福特公司,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福特先生認為他肯定會铩羽而歸,因為這種不切實際的人一定會遭到現實的巨大打擊。

又過了幾年,福特先生接到一封信,那個年輕人再次前來拜訪他。因為想要看看他這幾年的變化,福特決定接見他。當年輕人坐在他麵前,福特先生微笑著說:“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這個問題再一次出現,當年的那個小夥子已經變得非常沉穩,他對福特先生說:“我曾經以為,夢想就是我想要的東西,但現在我已經知道夢想的意義並不是讓我自己滿足,而是為更多的人帶來幫助。我以前的夢想是得到一千億美元,但是現在,我的夢想是建立一所大學,來讓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改變他們的人生。”

聽了這些話,福特點點頭,問他:“那我可以幫你做點什麼,來讓你的夢想盡快實現嗎?”

年輕人笑著說:“當然可以,我這次來拜訪您,就是希望可以得到您的幫助。這些年來,我為了創立學校四處籌款,經過不斷努力已經得到了700萬美元,但要建立一所好的大學需要800萬美元,所以還有100萬沒能實現。希望可以得到您的援助,補齊所缺的100萬美元,讓這所學校盡快地建立起來,讓學生們可以盡快入學。”

福特說:“這個夢想很有意義,我會給你這100萬美元。”

經過福特先生的幫助,年輕人很快就建立起這所大學,他的名字叫做本·伊利諾斯,他與福特一起建立的學校正是全美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伊利諾斯大學。這所大學長期以來都得到福特汽車公司的讚助,伊利諾斯的夢想實現了,而對於當年那個1000億美元的夢想,他從此再未提及。

夢想敲門聲

夢想究竟有多遠大,才足以證明一個人的價值?而財富和一個人的成功是否有關係?這些問題對於每一個追求夢想的人而言,都是必須思索的,因為得出的結論不同,大家所走的夢想之路就不同。

有些人通過獲取財富來證明自己,隻有當他的財富積累越來越多,他才認為自己的夢想實現了,而這些財富對於別人是否有貢獻則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有些人盲目地製訂了遙遠的目標,認為隻有遠大的目標才稱得上夢想。

夢想的意義被無數次誤解,夢想的價值衡量標準也不斷被質疑,判斷一個人的夢想價值,要看他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因為他的努力,讓更多人受益,對別人而言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對他自己來說也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那麼這就是夢想的真諦。

快來樹立一個有意義的夢想吧,不用太遠大,更無須包括太多財富,隻要它有意義,我們就足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琴弦上的夢

人隻有不斷鞭策自我,才能對得起那些愛你的人對你所寄予的厚望。我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

1999年2月10日,紐約的第四十九街有了一個新的名稱——馬友友街。這是美國人民對一個華裔音樂家所獻上的最大褒獎,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一特別的表揚足以說明馬友友作為一名音樂家所取得的成就,而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也曾經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馬友友在1955年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馬孝駿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式文人,也是一名音樂教師。從小,馬友友就受到父親嚴厲的教導,引導他接觸音樂,培養他對樂曲的感受。而馬友友也表現出很高的音樂天分,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演奏《巴哈組曲》了。

天資聰穎的馬友友在音樂道路上走得異常順暢,他七歲開始正式拜師學琴,九歲就獲得了茱莉亞音樂學院的獎學金,他的老師有小提琴教父史坦和大提琴家雷納德·羅斯,在這些名師的栽培之下,馬友友的琴技得到了飛速提高。他15歲時演奏的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便已經表現出大提琴家的台風與氣度,嫻熟的琴技完美地表現了音樂的意蘊,讓聽者為之感動。就連他的老師也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再深入地教他琴藝了。

一路順暢讓馬友友少年成名,獲得了很多榮譽,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做這些,年輕的心因為迷茫而變得躁動不安,他問老師史坦:“我究竟在音樂演奏上可以做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馬友友表現得非常叛逆,不僅自暴自棄,還抽煙酗酒,沾染了許多惡習。後來他自己回憶那時的自己,也說“我那時很瘋”、“完全把秩序搞亂了”。

但幸運的是,馬友友的老師史坦是一個睿智的音樂家,他明白馬友友的內心深處隻是缺少夢想,所以才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隻有讓他將音樂作為自己奮鬥的方向,才可以讓他內心平靜,並獲得再次前進的力量。

史坦老師建議馬友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人類學,讓他在音樂之外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建立內心的價值觀。在哈佛大學,馬友友還選修了社會學和德文、生物學,更潛心學習哲學,閱讀《堂吉訶德》。通過學習,他認識到音樂才是值得他繼續為之付出和努力的夢想。

一個脫胎換骨的馬友友重新回歸到舞台上,此時,他所詮釋的音樂已經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境界,因為他的內心充滿了對音樂的崇敬。但他的命運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平坦,似乎上天是為了考驗馬友友對音樂夢想的執著程度,在1978年得到費雪獎肯定後,還沒來得及展開更加美好的人生規劃時,他就罹患了嚴重的脊椎側彎,這對於一個靠拉動琴弦來詮釋夢想的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因為這種病會讓他無法握住琴弓。

想到這樣的一個天才有可能再也無法站在舞台上演奏,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沉重。要知道內心的迷茫可以通過引導而獲得糾正,身體的病痛卻讓人無能為力。

這一打擊並沒有讓馬友友變得消沉,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年少時輕狂的音樂少年,對於音樂和人生的理解讓他將疾病帶來的痛苦看得風輕雲淡。他不斷安慰著身邊的人,告訴他們:“音樂是一個夢,就算不能拉琴,我也會一直做這個夢。”幸運的是,在一次成功的手術之後,他的音樂生命也得到了挽救,一個全新的馬友友又一次站在了世人的麵前。

經曆了疾病折磨之後的馬友友對於人生又有了新的領悟,重獲新生的音樂之夢讓他更加活躍地出現在舞台上,並且推出了豐富的音樂專輯。所有的人都看到他為了琴弦上的夢而付出的艱辛努力,樂評家普遍認為他已經成為一流的演奏大師,唱片界也不斷肯定著他的成就。媒體不斷追逐著馬友友的腳步,報道著他的每一個行蹤,他儼然已經成為音樂界耀眼的明星。而馬友友卻說:“人隻有不斷鞭策自我,才能對得起那些愛你的人對你所寄予的厚望。我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通常人們眼中的一炮而紅的背後,成名者付出的艱辛是不為人知的。在追逐音樂之夢的道路上,馬友友從未停止過努力的步伐,正因為如此,琴弦上的夢才更加多姿多彩。

夢想敲門聲

夢想的力量就是這麼神奇,它不止讓困境之中的人看到曙光,更讓迷茫的人看到方向,讓他們緊緊抓住機遇一展宏圖。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家,所具備的魅力不僅在於他的音樂,能獲得如此殊榮更多地來自於他為了夢想永不放棄的拚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