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較少,資源補貼,福利較優,經濟製度也相對落後”的少數國家,以北歐國家為代表,今天稱之為北歐模式。但是作為市場經濟基幹,如美國就不具備可彌補如此龐大國家人口的北歐模式的稅外收入,所以美國也會繼續保持著貧富差距,但差距不會比欠發達國家內部更大。美國仍然會因為內部的貧富差距而被詬病於“不及北歐模式更公平”,但事實上北歐如瑞典等的收入,依賴於向美國出口獲得收入。美國如同是一棵大樹,皮粗肉厚,就算枝繁葉茂,也不及枝頭上的“雪絨花”,象瑞典瑞士那樣的blossom有美感,花兒也更適合招惹蜂蝶做廣告。但沒有blossom的大樹仍然是樹,沒有大樹的blossom就什麼都不是。這大致上就是一線主流多人口國家和少人口的二線國家的區別,一線國家因此也不可能舍本求末,向後者學習。
未來國際社會的發達國家群體,無論是總數還是比例上,都會增加,直到超過欠發達國家。這是自二次大戰以後的趨勢。美國社會實際上已經通過北約和美國的盟國,至少擴大到西歐一樣,這個市場經濟聯結的國際群體,在未來還將擴大。這是與幾百年前的殖民時代不同之處。原因在於,殖民時代如英國,它消費的財富來自於對殖民地的盤剝,也就必定受製於殖民地能夠供奉宗主國的能力。而市場經濟下的國際群體,主要是自已內部財富的產生,反而通過慈善和扶貧,反饋後進社會。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不依靠對後進社會的剝削,經濟效益卻更高!因此它們的群體會持續擴大,最終欠發達國家反而成為少數。
未來欠發達國家,會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商業貿易的差距,更缺乏向發達地區出口的潛力。它們所能出口的資源的價值,會進一步下降,如同重商主義的時代,農業是重要的出口品,但是今天的中國,根本不可能通過出口農產品作為可靠的外彙來源;未來欠發達國家的石油、礦產等價值都將越來越邊緣化。因此阿拉伯石油國家,以及如性質相似委內瑞拉等,社會形態都會非洲化,俄羅斯也會第三世界化。它們會陷入今天的印度和孟加拉似的困境,沒有什麼值錢的資源可出口,隻剩下廉價的勞動力,但是教育水平也不高,高素質勞動力很缺客乏。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資,隻是增加了對發達國家的移民的質量,也間接增加了移民數量,對於本土脫貧幾乎沒有作用。教育投資,基本上不能拉動這些國家脫貧。
《未來22世紀》假定中國仍然是那個國際社會中的中等發達國家,擁有比較強大的政府力量和相對落後的市場法治,但也更深入地學習了西方的市場經濟和相關的法治製度,更深入地遵守著國際社會的條約規則,中國其時仍然處於一線國家群體邊緣的,最不可忽視的“亞發達的大國”。它將構成本故事中華籍主人公的生活所在社會場景。俄羅斯因為資源跌價的原因,已經退化成更亞二線的亞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