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各家各派的思想相互碰撞,老子、孔子、墨子等大師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有一位大師的故事,卻是最膾炙人口,也最具有哲學思辨和藝術美感的。
“鼓盆而歌”這個成語說的就是這位大師的親身經曆,一個關於他在妻子葬禮上高歌,被耿直朋友火力開噴的故事。
他就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名周,宋國人,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戰國亂世紛爭中一朵顏色不一樣的焰火。他一生著書十餘萬言,這在先秦時期絕對是個高產的作家,要知道流傳千古的《論語》也才一萬字多一點而已。而且莊子作為一個哲學家,能把枯燥深邃的哲學寫得生動優美又個性飛揚,絕對稱得上是先秦散文第一人。
莊子還是一個愛用寓言筆法的段子手,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故事都出自他的筆下。當然,莊子的故事裏永遠都離不開一個最佳損友,那就是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惠子,也叫惠施。兩個人就是那種不見麵還總想念,一見麵就懟翻天,不把對方黑得體無完膚不罷休的關係。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友情。
莊子的妻子過世了,惠施第一時間前往莊子家吊唁。從這裏就能看出兩人的關係和感情還是不錯的,肯定算得上“通家之好”。結果惠施一到莊子家,就看到這位老哥叉開雙腿坐在地上,之前我們講過古人的下半身是很涼快的,這種坐姿容易走光,是非常不端莊的姿勢,妻子的葬禮上如此不莊重不說,他竟然還一邊敲打著瓦盆伴奏一邊唱歌。
惠施這火騰地就上來了:你什麼情況,開個人演唱會嗎?你媳婦我弟妹跟了你這麼多年,生兒育女忙裏忙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現在人死了,你不哭兩聲都說不過去了,竟然還在這玩打擊樂呢,你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否認道:不是這樣的。我夫人剛去世的時候,我怎麼可能不傷心?但後來我一想,她的生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偶然,她的死也不過是從有到無的必然,這就跟四季運行一樣無法改變。如今她安靜地回歸天地之間,我這麼哭哭啼啼的又是何必呢?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莊子和惠施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
惠施做過魏國的相邦,雖然後來被張儀排擠而遭到解雇,但怎麼說都是主持過一國之政的人。他習慣於以理性和實用為標準,和莊子吵架的時候靠擺事實、講道理,論點鮮明,邏輯嚴密。
而莊子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不但不稀罕當官,連老朋友惠施當官後得意的樣子,莊子都覺得不想看。
據說有一次當上大官的惠施帶著煊赫的排場出門,讓河邊釣魚的莊子撞見了,莊子惡心得把釣到的魚都扔回水裏。他一直感性而細膩地看待宇宙蒼生,甚至和惠施抬杠的時候是語帶反諷嬉笑怒罵。
正因為這種不同,莊子和惠施之間留下了無數日常鬥嘴的有愛畫麵,當然每次的結果都是莊子贏,大概是莊子在小本本上隻記錄自己的勝利,而惠施所寫的書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吧。
比如有一次莊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看到橋下水裏的魚,結果發生了一次很有趣的爭論,史稱“濠梁之辯”。
莊子指著橋下說:惠啊,你看這小白魚兒多快樂呢!
惠施又習慣性地跟他杠上了:別扒瞎,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
莊子說:那你又不是我,怎知人家不曉得魚的快樂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同理你也不是魚,可知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不是很明顯嗎?
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開始,剛才你在橋上問我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就是說你承認我知道,隻是不知道我是怎麼知道的,所以歸根到底我還是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