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行動學習:風靡全球的領導力提升第一法寶1(1 / 3)

推薦序1

“行動學習”與領導力發展實踐啟示

GE克勞頓村大中華區原負責人

平安大學原執行副校長 薑宏寬

加拿大約克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

在我國當下的企業培訓與發展中,“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的推廣可謂如火如荼:從解決企業發展戰略決策,到製訂部門運營計劃;從實施組織變革創新,到解決團隊成員職業生涯發展瓶頸;甚至到組織內部化解團隊個人間的矛盾,改善人際關係,大有無所不能之勢。

早在20世紀西方熱衷於“行動學習”的方法時,克裏斯蒂娜(Krystyna)就斷言:盡管大家都稱自己在運用“行動學習”的方法,以達到各自設定的解決問題目標,但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行動學習”。她引用瑞文斯(Revans)關於構成“行動學習”的四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來衡量上述行為的真偽。這四個環節分別為:實際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的行動/過程、反思總結和行為改變。由此可知,“行動學習”的核心是學習,通過解決當下問題的過程,重新發現自我,提升自我。

盡管有關 “行動學習”的範疇界定、方法體係劃分爭論仍在繼續,但對企業的實踐者來說,當下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是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如何選定學習問題,如何設定學習目標,如何選擇合適人員參與,如何實施推動,如何確保達成既定學習目標等。

段泓冰老師結合多年的企業實踐,從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推動行動學習的實踐中,聚焦如何解決團隊能力、提升管理績效兩大核心問題,提供了大量基層實踐案例。因此,段老師所著的《贏在行動學習》是一本很實用的實踐案例總結。

“行動學習”通常指團隊互動中的學習、實踐、再學習過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被公認為是推動行動學習實踐的標杆,其在實踐中形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行動學習”。

一種是“群策群力”,以解決部門中或跨部門間的某一特定問題為核心,選擇合適員工參與,組成任務團隊,集思廣益,形成解決方案,獲取上級認可,製訂行動計劃,後續跟蹤落實,最終進行評估總結。

另一種是克勞頓體係內領導力發展課程中的“行動學習”模塊,為受訓學員提供工作中不常有的挑戰機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上級選定的,當下業務領域存在的真實問題,提供解決思路,製訂行動計劃,跟蹤落實,評估結果(大多數領導力培訓項目受時間製約,而把管理層確認的行動計劃交給問題所屬部門去評估、執行),最後是學習反思評估(多集中在思維方法、行為展現、團隊協作、領導力技能等方麵)。

GE推動的兩種“行動學習”方法之間存在著相同點和不同點。

單就問題選擇方麵來看,二者都是以當下工作/運營問題為原則,都必須有組織核心領導者充當項目“領導”。但是,二者的側重點並不一樣:前者往往關注問題的解決,而後者注重學習的挑戰性與可行性。記得2002年協助主持GE克勞頓村全球高級領導力課程(BMC)時,在GE新任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選定的 GE Business in China總題目下,參與選定了10個子課題的過程,印象頗為深刻。在後來的過程中,作為項目經理,被邀請隨學員前往克勞頓村,參加最後環節學員團隊向公司董事長及執行層高管的彙報,並感受高管“現場決策”的過程。

除了問題的選擇,兩種方法的不同點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二者項目設計的思路與重點有別。前者緊緊抓住解決問題的目標核心,後者更加關注與其他領導力發展模塊之間的邏輯關聯,特別是對學員學習效果的影響。比如,“群策群力”中堅決反對把領導層不願決策的問題拿到跨部門團隊中來討論,形成群體決定。“群策群力”主張選擇由於機製、流程問題而產生的,長期懸而未決,但答案顯而易見的運營問題。這樣可以利用一線實際操作人員智慧和經驗,給參與人員以信心。領導力發展中的“行動學習”則相反,不能使用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來挑戰學員,同時也反對把過去不成功的項目實踐選定為“行動學習”案例。

其次,二者對時效性要求不同。前者依據業務發展計劃及運營節奏來定(與問題緊急程度,資源投入相關),群策群力項目通常選定為3個月內結束,問題太大,時間跨度太長,涉及的層麵過於複雜等都不適用於工作在一線的員工做群策群力。而後者必須根據領導力發展項目設計要求,通常在某一特定模塊來聚焦一項或幾項領導力能力學習與提升,在項目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從1周至3個月不等)。

最後,二者對項目參與者的選擇標準不同。前者要求參與者對選定的問題一定有很高的關聯度。例如,群策群力選定問題是解決某一工作流程的環節緩慢或不暢,參加者一定是來自該工作流程的實際操作者。而領導力培訓發展中的行動學習則不同,沒有要求學員一定是來自於相關工作領域,有時甚至特意選擇不相關聯的學員參與,鼓勵嚐試突破,跳出“舒服圈”,“創造”失敗經曆,因為領導力發展課堂是失敗沒有代價的“領導力提升實驗室”。

綜上所述,“行動學習”既是一個員工學習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發展形成了許多特有的,或借用其他類似過程的方法和工具。比如鼓勵人人有創意的“頭腦風暴”“世界咖啡”,分析問題的“魚骨圖”;比如利用群體教練方法,幫助提高自我認識的“魚缸會議”“私人董事會”;再比如,團隊分工協作工具,團隊決策流程等。這些工具和方法有些可能是“行動學習”特有的,但大多數都是具有共性的工作問題解決、項目/任務管理的工具或方法,並不因為這些工具或方法的使用,所有活動都成了“行動學習”。同理,並不是所有使用“頭腦風暴”工具的場合,都成了特指的“群策群力”。

“行動學習”不僅僅指在團隊氛圍中個人通過實踐來獲得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通常情況下更重要的是通過行動實踐,特指團隊整體能力學習提升的過程。因此,團隊的實踐過程往往離不開會議過程,項目成員坐在一起,集中精力,聚焦一個或幾個問題,經過碰撞,思想交流,突破創新,從而形成一致(alignment)。這過程中的“主持協調”(facilitation)技能變得尤為重要,facilitation的英文原意是指幫助群體互動達成一致的特定過程,使過程本身變得容易。

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今天,管理人員與員工之間,以及員工相互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被根本改變,團隊成員間如何達成一致對高效執行變得比任何時候更重要。因此,領導力技能中的協調技能(Facilitative Leadership)成為核心,也是互聯網時代領導力發展的重點和聚焦。

推薦序2

激發群體智慧之道

蜂窩私人董事會創始人 張建春

由於長期從事商界的媒體工作,我經常參加企業家的聚會,發現很多參加聚會的人都和我深有同感:吃吃喝喝聊聊,挺熱鬧,但是聚會結束後發現,也沒什麼特別的收獲。久而久之,很多企業家除了必要的聯誼,也就不再願意浪費時間在這樣的聚會上了。如何才能提高聚會的質量,讓聚會發揮應有的價值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裏。

四年前,我在一家麵向企業家的雜誌工作期間,開始接觸到“私人董事會”這種企業家的學習形式。它讓我很驚喜,我也極力推動把它引進浙江,因為這裏有中國最多的商人群體。從2013年開始,我又開始在微信群裏模擬私人董事會的形式,組織企業家在網絡空間裏進行分享交流,並在年末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創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企業家社群——蜂窩私人董事會。這個社群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聚合商人,構建一個O2O的“腦聯網”,整合大家的智慧、資源和資本,為大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