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嶽全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17470860296]}],\"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6,\"start_container_index\":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2},\"quote_content\":\"《鐵流》reference_book_ids\":[6978781834784099365]}],\"3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3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reference_book_ids\":[7172014433818971149]}],\"2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2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6838936275928484877]}],\"4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4,\"start_container_index\":4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9},\"quote_content\":\"《花間集》reference_book_ids\":[6891482593947028493,7257063390646897704,7261897842128587816]}],\"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6,\"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2},\"quote_content\":\"《鐵流》reference_book_ids\":[6978781834784099365]}],\"2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0,\"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5},\"quote_content\":\"《天演論》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74532621]}],\"2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20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304063876104,7257453146656476200,6890728371928435725,7220723696376220675,7185526065354247226,7220723696556575804,7236307400490224696,7234082226822974479]}],\"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3,\"start_container_index\":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7},\"quote_content\":\"《說嶽全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174708602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安排人肉筵宴的廚房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鶴見祐輔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將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後,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著山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政治這些開頭。電燈上罩著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於古物羅列的屋子中。什麼無產階級呀,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麼地方刮風。
“我一麵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麵深思著對於外人有著‘魅力’的這東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於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於漢人種的生活美了。現在西洋人也一樣,嘴裏雖然說著Democracy呀,什麼什麼呀,而卻被魅於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築起來的生活的美。一經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遊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
這些話我現在還無力否認他。我們的古聖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於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獻於北魏,獻於金,獻於元,獻於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的;孫美瑤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讚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將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贄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淩虐,但也可以淩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製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傳》昭公七年)
但是“台”沒有臣,不是太苦了麼?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在也太遼遠了,但“複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麼?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麼?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麼?中國固有精神文明,其實並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隻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簷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見《現代評論》二十一期)。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讚歎者,也還可恕的。可是還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隻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讚中國的舊物。其一是願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於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讚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在似的中國了。
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於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並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於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節自《墳·燈下漫筆(二)》
中國的監獄
我想,人們是的確由事實而從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發生變化的。從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許多年間,專以代聖賢立言的“製藝”這一種煩難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國打了敗仗,這才省悟了這方法的錯誤。於是派留學生到西洋,開設兵器製造局,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這還不夠,是在和日本打了敗仗之後,這回是竭力開起學校來。於是學生們年年大鬧了。從清朝倒掉,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起,才又省悟了這錯誤,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
在中國,國粹式的監獄,是早已各處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點西洋式,即所謂文明式的監獄。那是為了示給旅行到此的外國人而建造,應該與為了和外國人好互相應酬,特地派出去,學些文明人的禮節的留學生,屬於同一種類的。托了這福,犯人的待遇也還好,給洗澡,也給一定分量的飯吃,所以倒是頗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兩三禮拜前,政府因為要行仁政了,還發過一個不準克扣囚糧的命令。從此以後,可更加幸福了。
至於舊式的監獄,則因為好像是取法於佛教的地獄的,所以不但禁錮犯人,此外還有給他吃苦的職掌。擠取金錢,使犯人的家屬窮到透頂的職掌,有時也會兼帶的。但大家都以為應該。如果有誰反對罷,那就等於替犯人說話,便要受惡黨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進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該放犯人回家一趟,給以解決性欲的機會的,頗是人道主義氣味之說的官吏。其實,他也並非對於犯人的性欲,特別表著同情,不過因為總不愁竟會實行的,所以也就高聲嚷一下,以見自己的作為官吏的存在。然而輿論頗為沸騰了。有一位批評家,還以為這麼一來,大家便要不怕牢監,高高興興的進去了,很為世道人心憤慨了一下。受了所謂聖賢之教那麼久,竟還沒有那位官吏的圓滑,固然也令人覺得誠實可靠,然而他的意見,是以為對於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卻也因此可見了。
從別一條路想,監獄確也並非沒有不像以“安全第一”為標語的人們的理想鄉的地方。火災極少,偷兒不來,土匪也一定不來掄。即使打仗,也決沒有以監獄為目標,施行轟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釋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沒有的。當福建獨立之初,雖有說是釋放犯人,而一到外麵,和他們自已意見不同的人們倒反而失蹤了的謠言,然而這樣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過的。總而言之,似乎也並非很壞的處所。隻要準帶家眷,則即使不是現在似的大水,饑荒,戰爭,恐怖的時候,請求搬進去住的人們,也未必一定沒有的。於是虐待就成為必不可少了。
牛蘭夫婦,作為赤化宣傳者而關在南京的監獄裏,也絕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麼效力也沒有。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監獄的精神的緣故。有一位官員詫異的說過:他自己不吃,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豈但和仁政並無關係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於監獄有益的。甘地的把戲,倘不挑選興行場,就毫無成效了。
然而,在這樣的近於完美的監獄裏,卻還剩著一種缺點。至今為止,對於思想上的事,都沒有很留心。為要彌補這缺點,是在近來新發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種監獄裏,施著教育。我還沒有到那裏麵去反省過,所以並不知道詳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將三民主義時時講給犯人聽,使他反省著自己的錯誤。聽人說,此外還得做排擊共產主義的論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終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夠格,也還是非反省到死則不可。現在是進去的也有,出來的也有,因為聽說還得添造反省院,可見還是進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爾也可以遇見,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畢業論文上,將力氣使盡了罷。那前途,是在沒有希望這一麵的。
節自《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中國的酷刑
九月二十日的《申報》上,有一則嘉善地方的新聞,摘錄起來就是——
“本縣大窯鄉沈和聲與子林生,被著匪石塘小弟綁架而去,勒索三萬元。沈姓家以中人之產,遷延未決。詎料該幫股匪乃將沈和聲父子及蘇境方麵綁來肉票,在丁棚北,北蕩灘地方,大施酷刑。法以布條遍貼背上,另用生漆塗敷,俟其稍幹,將布之一端,連皮揭起,則痛徹心肺,哀號呼救,慘不忍聞。時為該處居民目睹,惻然心傷,盡將慘狀報告沈姓,速即往贖,否則恐無生還。幫匪手段之酷,洵屬駭聞。”
“酷刑”的記載,在各地方的報紙上是時時可以看到的,但我們隻在看見時覺得“酷”,不久就忘記了,而實在也真是記不勝記。然而酷刑的方法,卻決不是突然就會發明,一定都有它的師承或祖傳,例如這石塘小弟所采用的,便是一個古法,見於士大夫未必肯看,而下等人卻大抵知道的《說嶽全傳》一名《精忠傳》上,是秦檜要嶽飛自認“漢奸”,逼供之際所用的方法,但使用的材料,卻是麻條和魚鰾。我以為生漆之說,是未必的確的,因為這東西很不容易幹燥。
“酷刑”的發明和改良者,倒是虎吏和暴君,這是他們唯一的事業,而且也有工夫來考究。這是所以威民,也所以除奸的,然而《老子》說得好,“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有被刑的資格的也就來玩一個“剪竊”。張獻忠的剝人皮,不是一種駭聞麼?但他之前已有一位剝了“逆臣”景清的皮的永樂皇帝在。
奴隸們受慣了“酷刑”的教育,他隻知道對人應該用酷刑。
但是,對於酷刑的效果的意見,主人和奴隸們是不一樣的。主人及其幫閑們,多是智識者,他能推測,知道酷刑施之於敵對,能夠給與怎樣的痛苦,所以他會精心結撰,進步起來,奴才們卻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受”。隻要他有權,會采用成法自然也難說,然而他的主意,是沒有智識者所測度的那麼慘厲的。綏拉菲摩維支在《鐵流》裏,寫農民殺掉了一個貴人的小女兒,那母親哭得很淒慘,他卻詫異道,哭什麼呢,我們死掉多少小孩子,一點也沒哭過。他不是殘酷,他一向不知道人命會這麼寶貴,他覺得奇怪了。
奴隸們受慣了豬狗的待遇,他隻知道人們無異於豬狗。
用奴隸或半奴隸的幸福者,向來隻怕“奴隸造反”,真是無怪的。
要防“奴隸造反”,就更加用“酷刑”,而“酷刑”卻因此更到了末路。在現代,槍斃是早已不足為奇了,梟首陳屍,也隻能博得民眾暫時的鑒賞,而搶劫,綁架,作亂的還是不減少,並且連綁匪也對於別人用起酷刑來了。酷的教育,使人們見酷而不再覺其酷,例如無端殺死幾個民眾,先前是大家就會嚷起來的,現在卻隻如見了日常茶飯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沒有感覺的癩象一樣了,但正因為成了癩皮,所以又會踏著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
節自《南腔北調集·偶成》
一無所有的窮人
古時候的真話,到現在就有些變成謊話。大約是西洋人說的罷,世界上窮人有份的,隻有日光,空氣和水。這在現在的上海就不適用,賣心賣力的被一天關到夜,他就曬不著日光,吸不到好空氣;裝不起自來水的,也喝不到幹淨水。
節自《且介亭雜文二集·“靠天吃飯”》
不相通的悲歡
人們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於還當做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後來,使人民永遠變做牛馬。曆史上所記的關於改革的事,總是先仆後繼者,大部分自然是由於公義,但人們的未經“死之恐怖”,即不容易為“死之恐怖”所懾,我以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節自《華蓋集續編·“死地”》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麵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節自《而已集·小雜感》
造化生人,已經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別人的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聖人和聖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並且使人們不再會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
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
節自《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
第二卷
掀翻人肉筵宴——魯迅論舊中國
安排人肉筵宴的廚房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鶴見祐輔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記一個白人將到中國,預定的暫住時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後,還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們兩人一同吃晚飯——
“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獻著山海的珍味,談話就從古董,畫,政治這些開頭。電燈上罩著支那式的燈罩,淡淡的光洋溢於古物羅列的屋子中。什麼無產階級呀,Proletariat呀那些事,就像不過在什麼地方刮風。
“我一麵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氣中,一麵深思著對於外人有著‘魅力’的這東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於漢人種的生活美了;滿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於漢人種的生活美了。現在西洋人也一樣,嘴裏雖然說著Democracy呀,什麼什麼呀,而卻被魅於支那人費六千年而建築起來的生活的美。一經住過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風時候的萬丈的沙塵,每三月一回的督軍們的開戰遊戲,都不能抹去這支那生活的魅力。”
這些話我現在還無力否認他。我們的古聖先賢既給與我們保古守舊的格言,但同時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於征服者的大宴。中國人的耐勞,中國人的多子,都就是辦酒的材料,到現在還為我們的愛國者所自詡的。西洋人初入中國時,被稱為蠻夷,自不免個個蹙額,但是,現在則時機已至,到了我們將曾經獻於北魏,獻於金,獻於元,獻於清的盛宴,來獻給他們的時候了。出則汽車,行則保護:雖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雖或被劫,然而必得賠償的;孫美瑤擄去他們站在軍前,還使官兵不敢開火。何況在華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時候,自然也就是讚頌中國固有文明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有些樂觀的愛國者,也許反而欣然色喜,以為他們將要開始被中國同化了罷。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親”,今人還用子女玉帛為作奴的贄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國的誰,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淩虐,但也可以淩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製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傳》昭公七年)
但是“台”沒有臣,不是太苦了麼?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雖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離現在也太遼遠了,但“複古家”盡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誰聽到大叫喚麼?打的打,革的革,可有處士來橫議麼?對國民如何專橫,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猶是差等的遺風麼?中國固有精神文明,其實並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隻有滿人已經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們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簷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見《現代評論》二十一期)。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外國人中,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養尊處優,因此受了蠱惑,昧卻靈性而讚歎者,也還可恕的。可是還有兩種,其一是以中國人為劣種,隻配悉照原來模樣,因而故意稱讚中國的舊物。其一是願世間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興趣,到中國看辮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麗看笠子,倘若服飾一樣,便索然無味了,因而來反對亞洲的歐化。這些都可憎惡。至於羅素在西湖見轎夫含笑,便讚美中國人,則也許別有意思罷。但是,轎夫如果能對坐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不是現在似的中國了。
這文明,不但使外國人陶醉,也早使中國一切人們無不陶醉而且至於含笑。因為古代傳來而至今還在的許多差別,使人們各各分離,遂不能再感到別人的痛苦;並且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卻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於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節自《墳·燈下漫筆(二)》
中國的監獄
我想,人們是的確由事實而從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發生變化的。從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許多年間,專以代聖賢立言的“製藝”這一種煩難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國打了敗仗,這才省悟了這方法的錯誤。於是派留學生到西洋,開設兵器製造局,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這還不夠,是在和日本打了敗仗之後,這回是竭力開起學校來。於是學生們年年大鬧了。從清朝倒掉,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起,才又省悟了這錯誤,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
在中國,國粹式的監獄,是早已各處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點西洋式,即所謂文明式的監獄。那是為了示給旅行到此的外國人而建造,應該與為了和外國人好互相應酬,特地派出去,學些文明人的禮節的留學生,屬於同一種類的。托了這福,犯人的待遇也還好,給洗澡,也給一定分量的飯吃,所以倒是頗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兩三禮拜前,政府因為要行仁政了,還發過一個不準克扣囚糧的命令。從此以後,可更加幸福了。
至於舊式的監獄,則因為好像是取法於佛教的地獄的,所以不但禁錮犯人,此外還有給他吃苦的職掌。擠取金錢,使犯人的家屬窮到透頂的職掌,有時也會兼帶的。但大家都以為應該。如果有誰反對罷,那就等於替犯人說話,便要受惡黨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進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該放犯人回家一趟,給以解決性欲的機會的,頗是人道主義氣味之說的官吏。其實,他也並非對於犯人的性欲,特別表著同情,不過因為總不愁竟會實行的,所以也就高聲嚷一下,以見自己的作為官吏的存在。然而輿論頗為沸騰了。有一位批評家,還以為這麼一來,大家便要不怕牢監,高高興興的進去了,很為世道人心憤慨了一下。受了所謂聖賢之教那麼久,竟還沒有那位官吏的圓滑,固然也令人覺得誠實可靠,然而他的意見,是以為對於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卻也因此可見了。
從別一條路想,監獄確也並非沒有不像以“安全第一”為標語的人們的理想鄉的地方。火災極少,偷兒不來,土匪也一定不來掄。即使打仗,也決沒有以監獄為目標,施行轟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釋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沒有的。當福建獨立之初,雖有說是釋放犯人,而一到外麵,和他們自已意見不同的人們倒反而失蹤了的謠言,然而這樣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過的。總而言之,似乎也並非很壞的處所。隻要準帶家眷,則即使不是現在似的大水,饑荒,戰爭,恐怖的時候,請求搬進去住的人們,也未必一定沒有的。於是虐待就成為必不可少了。
牛蘭夫婦,作為赤化宣傳者而關在南京的監獄裏,也絕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麼效力也沒有。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監獄的精神的緣故。有一位官員詫異的說過:他自己不吃,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豈但和仁政並無關係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於監獄有益的。甘地的把戲,倘不挑選興行場,就毫無成效了。
然而,在這樣的近於完美的監獄裏,卻還剩著一種缺點。至今為止,對於思想上的事,都沒有很留心。為要彌補這缺點,是在近來新發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種監獄裏,施著教育。我還沒有到那裏麵去反省過,所以並不知道詳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將三民主義時時講給犯人聽,使他反省著自己的錯誤。聽人說,此外還得做排擊共產主義的論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終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夠格,也還是非反省到死則不可。現在是進去的也有,出來的也有,因為聽說還得添造反省院,可見還是進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爾也可以遇見,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畢業論文上,將力氣使盡了罷。那前途,是在沒有希望這一麵的。
節自《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中國的酷刑
九月二十日的《申報》上,有一則嘉善地方的新聞,摘錄起來就是——
“本縣大窯鄉沈和聲與子林生,被著匪石塘小弟綁架而去,勒索三萬元。沈姓家以中人之產,遷延未決。詎料該幫股匪乃將沈和聲父子及蘇境方麵綁來肉票,在丁棚北,北蕩灘地方,大施酷刑。法以布條遍貼背上,另用生漆塗敷,俟其稍幹,將布之一端,連皮揭起,則痛徹心肺,哀號呼救,慘不忍聞。時為該處居民目睹,惻然心傷,盡將慘狀報告沈姓,速即往贖,否則恐無生還。幫匪手段之酷,洵屬駭聞。”
“酷刑”的記載,在各地方的報紙上是時時可以看到的,但我們隻在看見時覺得“酷”,不久就忘記了,而實在也真是記不勝記。然而酷刑的方法,卻決不是突然就會發明,一定都有它的師承或祖傳,例如這石塘小弟所采用的,便是一個古法,見於士大夫未必肯看,而下等人卻大抵知道的《說嶽全傳》一名《精忠傳》上,是秦檜要嶽飛自認“漢奸”,逼供之際所用的方法,但使用的材料,卻是麻條和魚鰾。我以為生漆之說,是未必的確的,因為這東西很不容易幹燥。
“酷刑”的發明和改良者,倒是虎吏和暴君,這是他們唯一的事業,而且也有工夫來考究。這是所以威民,也所以除奸的,然而《老子》說得好,“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有被刑的資格的也就來玩一個“剪竊”。張獻忠的剝人皮,不是一種駭聞麼?但他之前已有一位剝了“逆臣”景清的皮的永樂皇帝在。
奴隸們受慣了“酷刑”的教育,他隻知道對人應該用酷刑。
但是,對於酷刑的效果的意見,主人和奴隸們是不一樣的。主人及其幫閑們,多是智識者,他能推測,知道酷刑施之於敵對,能夠給與怎樣的痛苦,所以他會精心結撰,進步起來,奴才們卻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受”。隻要他有權,會采用成法自然也難說,然而他的主意,是沒有智識者所測度的那麼慘厲的。綏拉菲摩維支在《鐵流》裏,寫農民殺掉了一個貴人的小女兒,那母親哭得很淒慘,他卻詫異道,哭什麼呢,我們死掉多少小孩子,一點也沒哭過。他不是殘酷,他一向不知道人命會這麼寶貴,他覺得奇怪了。
奴隸們受慣了豬狗的待遇,他隻知道人們無異於豬狗。
用奴隸或半奴隸的幸福者,向來隻怕“奴隸造反”,真是無怪的。
要防“奴隸造反”,就更加用“酷刑”,而“酷刑”卻因此更到了末路。在現代,槍斃是早已不足為奇了,梟首陳屍,也隻能博得民眾暫時的鑒賞,而搶劫,綁架,作亂的還是不減少,並且連綁匪也對於別人用起酷刑來了。酷的教育,使人們見酷而不再覺其酷,例如無端殺死幾個民眾,先前是大家就會嚷起來的,現在卻隻如見了日常茶飯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沒有感覺的癩象一樣了,但正因為成了癩皮,所以又會踏著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
節自《南腔北調集·偶成》
一無所有的窮人
古時候的真話,到現在就有些變成謊話。大約是西洋人說的罷,世界上窮人有份的,隻有日光,空氣和水。這在現在的上海就不適用,賣心賣力的被一天關到夜,他就曬不著日光,吸不到好空氣;裝不起自來水的,也喝不到幹淨水。
節自《且介亭雜文二集·“靠天吃飯”》
不相通的悲歡
人們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為不易相通,殺人者便以殺人為唯一要道,甚至於還當做快樂。然而也因為不容易相通,所以殺人者所顯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夠儆戒後來,使人民永遠變做牛馬。曆史上所記的關於改革的事,總是先仆後繼者,大部分自然是由於公義,但人們的未經“死之恐怖”,即不容易為“死之恐怖”所懾,我以為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節自《華蓋集續編·“死地”》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麵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節自《而已集·小雜感》
造化生人,已經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別人的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聖人和聖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並且使人們不再會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
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
節自《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
中國的家庭
生處與死所
中國的自己能釀酒,比自己來種鴉片早,但我們現在隻聽說許多人躺著吞雲吐霧,卻很少見有人像外國水兵似的滿街發酒瘋。唐宋的踢球,久已失傳,一般的娛樂是躲在家裏徹夜叉麻雀。從這兩點看起來,我們在從露天下漸漸的躲進家裏去,是無疑的。古之上海文人,已嚐慨乎言之,曾出一聯,索人屬對,道:“三鳥害人鴉雀鴿”,“鴿”是彩票,雅號獎券,那時卻稱為“白鴿票”的。但我不知道後來有人對出了沒有。
不過我們也並非滿足於現狀,是身處鬥室之中,神馳宇宙之外,抽鴉片者享樂著幻境,叉麻雀者心儀於好牌。簷下放起爆竹,是在將月亮從天狗嘴裏救出;劍仙坐在書齋裏,哼的一聲,一道白光,千萬裏外的敵人可被殺掉了,不過飛劍還是回家,鑽進原先的鼻孔去,因為下次還要用。這叫做幹變萬化,不離其宗。所以學校是從家庭裏拉出子弟來,教成社會人才的地方,而一鬧到不可開交的時候,還是“交家長嚴加管束”雲。
“骨肉歸於土,命也;若夫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一個人變了鬼,該可以隨便一點了罷,而活人仍要燒一所紙房子,請他住進去,闊氣的還有打牌桌,鴉片盤。成仙,這變化是很大的,但是劉太太偏舍不得老家,定要運動到“拔宅飛升”,連雞犬都帶了上去而後已,好依然的管家務,飼狗,喂雞。
我們的古今人,對於現狀,實在也願意有變化,承認其變化的。變鬼無法,成仙更佳,然而對於老家,卻總是死也不肯放。我想,火藥隻做爆竹,指南針隻看墳山,恐怕那原因就在此。
現在是火藥蛻化為轟炸彈,燒夷彈,裝在飛機上麵了,我們卻隻能坐在家裏等他落下來。自然,坐飛機的人是頗有了的,但他那裏是遠征呢,他為的是可以快點回到家裏去。
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
節自《南腔北調集·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無愛婚姻
終日在家裏坐,至多也不過看見窗外四角形慘黃色的天,還有什麼感?隻有幾封信,說道,“久違芝宇,時切葭思;”有幾個客,說道,“今天天氣很好”:都是祖傳老店的文字語言。寫的說的,既然有口無心,看的聽的,也便毫無所感了。
有一首詩,從一位不相識的少年寄來,卻對於我有意義。——
我是一個可憐的中國人。愛情!我不知道你是什麼。
我有父母,教我育我,待我很好;我待他們,也還不差。我有兄弟姊妹,幼時共我玩耍,長來同我切磋,待我很好;我待他們,也還不差。但是沒有人曾經“愛”過我,我也不曾“愛”過他。
我年十九,父母給我討老婆。於今數年,我們兩個,也還和睦。可是這婚姻,是全憑別人主張,別人撮合:把他們一日戲言,當我們百年的盟約。仿佛兩個牲口聽著主人的命令:“咄,你們好好的住在一塊兒罷!”
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麼!
詩的好歹,意思的深淺,姑且勿論;但我說,這是血的蒸氣,醒過來的人的真聲音。
愛情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著,不知道有誰知道。
但從前沒有聽到苦悶的叫聲。即使苦悶,一叫便錯;少的老的,一齊搖頭,一齊痛罵。
然而無愛情結婚的惡結果,卻連續不斷的進行。形式上的夫婦,既然都全不相關,少的另去姘人宿娼,老的再來買妾:麻痹了良心,各有妙法。所以直到現在,不成問題。但也曾造出一個“妒”字,略表他們曾經苦心經營的痕跡。
可是東方發白,人類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們所有的是單是人之子,是兒媳婦與兒媳之夫,不能獻出於人類之前。
可是魔鬼手上,終有漏光的處所,掩不住光明: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類間應有愛情;知道了從前一班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惡;於是起了苦悶,張口發出這叫聲。
但在女性一方麵,本來也沒有罪,現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們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責備異性,也隻好陪著做一世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做一世犧牲,是萬分可怕的事;但血液究竟幹淨,聲音究竟醒而且真。
我們能夠大叫,是黃鶯便黃鶯般叫,是鴟鴞便鴟鴞般叫。我們不必學那才從私窩子裏跨出腳,便說“中國道德第一”的人的聲音。
我們還要叫出沒有愛的悲哀,叫出無所可愛的悲哀。……我們要叫到舊賬勾消的時候。
舊賬如何勾消?我說,“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節自《熱風·隨感錄四十》
禮教婚姻
說禽獸交合是戀愛未免有點褻瀆。但是,禽獸也有性生活,那是不能否認的。它們在春情發動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難免“卿卿我我”的來一陣。固然,雌的有時候也會裝腔做勢,逃幾步又回頭看,還要叫幾聲,直到實行“同居之愛”為止。禽獸的種類雖然多,它們的“戀愛”方式雖然複雜,可是有一件事是沒有疑問的:就是雄的不見得有什麼特權。
人為萬物之靈,首先就是男人的本領大。最初原是馬馬虎虎的,可是因為“知有母不知有父”的緣故,娘兒們曾經“統治”過一個時期,那時的祖老太太大概比後來的族長還要威風。後來不知怎的,女人就倒了黴:項頸上,手上,腳上,全都鎖上了鏈條,扣上了圈兒,環兒,——雖則過了幾千年這些圈兒環兒大都已經變成了金的銀的,鑲上了珍珠寶鑽,然而這些項圈,鐲子,戒指等等,到現在還是女奴的象征。既然女人成了奴隸,那就男人不必征求她的同意再去“愛”她了。古代部落之間的戰爭,結果俘虜會變成奴隸,女俘虜就會被強奸。那時候,大概春情發動期早就“取消”了,隨時隨地男主人都可以強奸女俘虜,女奴隸。現代強盜惡棍之流的不把女人當人,其實是大有酋長式武士道的遺風的。
但是,強奸的本領雖然已經是人比禽獸“進化”的一步,究竟還隻是半開化。你想,女的哭哭啼啼,扭手扭腳,能有多大興趣?自從金錢這寶貝出現之後,男人的進經就真的了不得了。天下的一切都可以買賣,性欲自然並非例外。男人化幾個臭錢,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東西。而且他可以給她說;我並非強奸你,這是你自願的,你願意拿幾個錢,你就得如此這般,百依百順,咱們是公平交易!蹂躪了她,還要她說一聲“謝謝你,大少”。這是禽獸幹得來的麼?所以嫖妓是男人進化的頗高的階段了。
同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卻要比嫖妓更高明。這製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的終身的活財產。當新婦被人放到新郎的床上的時候,她隻有義務,她連講價錢的自由也沒有,何況戀愛。不管你愛不愛,在周公孔聖人的名義之下,你得從一而終,你得守貞操。男人可以隨時使用她,而她卻要遵守聖賢的禮教,即使“隻在心裏動了惡念,也要算犯奸淫”的。如果雄狗對雌狗用起這樣巧妙而嚴厲的手段來,雌的一定要急得“跳牆”。然而人卻隻會跳井,當節婦,貞女,烈女去。禮教婚姻的進化意義,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男人會用“最科學的”學說,使得女人雖無禮教,也能心甘情願地從一而終,而且深信性欲是“獸欲”,不應當作為戀愛的基本條件;因此發明“科學的貞操”,——那當然是文明進化的頂點了。
嗚呼,人——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
自注:這篇文章是衛道的文章。
節自《準風月談·男人的進化》
中國的女性
極難極苦的節烈
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表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並無男子在內。據時下道德家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裏愈窮,他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是無論已嫁未嫁,隻要丈夫死了,他也跟著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汙辱他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這也是死得愈慘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禦,竟受了汙辱,然後自戕,便免不了議論。萬一幸而遇著寬厚的道德家,有時也可以略跡原情,許他一個烈字。可是文人學士,已經不甚願意替他作傳;就令勉強動筆,臨了也不免加上幾個“惜夫惜夫”了。
總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著,或者死掉;遇了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讚一通,世通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了。大意隻是如此。
康有為借重皇帝的虛名,靈學家全靠著鬼話。這表彰節烈,卻是全權都在人民,大有漸進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幾個疑問,須得提出。還要據我的意見,給他解答。我又認定這節烈救世說,是多數國民的意思;主張的人,隻是喉舌。雖然是他發聲,卻和四支五官神經內髒,都有關係。所以我這疑問和解答,便是提出於這群多數國民之前。
首先的疑問是: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隻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照現在的情形,“國將不國”,自無消說:喪盡良心的事故,層出不窮;刀兵盜賊水旱饑荒,又接連而起。但此等現象,隻是不講新道德新學問的緣故,行為思想,全鈔舊賬;所以種種黑暗,竟和古代的亂世仿佛,況且政界軍界學界商界等等裏麵,全是男人,並無不節烈的女子夾雜在內。也未必是有權力的男子,因為受了他們蠱惑,這才喪了良心,放手作惡。至於水旱饑荒,便是專拜龍神,迎大王,濫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禍祟,沒有新知識的結果;更與女子無關。隻有刀兵盜賊,往往造出許多不節烈的婦女。但也是兵盜在先,不節烈在後,並非因為他們不節烈了,才將刀兵盜賊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