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寫到這裏,想起唐鑒曾經對他說過:若不是自己的本心已被其他欲念來捉弄時才想到要提醒,那就到達邪端已被禁閉、誠意已被保存的境界了。接著曾氏又記下唐鑒所說的話:對於自身表露在外的言行容止,隻有用“整齊嚴肅”四個字來要求;持守於內心的信念把握,隻有用“主一無適”四個字,即守定一個宗旨不分心。詩、文、詞、曲這些方麵,都可以不必太用功,倘若能致力於義理之學,那些小技能並不難於掌握。唐鑒特別強調要戒除欺瞞這個毛病,萬萬不可藏著掩著等等。
聽了唐鑒這些話,曾氏有蒙昧被啟發、心裏突然明亮似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東西,使得已經是學問滿腹才華洋溢的文學侍從有再次啟蒙之感呢?
以筆者的體會,主要有兩點:一是修身方麵的“身體力行”,即在自我身上切切實實地踐行聖賢教導,不應該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別人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文章裏寫的是一套、現實中做的又是另一套。二是學問方麵,要真正地弄通義理,也就是說要詳究天地、宇宙、社會、人生、人性等方麵的深刻道理。其他的學問,則在其次。
曾氏一直在讀聖賢書,在做代聖賢立言的文章,但聯係自身卻想得少做得更少。曾氏過去醉心於詩文創作,對義理深究不夠,沒有將它們視為籠罩一切的學問。這兩點,唐鑒的話都讓他有茅塞頓開之感,如同再次發蒙。從那以後,研究義理之學,反省自身,便成為曾氏堅持一生的功課。
戒煙
原文
黎明起,走會館拈香。歸,圈《漢書》《馮奉世傳》、《宣元六王傳》、《匡衡張禹孔光傳》。下半天,走雨三處、寄雲處、敬堂處。夜歸,早睡。是日早起,吃煙,口苦舌幹,甚覺煙之有損無益,而刻不能離,惡濕居下,深以為恨。誓從今永禁吃煙,將水煙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煙癮者,豈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耳。(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一日)
評點
曾氏有吃煙的不良嗜好,甚至到了一刻都不能離開的地步,走到哪兒,都隨身帶煙管、佩煙袋,形象已屬難看,更重要的是對身體戕害甚大。不隻是他說到的“口苦舌幹”,更嚴重的是影響他的肺部。曾氏三十歲時就患有肺病。《年譜》中說他道光二十年進京散館,正月到的北京,“六月移寓果子巷萬順客店,病熱危劇,幾不救。同寓湘潭歐陽小岑先生兆熊經理扶持,六安吳公廷棟為之診治”。
肺病重得幾乎要奪去性命,幸虧靠了歐陽兆熊、吳廷棟二人的醫治護理,才渡過那道難關。歐陽與吳,也便因此成為曾氏的摯友。曾氏晚年委托歐陽開辦金陵書局,他一生最後見的舊友即吳廷棟,生死之交結下來的友誼維持終生。
曾氏以捶碎水煙袋的決絕態度立誌戒煙,希望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間很多吸煙者,都曾經有過戒煙的經曆,有的人後來戒掉了,也有人屢戒屢複,最終沒有戒掉。曾氏戒掉了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七日日記:“本日說話太多,吃煙太多,故致困乏。”他的日記為此一問作了回答:近一年時間了,他還沒戒掉。
聰明日減,學業無成
原文
早起,溫《詩經》《鼓鍾》、《楚茨》。飯後,走儷裳處拜壽。因走蔡春帆處、
仙處、少鶴處。歸,閱《漢書》《馬宮傳》、《王商史丹傅喜傳》、《薛宣朱博傳》。下半天,小珊來,餘走吳和甫處。
三十年為一世。吾生以辛未十月十一日,今一世矣。聰明日減,學業無成,可勝慨哉!語不雲乎“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道光辛醜初度日識。(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
評點
曾氏生於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到了道光二十年,剛好三十歲整。孔子說三十而立,可見三十歲對於男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照世俗的眼光來看,三十歲的曾氏已是“立”得出類拔萃了。但他本人並不這樣認為,他以“聰明日減,學業無成”來概括眼下的自我處境。對於一個三十歲的人來說,這種衡量標準有點過於苛嚴。可能曾氏鑒於記誦能力不如早幾年,以及尚未有學術專著問世這兩個方麵來責備自己。這應該說是取法乎上上了。古人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說的是自我要求不妨高些。曾氏之用意亦在此,故而告誡不能“自逸”。
研幾工夫最要緊
原文
醜初起,至午門外迎送聖駕,在朝房不能振刷出拜。楊樸庵論《四書》文有誕言。至會館敬神,飯周華甫處,言不由中。拜倭艮峰前輩,先生言“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嚐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惡。”《中庸》曰:“潛雖伏矣,亦孔之照。”劉念台先生曰:“卜動念以知幾。”皆謂此也。失此不察,則心放而難收矣。又雲:人心善惡之幾,與國家治亂之幾相通。又教予寫日課,當即寫,不宜再因循。出城拜客五家,酉正歸寓。燈下臨帖百字。(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
評點
這一天的日記雖然短,但內容豐富。先是對自己本日的所作所為做了三次反省:一是在朝房內精神不振作,二是與人談論文章時說了虛誕之語(細揣“楊樸庵論《四書》文有誕言”一句,“楊樸庵”前當缺一“與”字),在別人家吃飯時,說了假話。曾氏如此省身,真正做到了《論語》中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接下來,簡要記下倭仁的話。
倭仁對曾氏說的這番話,核心在“研幾”二字。幾是什麼?幾就是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跡象。《易·係辭》說:“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舉動前之細微,吉凶前之征兆即幾。對這種“幾”細致地考察,詳盡地研究,就是研幾。倭仁對曾氏說,人心善與惡的幾微,與國家治與亂的幾微是相通的,道理是一樣的。人在惡念初萌時不能遏製,則有可能釀成罪惡行為的發生;國家若不能在動蕩征兆出現時予以製止,則有可能爆發大動亂、大災難。涓涓細流,彙成江海。處在細流時畢竟好改變,一旦成為江海,則不能對付了。惡處於細流時,別人不知道,但自己有可能知道。此時如果能自我反省,就有可能將它堵塞。故而,一個時時反省的人,隻要他是真誠的,便可以杜絕大惡大罪的出現。
最後,倭仁還告訴曾氏要趕緊寫日課。所謂日課,即每天將自己這一天來的思想行為予以反思,並記錄下來,隨時督促。光緒二十六年,偶讀曾氏文字後便大為震撼,決心以曾氏為人生榜樣的梁啟超,在寫給朋友葉湘南、麥孺博的信中說:“弟日來頗自克厲,因偶讀曾文正家書,猛然自省……弟近日以五事自課:一曰克己,二曰誠意,三曰立敬,四曰習勞,五曰有恒。蓋此五者,皆與弟性質針對者也。時時刻刻以之自省,行之現已五日,欲矢之終身,未知能否……近設日記,以曾文正之法,凡身過、口過、意過皆記之。”梁啟超這段話,足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日課的做法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