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篇 天府之國:秦國的超級工程(2 / 3)

爭論的雙方是相邦張儀和大將司馬錯,爭論的焦點是到底應該東進打韓國,還是南下滅蜀國。當時四川內外主要有三個國家,西邊的蜀國、東邊的巴國,還有一個北邊的苴國。

公元前368年,蜀王開明九世杜尚封自己的弟弟杜葭萌為漢中侯,並置藩屬苴國。苴國本來是蜀國國君封給自己弟弟的,沒想到後來兄弟的後人反目,蜀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竟然吃裏爬外,和東邊的死敵巴國勾結。所以蜀王開明十二世杜蘆準備發兵攻打苴國和巴國。蜀中的內亂,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機會。

坐落在華夏西部的秦國舉目東望,其國土從北到南分別與趙、魏、韓、楚及巴蜀接壤。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已經擁有了單挑任何一國的信心和實力,不過選擇哪個國家先下手,倒成了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想進攻北線的趙、魏兩國,必須東渡黃河,難度不小。

東南方向的楚國,雖然在丹陽、藍田兩次會戰中被秦國打敗,但國力積累仍在,結果難料。正南方向的巴蜀地區,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李白的《蜀道難》,不過交通狀況肯定讓人懷疑人生就是了。隻有中路的韓國,出函穀關直走就到,兵力孱弱,國力弱小。總的來說路途近,後勤易,難度低,怎麼看都是最佳選擇。

所以相邦張儀支持東進攻韓。他對秦惠王說:大王,我們打敗韓國後,可以直接衝到洛陽把周天子攥在手裏。有了天子的旗號,加上我大秦的實力,號令諸侯一統天下就是分分鍾的事。至於蜀國這個支線任務,要在地圖上跑這麼遠的路程,麵對的還是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就算千辛萬苦打下來,既不能揚名天下,又不能獲得實利,何必要做?想出名要上網,想致富得上市,韓國和周天子就是輿論焦點和風投熱門,這必須得搶!

司馬錯卻不同意,他說:蜀國這個支線雖然遠,但是我們現在師出有名,占下巴蜀之地以後,到時候要人有人,要糧有糧,相當於另開了一個分機盒,既能得到利益,又不用擔心攤上罵名。而且能占據楚國上遊,順江東下打他們簡直不要太方便。韓國和周天子的確是焦點和熱門,但是目標太大,太明顯。

利益不一定能得到,但罵名肯定跑不了,到時候各國聯盟起來跟我們團戰,我們秦國再強也扛不住。於是秦王被司馬錯說服了,整個秦國的戰略方向就從東進轉向了南下。可自古四川盆地被崇山峻嶺包圍,道路狹窄難行,秦國大軍要如何翻越這重重高山呢?

沒關係,有人修了一條可供大軍通行的“金牛道”,幫秦國人解決了這個難題。

這個人竟然是蜀王開明十二世杜蘆。

有關“金牛道”的名字來曆,“五丁開山,石牛糞金”的傳說是這麼說的:秦惠王打製了五頭巨大的石牛要送給蜀王,說一般的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而我這五頭石牛呢,吃的是草,拉的可是金子哦!

蜀王一聽:這麼神奇?那我可得要!

秦王說給你沒問題,就是這石牛太大運不過來啊!抱歉,你們那旮旯太偏遠不包郵,真是遺憾啊!

蜀王說沒問題,我可以上門自提。於是派了勞工在群山中開鑿出一條迎接石牛入蜀的道路,所以這條路叫石牛道,也叫金牛道。結果這石牛運到蜀國根本拉不出金子。蜀王很生氣,就派人去問秦國:你這東西貨不對版,差評!我要退貨!

秦國人一看收到貨就意味著路已經修通了,那我們就上門售後服務一下吧!

於是秦王派張儀和司馬錯帶領大軍,順著蜀國修好的道路,一路滅亡了蜀國,然後轉頭又把苴國和巴國也給滅掉了。

其實有沒有會拉金子的石牛,這條道也是要修的,因為蜀國要攻打苴國也需要修路。所以當苴國國君發現蜀王派勞工修路的時候就知道,路修好了蜀國的大軍也就打上門了。於是苴國國君趕緊向秦國求救。而秦國君臣經過綜合討論和考量後,還是覺得搶占巴蜀地區才是最優先的選擇。

占據了巴蜀地區後,秦國的國土麵積瞬間擴大了一倍,不但獲得了當地的資源和人口,在戰略上還形成了對楚國的側翼包圍,為秦國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秦國雖然獲得了巴蜀這個糧倉,但是此時的四川還是夠不上“天府之國”這個稱號。

因為當時成都平原西邊的岷江很任性。不下雨無法引水灌溉,一下雨就發大水,四川的農民就年複一年地在旱季沒水用、雨季被水淹的悲催遭遇中來回切換,可以說相當之慘了。雖然之前的蜀國也修過一些水利工程,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讓人頭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