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篇 胡服騎射:打不過你,我就成為你(1 / 2)

孔子曾感慨道:“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華夏文明將岌岌可危,我們也都會變成野蠻人,像他們那樣披散著頭發穿著左衽的衣服了。發型和衣服,不僅僅是造型問題,更是代表整個文明的文化內涵。然而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胡服騎射”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一個人靠衣裝馬靠鞍,明星同款身上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趙國的一代雄主,被梁啟超先生評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

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6年,趙武靈王繼位時,正是趙國最悲催的時光。在三家分晉的亂局中,趙氏家族被削得最慘,被智氏家族帶領魏韓兩家組成的聯軍圍困在晉陽城三年,要不是後來趙氏成功策動韓魏兩家中途反水,背叛智氏,趙氏家族可能就此玩完了。

好不容易獨立建國了,趙國的戰略環境卻依然惡劣。趙國疆域包括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和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部分地區,橫跨華北平原和漠南草原的地緣交界處,剛好處在平原與山地、農耕和遊牧的地理單元分界線上。趙國西邊和秦國接壤,南部與魏韓兩國犬牙交錯,東有齊國,東北為燕國,北方則是匈奴、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可以說個個都不好惹。

周邊的大國排著隊來揍趙國不說,北邊的少數民族每天來燒殺搶掠,比上班打卡都準時,身邊還有一個二流小國中山國,橫亙在趙國國土中間,不但像一根木楔子一樣把趙國東部、南部、北部的國土割裂,還時不時趁著趙國不注意來搞搞破壞,已經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武靈王的爺爺趙成侯時,都城邯鄲被魏國人占了兩年;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時,雖然屢次和秦、魏、齊等國打得不落下風,卻總是拿中山國沒辦法。

趙肅侯去世的時候,趙國人民的老朋友魏惠王馬上攢起秦、楚、齊、魏、燕五國聯軍,以吊唁為名準備直接把趙國給滅了。雖然當時趙武靈王隻有十五歲(一說是十九歲),卻已經表現出天才少年的與眾不同。他一方麵在國內嚴陣以待,另一方麵開展外交攻勢瓦解各國聯軍,總算挺過危機。但是接盤後,麵對著這些讓人鬧心不已的曆史遺留問題,趙武靈王每天都表示心好累。為此,他先是著手改善趙國的外交環境,迎娶韓女為夫人,算是鞏固了同韓國的盟友關係;後來又插手燕國和秦國的內政,迎立了燕昭王和秦昭王兩位國君。但是趙國自身的國力提升卻依然緩慢。

公元前323年,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史稱“五國相王”。雖然趙國也參加了這次互相稱王的活動,卻深知趙國實力不足以匹配王的稱號,所以依然在國內稱君而不是稱王。這一時期趙國和秦、齊、魏等國的戰爭中也都處於下風。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挨揍挨得多了,自然也能總結出經驗。趙武靈王發現,在和北方遊牧民族打架時,總是輸得特別憋屈。當時趙國和中原各國一樣,部隊以戰車兵和步兵為主,講究陣形嚴整,集體攻防,說白了就是拚攻擊力比裝備,誰不扛打誰先跪,這種戰爭模式更適用於平原地區。趙國北部山那邊的胡人全是騎馬的漢子威武雄壯,移動速度快,機動性強,陣形小巧,戰術靈活,壓根兒就不和你正麵對抗,是完全不同的作戰模式。

所以每次趙國軍隊對陣北方的胡人時,趙國的車兵和步兵排著整齊的隊列緩緩前進,而胡人則騎在馬上,東射你一箭,西捅你一刀。你要是停下來防禦,人家也停下衝你射箭;你要是加速追擊,人家騎著馬一溜煙就拉開距離,然後接著射箭,就跟放風箏一樣。趙軍是打也打不到,追也追不上,鬱悶得想吐血。

趙武靈王也鬱悶地發現,這些胡人的騎兵,穿著便於行動的衣服,騎在馬上來去如飛鳥一樣靈活,速度像離弦之箭一樣迅猛,完全就是一支擁有快速反應、快速機動和快速打擊能力的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沙場,想輸都費勁。

如果是普通人,可能就放棄治療了,但趙武靈王不愧為一代雄主,他根據趙國的實際國情,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既然打不過你,那我就成為你!趙武靈王對大臣樓緩與肥義表達了改穿胡服,建立騎射部隊的想法,獲得了兩人的支持,所以下達了在趙國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實行改革的命令。

這在當時,絕對是個爆炸性的熱門話題。

因為衣服對中國人來說,不僅是遮羞保暖的工具,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

《左傳·定公十年》裏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說白了就是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就是因為我們是個特別講禮貌,衣服又特別漂亮的民族。

傳統華夏的服飾是峨冠博帶,寬袍大袖,上衣下裳。就是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穿著寬鬆的衣服,拖著大大的袖子。上身是短衣、右衽,就是衣襟壓向右側,從正麵看起來衣領是一個英文的“y”字形。下裳有點類似於裙子的造型,不管男女都穿這個,夏天真空光腿,這個時候內褲還沒有發明,所以通風效果絕對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