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教育方法如何呢?你們的讀書是極端不自由,極端不負責。你們的學問不但有注冊部定標準,簡直可以稱斤兩的,這個斤兩製,就是學校的所謂“七十八分”、“八十六分”之類,及所謂多少“單位”。試問學問之事,何得稱量斤兩?所謂英國史七十八分,邏輯八十六分,如何解釋?一人的邏輯,怎麼叫做八十六分?且若謂世界上關於英國史的知識你們百分已知道了七十八分,世上豈有那樣容易的事?但依現在製度,每周三小時的科目算三單位,每周二小時的科目算二單位,這樣由一方塊一方塊的單位,慢慢堆疊而來,疊成多少立方尺的學問,於是某人“畢業”,某人是“秀士”了。你想這笑話不笑話?須知我們何以有此大學製呢?是因為各人要拿文憑,因為要拿文憑,故不得不由注冊部定一標準,平衡一下,就不得不讓注冊部來把你們“稱一稱”。你們如果不拿文憑,便無被稱之必要。但是你們為什麼要文憑呢?說來話長。有人因為要行孝道,拿了父母的錢,心裏難過,於是下定決心,要規規矩矩安心定誌讀幾年書,才不辜負父母一番的好意及期望。這個是不對的,與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戀愛女子一樣的違背道德。這是你們私人讀書享樂的事,橫被家庭義務幹涉,是想把真理學問孝敬你們的爸爸媽媽老太婆。隻因真理學問,似太渺茫,所以還是拿一張文憑具體一點為是。有人因為想要得文憑學位,每月可以多得幾十塊錢使你們的親卿愛卿寧馨兒舒服一點。社會對你們的父母說,你們兒子中學畢業讀了三十本書,我可給他每月四五十元,如果再下二千元本錢再讀了三十本書,大學畢業,我可給他每月八九十元。你們父母算盤一打,說“好”,於是議成,而送你們進大學,於是你們被稱,拿文憑,果然每月八九十元到手,成交易。這還不是你們被出賣嗎?與讀書之本旨何關,與我所說讀書之樂又何關?但是你們不能怪學校給你們稱斤兩,因為你們要向它拿文憑,學堂為保持招牌信用起見,不能不如此。且必如此,然後公平交易,童叟無欺。處於今日大規模生產品(mass production)之時期,不能不劃定商貨之品類(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s),學問既然成為公然交易的商品,秀士、碩土、博土既為大規模生產品之一,自然也不能不“劃定”一下。其實這種以學問為交易之事,自古已然。子張學幹祿,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未易得也。”(關於往時“生員”在社會所作的孽,可參見《亭林文集 生員論》上中下三篇。)
到了這個地步,讀書與入學,完全是兩件事了,去原意遠矣。我所希望者,是諸位早日覺悟,在明知被賣之下,仍舊不忘其初,不背讀書之本意,不失讀書的快樂,不昧於真正讀書的藝術。並希望諸位趁火打劫,雖然被賣。錢也要拿,書也要讀,如此就兩得其便了。
選自《大荒集》,生活書店一九三四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