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掀翻人肉筵宴——魯迅論舊中國(3 / 3)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長者要吃苦了。這事可分兩層:第一,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這樣社會中,不獨老者難於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難於生活。第二,中國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歲,早已老態可掬,待到真實衰老,便更須別人扶持。所以我說,解放子女的父母,應該先有一番預備;而對於如此社會,尤應該改造,使他能適於合理的生活。許多人預備著,改造著,久而久之,自然可望實現了。單就別國的往時而言,斯賓塞未曾結婚,不聞他侘傺無聊;瓦特早沒有了子女,也居然“壽終正寢”,何況在將來,更何況有兒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子女要吃苦了。這事也有兩層,全如上文所說,不過一是因為老而無能,一是因為少不更事罷了。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錮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為如此才能在社會中生活。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旋方法,教他們順應社會。這與數年前講“實用主義”的人,因為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裏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因為社會不良,惡現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了,又違反了合理的生活,倒走了進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隻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係父子關係之類,其實早已崩潰。這也非“於今為烈”,正是“在昔已然”。曆來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為難;拚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偽道德,蔑視了真的人情。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家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家立業:一到聚族而居,家譜出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了。況在將來,迷信破了,便沒有哭竹,臥冰;醫學發達了,也不必嚐穢,割股。又因為經濟關係,結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才能自存,父母已經衰老,不及依賴他們供養,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了義務。世界潮流逼拶著,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了。

但既如上言,中國家庭,實際久已崩潰,並不如“聖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第二,以前的家庭中間,本來常有勃谿,到了新名詞流行之後,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討嫖錢至於相罵,要賭本至於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谿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了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出《孝經》,勒令誦讀,想他們“學於古訓”,都做犧牲。這隻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為要進化,應該繼續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妻四妾,也極合理了。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類因為無後,絕了將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該比一人無後,尤其“不孝”。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製最為合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群墮落。墮落近於退化,與繼續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無後隻是滅絕了自己,退化狀態的有後,便會毀到他人。人類總有些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生以來,交互關聯,一人的血統,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係,不會完全滅絕。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麵清結舊賬,一麵開辟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節自《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中國的科學與藝術

敷敷衍衍的醫學

做《內經》的不知道究竟是誰。對於人的肌肉,他確是看過,但似乎單是剝了皮略略一觀,沒有細考校,所以亂成一片,說是凡有肌肉都發源於手指和足趾。宋的《洗冤錄》說人骨,竟至於謂男女骨數不同;老仵作之談,也有不少胡說。然而直到現在,前者還是醫家的寶典,後者還是檢驗的南針:這可以算得天下奇事之一。

牙痛在中國不知發端於何人?相傳古人壯健,堯舜時代蓋未必有;現在假定為起於二千年前罷。我幼時曾經牙痛,曆試諸方,隻有用細辛者稍有效,但也不過麻痹片刻,不是對症藥。至於拔牙的所謂“離骨散”,乃是理想之談,實際上並沒有。西法的牙醫一到,這才根本解決了;但在中國人手裏一再傳,又每每隻學得鑲補而忘了去腐殺菌,仍複漸漸地靠不住起來。牙痛了二千年,敷敷衍衍的不想一個好方法,別人想出來了,卻又不肯好好地學:這大約也可以算得天下奇事之二罷。

節自《華蓋集·忽然想到》

奇怪的日曆

我在去年買到一個日曆,大洋二角五分,上印“上海魁華書局印行”,內容看不清楚,因為用薄紙包著的,我便將他掛在柱子上。

從今年一月一日起,我一天撕一張,撕到今天,可突然發見他的奇怪了,現在就抄七天在下麵:

一月二十三日土曜日星期三宜祭祀會親友結婚姻

又二十四日金曜日星期四宜沐浴掃舍宇

又二十五日金曜日星期五宜祭祀

又二十六日火曜日星期六

又二十七日火曜日星期日宜祭祀……

又二十八日水曜日星期一宜沐浴剃頭捕捉

又二十九日水曜日星期二

我又一直看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終於沒有發見一個日曜日和月曜日。

雖然並不真奉行,中華民國之用陽曆,總算已經十三年了,但如此奇怪的日曆,先前卻似乎未曾出現過,豈但“宜剃頭捕捉”,表現其一年一年的加增昏謬而已哉!

節自《集外集拾遺補編·奇怪的日曆》

中國的科學資料

毒蛇化鱉——“特誌之以備生物學家之研究焉。”

鄉婦產蛇——“因識之以供生理學家之參考焉。”

冤鬼索命——“姑記之以俟靈魂學家之見教蔫。”

節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的科學資料》

冬冬喤喤的中國戲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隻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後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麼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麵麼?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於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麼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麵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台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麵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唕唕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後麵,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麵,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麼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隻在冬冬唕唕的響,並沒有聽到你的話。”

後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台下不適於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於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於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唕唕之災,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台是遲的,而第一舞台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鍾才出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隻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撚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後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雲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裏也製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於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上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麼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籲籲的喘氣,這台上的冬冬唕唕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裏不適於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隻一擠,覺得背後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後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於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麼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並不看什麼,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後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節自《呐喊·社戲》

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

照相館選定一個或數個闊人的照相,放大了掛在門口,似乎是北京特有,或近來流行的。我在S城所見的曾大人之流,都不過六寸或八寸,而且掛著的永遠是曾大人之流,也不像北京的時時掉換,年年不同。但革命以後,也許撤去了罷,我知道得不真確。

至於近十年北京的事,可是略有所知了,無非其人闊,則其像放大,其人“下野”,則其像不見,比電光自然永久得多。倘若白晝明燭,要在北京城內尋求一張不像那些闊人似的縮小放大掛起掛倒的照相,則據鄙陋所知,實在隻有一位梅蘭芳君。而該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確乎比那些縮小放大掛起掛倒的東西標致,即此就足以證明中國人實有審美的眼睛,其一麵又放大挺胸凸肚的照相者,蓋出於不得已。

我在先隻讀過《紅樓夢》,沒有看見“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時候,是萬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為她該是一副瘦削的癆病臉,現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個麻姑。然而隻要一看那些繼起的模仿者們的擬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憐的苦相,也就會立刻悟出梅蘭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蓋出於不得已,卸此也就足以證明中國人實有審美的眼睛。

印度的詩聖泰戈爾先生光臨中國之際,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幾位先生們以文氣和玄氣,然而夠到陪坐祝壽的程度的卻隻有一位梅蘭芳君:兩國的藝術家的握手。待到這位老詩人改姓換名,化為“竺震旦”,離開了近於他的理想境的這震旦之後,震旦詩賢頭上的印度帽也不大看見了,報章上也很少記他的消息,而裝飾這近於理想境的震旦者,也仍舊隻有那巍然地掛在照相館玻璃窗裏的一張“天女散花圖”或“黛玉葬花圖”。

惟有這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在中國是永久的。

我所見的外國名伶美人的照相並不多,男扮女的照相沒有見過,別的名人的照相見過幾十張。托爾斯泰,伊孛生,羅丹都老了,尼采一臉凶相,勖本華爾一臉苦相,淮爾特穿上他那審美的衣裝的時候,已經有點呆相了,而羅曼羅蘭似乎帶點怪氣,戈爾基又簡直像一個流氓。雖說都可以看出悲哀和苦鬥的痕跡來罷,但總不如天女的“好”得明明白白。假使吳昌碩翁的刻印章也算雕刻家,加以作畫的潤格如是之貴,則在中國確是一位藝術家了,但他的照相我們看不見。林琴南翁負了那麼大的文名,而天下也似乎不甚有熱心於“識荊”的人,我雖然曾在一個藥房的仿單上見過他的玉照,但那是代表了他的“如夫人”函謝丸藥的功效,所以印上的,並不因為他的文章。更就用了“引車賣漿者流”的文字來做文章的諸君而言,南亭亭長我佛山人往矣,且從略;近來則雖是奮戰忿鬥,做了這許多作品的如創造社諸君子,也不過印過很小的一張三人的合照,而且是銅板而已。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

異性大抵相愛。太監隻能使別人放心,決沒有人愛他,因為他是無性了,——假使我用了這“無”字還不算什麼語病。然而也就可見雖然最難放心,但是最可貴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為從兩性看來,都近於異性,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所以這就永遠掛在照相館的玻璃窗裏,掛在國民的心中。外國沒有這樣的完全的藝術家,所以隻好任憑那些捏錘鑿,調采色,弄墨水的人們跋扈。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節自《墳·論照相之類(三)》

文壇與文人

糞帚文人

我與中國新文人相周旋者十餘年,頗覺得以古怪者為多,而漂聚於上海者,實尤為古怪,造謠生事,害人賣友,幾乎視若當然,而最可怕的是動輒要你生命。但倘遇此輩,第一切戒憤怒,不必與之針鋒相對,隻須付之一笑,徐徐撲之。吾鄉之下劣無賴,與人打架,好用糞帚,足令勇士卻步,張公資平之戰法,實亦此類也,看《自由談》所發表的幾篇批評,皆太忠厚。

1933年7月8日致黎烈文

文壇三戶

二十年來,中國已經有了一些作家,多少作品,而且至今還沒有完結,所以有個“文壇”,是毫無可疑的。不過搬出去開博覽會,卻還得顧慮一下。

因為文字的難,學校的少,我們的作家裏麵,恐怕未必有村姑變成的才女,牧童化出的文豪。古時候聽說有過一麵看牛牧羊,一麵讀經,終於成了學者的人的,但現在恐怕未必有。——我說了兩回“恐怕未必”,倘真有例外的天才,尚希鑒原為幸。要之,凡有弄弄筆墨的人們,他先前總有一點憑借:不是祖遺的正在少下去的錢,就是父積的還在多起來的錢。要不然,他就無緣讀書識字。現在雖然有了識字運動,我也不相信能夠由此運出作家來。所以這文壇,從陰暗這方麵看起來,暫時大約還要被兩大類子弟,就是“破落戶”和“暴發戶”所占據。

已非暴發,又未破落的,自然也頗有出些著作的人,但這並非第三種,不近於甲,即近於乙的,至於掏腰包印書,仗奩資出版者,那是文壇上的捐班,更不在本論範圍之內。所以要說專仗筆墨的作者,首先還得求之於破落戶中。他先世也許暴發過,但現在是文雅勝於算盤,家景大不如意了,然而又因此看見世態的炎涼,人生的苦樂,於是真的有些撫今追昔,“纏綿悱惻”起來。一歎天時不良,二歎地理可惡,三歎自己無能。但這無能又並非真無能,乃是自己不屑有能,所以這無能的高尚,倒遠在有能之上。你們劍拔弩張,汗流浹背,到底做成了些什麼呢?惟我的頹唐相,是“十年一覺揚州夢”,惟我的破衣上,是“襟上杭州舊酒痕”,連懶態和汙漬,也都有曆史的甚深意義的。可惜俗人不懂得,於是他們的傑作上,就大抵放射著一種特別的神彩,是“顧影自憐”。

暴發戶作家的作品,表麵上和破落戶的並無不同。因為他意在用墨水洗去銅臭,這才爬上一向為破落戶所主宰的文壇來,以自附於“風雅之林”,又並不想另樹一幟,因此也決不標新立異,但仔細一看,卻是屬於別一本戶口冊上的;他究竟顯得淺薄,而且裝腔,學樣。房裏會有斷句的諸子,看不懂;案頭也會有石印的駢文,讀不斷。也會嚷“襟上杭州舊酒痕”呀,但一麵又怕別人疑心他穿破衣,總得設法表示他所穿的乃是筆挺的洋服和簇新的綢衫;也會說“十年一覺楊州夢”的,但其實倒是並不揮霍的好品行,因為暴發戶之於金錢,覺得比懶態和汙漬更有曆史的甚深的意義。破落戶的頹唐,是掉下來的悲聲,暴發戶的做作的頹唐,卻是“爬上去”的手段。所以那些作品,即使摹擬到和破落戶的傑作幾乎相同,但一定還差一塵:他其實並不“顧影自憐”,倒在“沾沾自喜”。

這“沾沾自喜”的神情,從破落戶的眼睛看來,就是所謂“小家子相”,也就是所謂“俗”。風雅的定律,一個人離開“本色”,是就要“俗”的。不識字人不算俗,他要掉文,又掉不對,就俗;富家兒郎也不算俗,他要做詩,又做不好,就俗了。這在文壇上,向來為破落戶所鄙棄。

然而破落戶到了破落不堪的時候,這兩戶卻有時可以交融起來的。如果誰有在找“詞彙”的《文選》,大可以查一查,我記得裏麵就有一篇彈文,所彈的乃是一個敗落的世家,把女兒嫁給了暴發而冒充世家的滿家子:這就足見兩戶的怎樣反拔,也怎樣的聯合了。文壇上自然也有這現象;但在作品上的影響,卻不過使暴發戶增添一些得意之色,破落戶則對於“俗”變為謙和,向別方麵大談其風雅而已:並不怎麼大。

暴發戶爬上文壇,固然未能免俗,曆時既久,一麵持籌握算,一麵誦詩讀書,數代以後,就雅起來,待到藏書日多,藏錢日少的時候,便有做真的破落戶文學的資格了。然而時勢的飛速的變化,有時能不給他這許多修養的工夫,於是暴發不久,破落隨之,既“沾沾自喜”,也“顧影自憐”,但卻又失去了“沾沾自喜”的確信,可又還沒有配得“顧影自憐”的風姿,僅存無聊,連古之所謂雅俗也說不上了。向來無定名,我姑且名之為“破落暴發戶”罷”這一戶,此後是恐怕要多起來的。但還要有變化;向積極方麵走,是惡少;向消極方麵走,是癟三。

使中國的文學有起色的人,在這三戶之外。

節自《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

中國的改革

“中國人”與“世界人”

現在許多人有大恐懼;我也有大恐懼。

許多人所怕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

我以為“中國人”這名目,決不會消滅;隻有人種還在,總是中國人。譬如埃及猶太人,無論他們還有“國粹”沒有,現在總叫他埃及猶太人,未嚐改了稱呼。可見保存名目,全不必勞力費心。

但是想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的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這事極須勞力費心。而“國粹”多的國民,尤為勞力費心,因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別。太特別,便難與種種人協同生長,掙得地位。

有人說:“我們要特別生長;不然,何以為中國人!”

於是乎要從“世界人”中擠出。

於是乎中國人失了世界,卻暫時仍要在這世界上住!——這便是我的大恐懼。

節自《熱風·隨感錄三十六》

改革壞根性

說起民元的事來,那時確是光明得多,當時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自然,那時惡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總失敗。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後,即漸漸壞下去,壞而又壞,遂成了現在的情形。其實這也不是新添的壞,乃是塗飾的新漆剝落已盡,於是舊相又顯了出來。使奴才主持家政,那裏會有好樣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於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後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製,是共和,是什麼什麼,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

節自《兩地書·八》

反複與羼雜

許多曆史家說,人類的曆史是進化的,那麼,中國當然不會在例外。但看中國進化的情形,卻有兩種很特別的現象: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又回複過來,即是反複;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並不廢去,即是羼雜。然而就並不進化麼?那也不然,隻是比較的慢,使我們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罷了。文藝,文藝之一的小說,自然也如此。例如雖至今日,而許多作品裏麵,唐宋的,甚而至於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還在。

節自《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

中國式之亂

近來所謂新思潮者,在外國已是普遍之理,一入中國,便大嚇人;提倡者思想不徹底,言行不一致,故每每發生流弊,而新思潮之本身,固不任其咎也。

要之,中國一切舊物,無論如何,定必崩潰;倘能采用新說,助其變遷,則改革較有秩序,其禍必不如天然崩潰之烈。而社會守舊,新黨又行不顧言,一盤散沙,無法粘連,將來除無可收拾外,殆無他道也。

今之論者,又懼俄國思潮傳染中國,足以肇亂,此亦似是而非之談,亂則有之,傳染思潮則未必。中國人無感染性,他國思潮,甚難移殖;將來之亂,亦仍是中國式之亂,非俄國式之亂也。而中國式之亂,能否較善於他式,則非淺見之所能測矣。

1920年5月4日致宋崇義

改革之不可緩

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豈但“讀”而已矣哉,據說還可以“救國”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也許是確鑿的罷,然而甲午戰敗了,——為什麼獨獨要說“甲午”呢,是因為其時還在開學校,廢讀經以前。

我以為伏案還未功深的朋友,現在正不必埋頭來哼線裝書。倘其咿語日久,對於舊書有些上癮了,那麼,倒不如去讀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須是野史;或者看雜說。

現在中西的學者們,幾乎一聽到“欽定四庫全書”這名目就魂不附體,膝彎總要軟下來似的。其實呢,書的原式是改變了,錯字是加添了,甚至於連文章都刪改了,最便當的是《琳琅秘室叢書》中的兩種《茅亭客話》,一是宋本,一是四庫本,一比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欽定”的正史也一樣,不但本紀咧,列傳咧,要擺“史架子”;裏麵也不敢說什麼。據說,字裏行間是也含著什麼褒貶的,但誰有這麼多的心眼兒來猜悶壺盧。至今還道“將平生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還是算了罷。

野史和雜說自然也免不了有訛傳,挾恩怨,但看往事卻可以較分明,因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樣地裝腔作勢。看宋事,《三朝北盟彙編》已經變成古董,太貴了,新排印的《宋人說部叢書》卻還便宜。明事呢,《野獲編》原也好,但也化為古董了,每部數十元;易於入手的是《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彙編》,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

史書本來是過去的陳帳簿,和急進的猛士不相幹。但先前說過,倘若還不能忘情於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們現在的情形,和那時的何其神似,而現在的昏妄舉動,胡塗思想,那時也早已有過,並且都鬧糟了。

試到中央公園去,大概總可以遇見祖母帶著她孫女兒在玩的。這位祖母的模樣,就預示著那娃兒的將來。所以倘有誰要預知令夫人後日的豐姿,也隻要看丈母。不同是當然要有些不同的,但總歸相去不遠。我們查帳的用處就在此。

但我並不說古來如此,現在遂無可為,勸人們對於“過去”生敬畏心,以為它已經鑄定了我們的運命。Le Bon先生說,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誠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類究竟進化著。又據章士釗總長說,則美國的什麼地方已在禁講進化論了,這實在是嚇死我也,然而禁隻管禁,進卻總要進的。

總之: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了。雖是國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則,雜史雜說上所寫的就是前車。一改革,就無須怕孫女兒總要像點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腳是三角形,步履維艱的,小姑娘的卻是天足,能飛跑;丈母老太太出過天花,臉上有些缺點的,令夫人卻種的是牛痘,所以細皮白肉:這也就大差其遠了。

節自《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一)》

習慣與改革

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對於極小的一點改革,也無不加以阻撓,表麵上好像恐怕於自己不便,其實是恐怕於自己不利,但所設的口實,卻往往見得極其公正而且堂皇。

今年的禁用陰曆,原也是瑣碎的,無關大體的事,但商家當然叫苦連天了。不特此也,連上海的無業遊民,公司雇員,竟也常常慨然長歎,或者說這很不便於農家的耕種,或者說這很不便於海船的候潮。他們居然因此念起久不相幹的鄉下的農夫,海上的舟子來。這真像煞有些博愛。

一到陰曆的十二月二十三,爆竹就到處畢畢剝剝。我問一家的店夥:“今年仍可以過舊曆年,明年一準過新曆年麼?”那回答是:“明年又是明年,要明年再看了。”他並不信明年非過陽曆年不可。但日曆上,卻誠然刪掉了陰曆,隻存節氣。然而一麵在報章上,則出現了《一百二十年陰陽合曆》的廣告。好,他們連曾孫玄孫時代的陰曆,也已經給準備妥當了,一百二十年!

梁實秋先生們雖然很討厭多數,但多數的力量是偉大,要緊的,有誌於改革者倘不深知民眾的心,設法利導,改進,則無論怎樣的高文宏議,浪漫古典,都和他們無幹,僅止於幾個人在書房中互相歎賞,得些自己滿足。假如竟有“好人政府”,出令改革乎,不多久,就早被他們拉回舊道上去了。

真實的革命者,自有獨到的見解,例如烏略諾夫先生,他是將“風俗”和“習慣”,都包括在“文化”之內的,並且以為改革這些,很為困難。我想,但倘不將這些改革,則這革命即等於無成,如沙上建塔,頃刻倒壞。中國最初的排滿革命,所以易得響應者,因為口號是“光複舊物”,就是“複古”,易於取得保守的人民同意的緣故。但到後來,竟沒有曆史上定例的開國之初的盛世,隻枉然失了一條辮子,就很為大家所不滿了。

以後較新的改革,就著著失敗,改革一兩,反動十斤,例如上述的一年日曆上不準注陰曆,卻來了陰陽合曆一百二十年。

這種合曆,歡迎的人們一定是很多的,因為這是風俗和習慣所擁護,所以也有風俗和習慣的後援。別的事也如此,倘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於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而於存於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岩石所壓碎,或者隻在表麵上浮遊一些時。

現在已不是在書齋中,捧書本高談宗教,法律,文藝,美術……等等的時候了,即使要談論這些,也必須先知道習慣和風俗,而且有正視這些的黑暗麵的勇猛和毅力。因為倘不看清,就無從改革。僅大叫未來的光明,其實是欺騙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聽眾的。

節自《二心集·習慣與改革》

改革與流血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我對於這回的犧牲者,非常覺得哀傷。

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請願雖然是無論那一國度裏常有的事,不至於死的事,但我們已經知道中國是例外,除非你能將“槍林彈雨”消除。正規的戰法,也必須對手是英雄才適用。漢末總算還是人心很古的時候罷,恕我引一個小說上的典故:許褚赤體上陣,也就很中了好幾箭。而金聖歎還笑他道:“誰叫你赤膊?”

至於現在似的發明了許多火器的時代,交兵就都用壕塹戰。這並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虛擲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在戰士不多的地方,這生命就愈寶貴。所謂寶貴者,並非“珍藏於家”,乃是要以小本錢換得極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須賣買相當。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最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

節自《華蓋集續編·空談(三)》

青年與改革

從一封匿名信裏看見一句話,是“數麻石片”(原注江蘇方言),大約是沒有本領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數石片的好的意思。因此又記起了本誌通信欄內所載四川方言的“洗煤炭”。想來別省方言中,相類的話還多;守著這專勸人自暴自棄的格言的人,也怕並不少。

凡中國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倘與傳來的積習有若幹抵觸,須一個斤鬥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處所;而且被恭維得烙鐵一般熱。否則免不了標新立異的罪名,不許說話;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為天地所不容。這一種人,從前本可以夷到九族,連累鄰居;現在卻不過是幾封匿名信罷了。但意誌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縮,不知不覺的也入了“數麻石片”黨。

所以現在的中國,社會上毫無改革,學術上沒有發明,美術上也沒有創作;至於多人繼續的研究,前仆後繼的探險,那更不必提了。國人的事業,大抵是專謀時式的成功的經營,以及對於一切的冷笑。

但冷笑的人,雖然反對改革,卻又未必有保守的能力:即如文字一麵,白話固然看不上眼,古文也不甚提得起筆。照他的學說,本該去“數麻石片”了;他卻又不然,隻是莫名其妙的冷笑。

中國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氣裏成功,在如此空氣裏萎縮腐敗,以至老死。

我想,人猿同源的學說,大約可以毫無疑義了。但我不懂,何以從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變人,卻到現在還留著子孫,變把戲給人看。還是那時竟沒有一匹想站起來學說人話呢?還是雖然有了幾匹,卻終被猴子社會攻擊他標新立異,都咬死了;所以終於不能進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雖然太覺渺茫,但就世界現有人種的事實看來,卻可以確信將來總有尤為高尚尤近圓滿的人類出現。到那時候,類人猿上麵,怕要添出“類猿人”這一個名詞。

所以我時常害怕,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的消失,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了人類,連我都在內。

我又願中國青年都隻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尼采說:

“真的,人是一個濁流。應該是海了,能容這濁流使他幹淨。

“咄,我教你們超人:這便是海,在他這裏,能容下你們的大侮蔑。”(《劄拉圖如是說》的《序言》第三節)

縱令不過一窪淺水,也可以學學大海;橫豎都是水,可以相通。幾粒石子,任他們暗地裏擲來;幾滴穢水,任他們從背後潑來就是了。

這還算不到“大侮蔑”——因為大侮蔑也須有膽力。

選自《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治中國的方法

我常想:治中國應該有兩種方法,對新的用新法,對舊的仍用舊法。例如“遺老”有罪,即該用清朝法律:打屁股。因為這是他所佩服的。民元革命時,對於任何人都寬容(那時稱為“文明”),但待到二次革命失敗,許多舊黨對於革命黨卻不“文明”了:殺。假使那時(元年)的新黨不“文明”,則許多東西早已滅亡,那裏會來發揮他們的老手段?

節自《兩地書·三五》

改革如長江大河,無法遏止

維持現狀說是任何時候都有的,讚成者也不會少,然而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效,因為在實際上決定做不到。假使古時候用此法,就沒有今之現狀,今用此法,也就沒有將來的現狀,直至遼遠的將來,一切都和太古無異。以文字論,則未有文字之時,就不會象形以造“文”,更不會孳乳而成“字”,篆決不解散而為隸,隸更不簡單化為現在之所謂“真書”。文化的改革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幹涸,也必腐敗的。當然,在流行時,倘無弊害,豈不更是非常之好?然而在實際上,卻斷沒有這樣的事。回複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也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事也是沒有的,隻可權大小。況且我們的方塊字,古人寫了別字,今人也寫別字,可見要寫別字的病根,是在方塊字本身的,別字病將與方塊字本身並存,除了改革這方塊字之外,實在並沒有救濟的十全好方法。

複古是難了,何先生也承認。不過現狀卻也維持不下去,因為我們現在一般讀書人之所謂“正字”,其實不過是前清取士的規定,一切指示,都在薄薄的三本所謂“翰苑分書”的《字學舉隅》中,但二十年來,在不聲不響中又有了一點改變。從古訖今,什麼都在改變,但必須在不聲不響中,倘一道破,就一定有窒礙,維持現狀說來了,複古說也來了。這些說頭自然也無效。但一時不失其為一種窒礙卻也是真的,它能夠使一部分的有誌於改革者遲疑一下子,從招潮者變為乘潮者。

我在這裏,要說的隻是維持現狀說聽去好像很穩健,但實際上卻是行不通的,史實在不斷的證明著它隻是一種“並無其事”:僅在這一些。

節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

創造第三樣時代

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麵,但又屬於無論那一麵。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於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願自己尋草吃,隻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麼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可惜的是往往暫時沒有誰能定。舉其大者,則如五胡十六國的時候,黃巢的時候,五代時候,宋末元末時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都還要受意外的災殃。張獻忠的脾氣更古怪了,不服役納糧的要殺,服役納糧的也要殺,敵他的要殺,降他的也要殺:將奴隸規則毀得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後,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於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麼“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裏——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作亂人物,從後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聖天子驅除雲爾。”

現在入了那一時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國學家的崇奉國粹,文學家的讚歎固有文明,道學家的熱心複古,可見於現狀都已不滿了。然而我們究竟正向著那一條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裏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的“穩”,暫不至於想做奴隸而不得。總而言之,複古的,避難的,無智愚賢不肖,似乎都已神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了。

但我們也就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於“古已有之”的時代麼?都像複古家一樣,不滿於現在,就神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麼?

自然,也不滿於現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麵還有道路在。而創造這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節自《墳·燈下漫筆(一)》

江河日下的世風

三鞭酒

無論古今,誰都知道,一個男人有許多女人,一味縱欲,後來是不但天天喝三鞭酒也無效,簡直非“壽終正寢”不可的。可是我們古人有一個大奇想,是靠了“禦女”,反可以成仙,例子是彭祖有多少女人而活到幾百歲。這方法和煉金術一同流行過,古代書目上還剩著各種的書名。不過實際上大約還是到底不行罷,現在似乎再沒有什麼人們相信了,這對於喜歡漁色的英雄,真是不幸得很。

節自《準風月談·中國的奇想》

嫖妓——男人的進化

但是,強奸的本領雖然已經是人比禽獸“進化”的一步,究竟還隻是半開化。你想,女的哭哭啼啼,扭手扭腳,能有多大興趣?自從金錢這寶貝出現之後,男人的進化就真的了不得了。天下的一切都可以買賣,性欲自然並非例外。男人化幾個臭錢,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東西。而且他可以給她說:我並非強奸你,這是你自願的,你願意拿幾個錢,你就得如此這般,百依百順,咱們是公平交易!蹂躪了她,還要她說一聲“謝謝你,大少”。這是禽獸幹得來的麼?所以嫖妓是男人進化的頗高的階段了。

節自《準風月談·男人的進化》

揩油——奴才的品行

“揩油”,是說明著奴才的品行全部的。

這不是“取回扣”或“取傭錢”,因為這是一種秘密;但也不是偷竊,因為在原則上,所取的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也不能說是“分肥”;至多,或者可以謂之“舞弊”罷。然而這又是光明正大的“舞弊”,因為所取的是豪家,富翁,闊人,洋商的東西,而且所取又不過一點點,恰如從油水汪洋的處所,揩了一下,於人無損,於揩者卻有益的,並且也不失為損富濟貧的正道。設法向婦女調笑幾句,或乘機摸一下,也謂之“揩油”,這雖然不及對於金錢的名正言順,但無大損於被揩者則一也。

節自《準風月談·“揩油”》

彩票1

然而我們新近又有了一個大奇想。那是一麵救國,一麵又可以發財,雖然各種彩票,近似賭博,而發財也不過是“希望”。不過這兩種已經關聯起來了卻是真的。固然,世界上也有靠聚賭抽頭來維持的摩那科王國,但就常理說,則賭博大概是小則敗家,大則亡國;救國呢,卻總不免有一點犧牲,至少,和發財之路總是相差很遠的。然而發見了一致之點的是我們現在的中國,雖然還在試驗的途中。

節自《準風月談·中國的奇想》

彩票2

古之上海文人,已嚐慨乎言之,曾出一聯,索人屬對,道:“三鳥害人鴉雀鴿”,“鴿”是彩票,雅號獎券,那時卻稱為“白鴿票”的。但我不知道後來有人對出了沒有。

節自《南腔北調·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無立足之處的舞廳

危言為人所不樂聞,大抵願昏昏以死,上海近日新開一跳舞廳,第一日即擁擠至無立足之處,嗚呼,尚何言哉。恐人民將受之苦,此時尚不過開場也。

1932年5月3日致李秉中

古代和現代的釘梢

上海的摩登少爺要勾搭摩登小姐,首先第一步,是追隨不舍,術語謂之“釘梢”。“釘”者,堅附而不可拔也,“梢”者,末也,後也,譯成文言,大約可以說是“追躡”。據釘梢專家說,那第二步便是“扳談”;即使罵,也就大有希望,因為一罵便可有言語來往,所以也就是“扳談”的開頭。我一向以為這是現在的洋場上才有的,今看《花間集》,乃知道唐朝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事,那裏麵有張泌的《浣溪紗》調十首,其九雲:

晚逐香車入鳳城,東風斜揭繡簾輕,慢回嬌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計是,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

這分明和現代的釘梢法是一致的。倘要譯成白話詩,大概可以是這樣:

夜趕洋車路上飛

東風吹起印度綢衫子,顯出腿兒肥,

亂丟俏眼笑迷迷。

難以板談有什麼法子呢?

隻能帶著油腔滑調且釘梢,

好像聽得罵道“殺千刀!”

但恐怕在古書上,更早的也還能夠發見,我極希望博學者見教,因為這是對於研究“釘梢史”的人,極有用處的。

節自《二心集·唐朝的釘梢》

以錢為中樞

鼻子生得平而小,沒有歐洲人那麼高峻,那是沒有法子的,然而倘使我們身邊有幾角錢,卻一樣的可以看電影。偵探片子演厭了,愛情片子爛熟了,戰爭片子看膩了,滑稽片子無聊了,於是乎有《人猿泰山》,有《獸林怪人》,有《斐洲探險》等等,要野獸和野蠻登場。然而在蠻地中,也還一定要穿插一點蠻婆子的蠻曲線。如果我們也還愛看,那就可見無論怎樣奚落,也還是有些戀戀不舍的了,“性”之於市儈,是很要緊的。

節自《花邊文學·未來的光榮》

“性”之於市儈

學校是一個秘密世界,外麵誰也不明白內情。據我所覺得的,中樞是“錢”,繞著這東西的是爭奪,騙取,鬥寵,獻媚,叩頭。沒有希望的。

1927年1月12日致翟永坤

出版界的投機

投機的風氣使出版界消失了有幾分真為文藝盡力的人。即使偶然有,不久也就變相,或者失敗了。我們隻是幾個能力未足的青年,可是要再來試一試。首先是印一種關於文學和美術的小叢書,就是《文藝連叢》。為什麼“小”,這是能力的關係,現在沒有法子想。但約定的編輯,是肯負責任的編輯;所收的稿子,也是可靠的稿子。總而言之:現在的意思是不壞的,就是想成為一種決不欺騙的小叢書。什麼,“突破五萬部”的雄圖,我們豈敢,隻要有幾千個讀者肯給以支持,就頂好頂好了。

節自《集處集拾遺·〈文藝連叢〉》

專為牟利的書坊

書坊專為牟利,是不好的。這能使中國沒有好書。

1931年5月4日致孫用

盤剝作者的書商

稿子是該論頁的,但商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他們覺得與蘿卜白菜無異,詩的株兒小,該便宜,塞滿全張的文章株兒大,不妨貴一點;標點,洋文,等於縛白菜的草,要除掉的。腦子像石頭,總是說不通。

1934年12月6日致孟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