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和鬼神溝通的方法,當然不能總是用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有時候他們還會用文字的魔力來控製周邊的小部族。當時商部落對待周邊的小部落,就是齊頭並進兩手抓,一手是武力威脅,一手是精神恐嚇。所以商文化總是彌漫著一股神秘的氣息。
後來周人在青銅器上篆刻文字,記錄的內容也變成了:某年某月舉行了什麼活動,和朋友在一起遊獵聚會好開心,或者是某年某月跟老大出去打仗,取得了多大的功勞……時間準確,內容簡潔,一條一條仿佛發微博似的,而這些記錄也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曆史的重要資料。
到了戰國七雄爭霸時期,每個國家的文字都不一樣,每個地方的口音也不一樣,你寫的我不認識,我說的你聽不懂,出國走一圈能把人逼瘋。小時候在趙國當過好幾年人質的秦始皇,估計深受其害,所以統一六國後就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六國文字統統廢掉,從此都用秦國的文字,誰不聽話就砍誰的腦袋,這就是“書同文”的秦小篆。
之後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陸續出現,文字除了記錄和傳遞信息的實用性功能之外,又成為一種審美情趣,造就了中國的書法藝術。
但漢字也遭遇過生存危機。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進入中國。但這畢竟是外國人發明的,其整個操作係統和編程的構建都以字母為基礎,甚至輸入係統都和漢字不兼容,於是又有人提出了漢字的拚音化。這裏必須感謝被稱為“中文電腦之父”的朱邦複先生,他創造出了一種實用的中文輸入法,也叫“倉頡輸入法”。他通過放棄專利權,來推廣這種輸入法,這才解決了今天我們廣大網民朋友在線溝通的需求,當然想要用漢字來完成編程在今天仍然很難做到。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不存在絕對的完美和落後。
而漢字的缺點主要是:入門難,歧義多,讀音斷。一個漢字有多種讀音,表達不同的意思,漢字的詞語和句子之間,哪怕文本部分不變,隻要說話的口氣、重讀、停頓,甚至是談話氣氛一改變,表達的意思都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但是漢字也有獨特的優勢:信息密度大,思維速度快,未來潛力強。
正是因為一字多義,所以信息密度大。使用漢字的人思維速度更快,這是因為漢字具有突出的單音節特點,即一個字符一個音節,不但使漢字讀起來行雲流水,聽起來金聲玉振,還讓使用漢字的人在相同時間內用相同的節奏和語速可以表達更多的意思。這就是漢字高效的一麵。
未來,漢字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潛力巨大!
信息繼續大爆炸的時代,漢字強大的組詞能力完全可以適應,人們隻需要掌握三千五百多個常用漢字,然後通過組詞就可以指代無窮多的新信息,而不必像拚音文字,每次遇到新事物就造一個全新發音的新詞出來。
我們有理由堅信,漢字既是最有曆史傳承的文字,又是最有希望和活力的文字。
【倉頡的“錯別字”:有人說倉頡造的字裏也有錯別字。比如,你看“重”是千裏之外,“出”是兩山相疊,這不正好反了嗎?
其實這完全是不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和演變曆史造成的誤解。“出”字在甲骨文裏上麵是一隻腳,下麵是表示門口的曲線,本身就是表示出去的一個會意字。“重”字也是會意字,表示人背的東西很重。
漢字的曆史源遠流長,演變的過程也非常複雜,所以不能用現代簡體字的標準去望文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