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占領巴蜀地區後,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移民和開發。之後巴蜀地區數次發生叛亂,雖然都被秦國成功鎮壓,但由於忙於和關東六國的戰爭,秦國難免精力分散,無暇顧及巴蜀地區。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決定治理岷江水患,徹底解決巴蜀地區的開發難題,便派水利專家李冰入蜀,主持修建一項秦國的超級工程——都江堰。
修築都江堰的難度很高。
第一步,在岷江和成都平原之間的玉壘山上鑿出缺口把江水引過來。
這需要大量開鑿石質的山體。當時也沒有工業炸藥和挖掘機,如果單純靠人力來挖掘,這麼大的土方量需要上萬人幹上幾十年的時間,估計修完了都到漢朝了。而李冰帶著兒子李二郎一起想出了一個天才般的主意,那就是先用火燒烤山石,烤熱了之後就往上潑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山體自動崩裂,終於鑿出一個寬二十米的狹窄缺口,起到引水東流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因其形狀像瓶子,故被稱為寶瓶口。
第二步,在岷江江心修築分水魚嘴。
由於岷江水流湍急,傳統的江心拋石築堰方法屢次失敗。所以李冰又大開腦洞,在許多三丈長兩尺寬的竹籠裏裝滿鵝卵石,組成分水壩的主體。材料容易獲得,施工維修方便,而且層層堆積,既堅固耐用,又可以利用鵝卵石之間的縫隙減小洪水的危害,保證了分水壩的安全。將江水分為西側的外江和東側的內江後,內江河道窄而深,外江河道寬而淺。這樣可以保證水流不足時,六成江水被分水魚嘴攔進內江,通過寶瓶口灌溉成都平原,四成從外江流走;水量過大時,洪水漫過分水魚嘴,六成從寬敞的外江流走,四成通過寶瓶口,這就是根據水量自動調節的“四六分水”機製。
第三步,在分水魚嘴的尾部修築飛沙堰。
因為都江堰修築的地點,剛好是岷江由北部山穀河道進入南部衝積平原的地方,奔湧的水流從山中流出後,流速陡然降低,攜帶的泥沙雜質很容易在寶瓶口沉積下來,造成河床的淤積。
飛沙堰在枯水期,可以協助分水魚嘴把江水攔到寶瓶口,而到了洪水泛濫超過分水魚嘴的調節能力時,由於寶瓶口十分狹窄,水的流量有限,多餘的洪水就會漫過飛沙堰從外江流走。又由於飛沙堰特殊的角度設計,洪水漫過時會形成力量巨大的漩渦,把在寶瓶口前淤積的泥沙直接帶走,起到了利用水流自動清理淤積的作用。古人神奇的設計能力,真是讓人歎服。
經過李冰父子的巧妙設計和組織修建,都江堰工程曆時八年終於完工。原來不是鬧旱災就是發大水的岷江算是徹底被馴服了。鬧幹旱的時候,江水被引到成都平原灌溉農田;發大水的時候,洪水被直接排走了,還順便清理了河道的淤積。
都江堰超級工程建成後,變水害為水利,形成了一個集防洪、灌溉、航運為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一百多年後,司馬遷親自到都江堰考察,在《史記》中寫下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的溢美之詞。
從此以後,四川才可以真正被稱為天府之國,成為秦國統一戰爭的後勤基地和順流東下滅楚的前沿陣地。
而這項超級工程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能保證年供水八十六億立方米,完成灌溉麵積千萬畝,居全國之首,不得不讓人再次感歎古人的逆天智慧啊!
224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小彩蛋,之前我們為什麼一直說李冰父子呢?因為李冰的這個兒子李二郎,也是個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知名萌寵博主、哮天犬的主人、天界高富帥灌江口二郎顯聖真君(二郎神的原型)。
二郎神不是楊戩嗎?
其實,二郎神傳說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應始於北宋。在今天都江堰旁邊有二王廟,就是祭祀李二郎的二郎廟。
二郎神姓了楊,那是明代《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流行之後的結果。
【二王廟:《宋會要》記載,宋仁宗爸爸去哪兒了嘉祐八年(1063)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
其後,這位李二郎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當四川巡撫上疏雍正帝給李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