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的時候想保暖,就穿一種“脛衣”,類似於現在的褲子。但是這種“脛衣”
既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就隻有兩條褲管套在小腿上,上端用帶子係於腰間。
說是褲子,但穿起來更像今天女孩子們穿的吊帶長筒襪。也正因如此,著裳裙、脛衣的古人都必須跪坐在地上,因為盤腿坐或者坐在高處會走光。
而胡人下身穿的就是褲子,而且絕對既有褲腰又有褲襠,因為他們要騎馬。
穿開襠褲騎馬絕對不會是讓人愉悅的體驗,而是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懲罰。胡服具體是什麼樣子今天已不可知。我們隻能通過一些描繪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的石刻、畫像等資料來推測,大概是穿窄袖短衣,下穿長褲,腳蹬皮靴,腰束皮帶,非常幹練方便。
在當時中原各國都非常看重文明禮儀,以“尊王攘夷”為主流,視周邊的胡人為野蠻人的環境下,趙國竟然要放棄華夏衣裳改穿胡服,這是什麼情況?
不但周邊國家不理解,就連趙國內部也有許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拒絕接受變法。於是,趙武靈王親自上門勸說叔叔:做人做事都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咱們趙國四周強敵環繞,如果不發展騎射如何守備邊境?
何況旁邊還有中山國如鯁在喉,屢次在齊國的支持下給我們添亂,隻要能讓我們趙國不再挨打,換個衣服又能怎麼樣?
公子成終於被說服,第二天帶頭穿上改良版的新款朝服,於是“胡服騎射”
改革在趙國全麵推廣開來。趙武靈王的改革,並不隻是換套衣服那麼簡單,實際上是先秦時期一次重要的軍事改革。
胡服,相比傳統衣裳最大的特點就是行動便利,沒那麼多累贅,雖然失去了華夏衣裳衣帶飄揚的儀式感和美感,但再美打仗的時候也沒用,還是動作利落、打仗方便來得更重要。
而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騎在馬上射箭的攻擊方式,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徒步射箭,這是戰爭方式和手段的改變,更帶來了趙國軍隊組成和兵員來源的變革。
從此,騎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成了趙國軍隊的主力。而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也是比步兵高一個等級的兵種,其機動性和衝擊力,以及戰術的多樣性,遠遠超過純粹的步兵軍團。趙國也通過不斷向北擴張,將更多的北方胡人納入征兵體係中,極大地壯大了自身的國力。
從此,軍隊中寬袖長衣的軍裝,逐漸改進為後來短衣窄袖的樣式,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趙國很快就開始了對周邊各國的一路橫掃。
公元前305年,就在“胡服騎射”的第二年,趙國就向東攻擊中山國,大獲全勝,占據了大片土地,並且經過不斷攻擊,在公元前296年最終滅亡了中山國,將南部的邯鄲、西部的晉陽和北方的代地三塊核心領土連成一體,極大地提升了國力。同時趙國調整國家的戰略走勢,將精力放在向北拓展上,開始大規模反擊總來打卡搶劫的胡人。趙軍打到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的榆中地區,逼得當地的胡人被迫向趙國進貢戰馬。有了充足的戰馬和兵源,趙武靈王又帶著趙國鐵騎最遠打到河套地區的雲中和九原,在短短幾年內將趙國的疆域擴大了三倍。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實力最強的國家,而憑借著騎兵強大的機動力,趙武靈王又提出了一個天才般的戰略構想——南下攻秦。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總是吊打關東六國,除了商鞅變法後國力的強大外,地理優勢也是關鍵。秦國坐擁關中平原,土地肥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關東六國如果想攻擊秦國,要麼借道韓國本土逆推函穀關,要麼借道魏國強渡黃河,鼓盆而歌所過之處不是山就是河,秦國隻需要守住幾個關鍵節點,就能保證關中本土的葬禮上的詠歎調高枕無憂。而趙國將勢力向西擴展至雲中和九原後,新開辟的國土正好處在秦國關中地區的正北方,同時將當地的胡人納入趙國的軍事體係中。這新開辟出攻秦的第三條路線,完全可以繞開雄關險道,從九原南下直撲秦國關中地區,加上胡服騎射後趙國軍隊機動性強,更可以用閃電戰的方式直取鹹陽。
隻可惜這個計劃還沒實施,趙武靈王就因為繼承者內亂,被困死在沙丘宮。
從曆史上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無論是對軍隊編製、中原服飾,還是對民族融合,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雖然現在有考古資料表明,騎兵的出現在列國早已有之,不過讓騎兵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並且對後世影響如此巨大的,的確隻有這位天才般的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