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靈的奧秘(1 / 3)

要解脫煩惱,先要了解人,正如要修車先要知道車的結構。這一章我們先講講人格的結構。

各位讀者,假如你和一個陌生人談了一會兒話之後,忽然想到問問他是做什麼工作的,而他回答說是心理學家,你會有什麼感覺?我猜你有點害怕。“我想什麼他都知道,太可怕了。”

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別人一聽說我是心理學家,就好像聽說我是巫師一樣害怕。雖然我長得很和善,而他也並不是作惡多端的壞人,為什麼也怕?

因為人總有些不願讓別人知道的念頭,而人們往往以為心理學家可以一眼看穿別人在想些什麼。

其實,心理學家也未必總能看穿別人,心理學家也不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氣功大師。心理學家隻不過對人性的秘密了解得多一些,所以在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情感時相對準確一些而已。

而現在我想把心理學家所知道的人性告訴你們,從此你們便可以不怕心理學家了,因為心理學家所知道的,你也一樣知道。在這裏,我暫且做一個把巫術秘訣公開的巫師吧。

一、人像蔥頭,人像地球

人是一個謎,弄懂人太不容易了。古往今來多少哲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性善,性惡,性不善不惡,先天後天,人的本質是什麼……爭論不已。而每個人(除了白癡)多多少少也都要想想人是怎麼回事,但是卻沒有多少人弄懂了人。不要說弄懂別人難,弄懂自己也不容易。

比如說,有時你明明知道某個人是好人,可就是一見他就生氣、就煩,這時候你知道你為什麼煩嗎?或者,明知該離開他,可是就是不能不愛他,這又是為什麼?

不知道人是什麼,就不可能了解人,不論是別人還是自己。

人是什麼?這個謎的謎底很簡單:人像蔥頭,人像地球。

這聽起來像是胡說,而實際上這個謎底絕對可靠。過去釋迦牟尼也曾說過人像蔥頭這類的話,可見他是個猜謎大師。

人像蔥頭或地球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人的心理或者按心理學術語叫做人格,是可分為層次的。細分可以分為許多層,如同蔥頭;粗分為三層,如同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這三層一樣。

每一層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活動方式,各層之間有聯係又各有獨立性,互相之間有了解卻又不完全了解。我們的心靈這個地球,地麵上的人不知道地下的人在想什麼、做什麼。我們的行動,有時是被這一層控製,有時又是被那一層控製。我們如同一輛汽車,而車裏卻有三個司機,大家輪流開車,輪流做乘客,相互間似曾相識,又不甚了解。

人格的每一層都像一個獨立的人似的。

二、最外層的人:“理智人”、“現代人”、“思考者”

這也就是意識中的你自己。你認為你是一個現代人,你會想各種事情,你的心理就是你的想法和念頭。你會讀書,會說話,你知道現實世界的種種要求。你知道必須工作才能有飯吃,結婚要考慮對方的各種條件等。你有自己的生活計劃。你還有種種知識、學問。你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這個“現代人”覺得他就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或者說是心理世界的總統。他會說:“我自己做什麼,我自己還不知道?”他以為他完全知道,也完全能控製自己的行為。

當然,有時他也會發現,他這個總統說話也未必算數。例如情緒一衝動,就“自己管不住自己了”。所謂“自己管不住自己”,確切地說應該是“外層的自己管不住內層的自己了”。對有些很容易情緒化的人來說,最外層的這個“總統”如同傀儡皇帝,並不是真正的統治者。

最外層的人用邏輯和語詞思考(雖然人智愚不同,所用的邏輯有高有低,但是都用邏輯)。他像個科學家,比較冷靜,做事有計劃,但是缺少靈感、創意和幽默感。

本書中將最外層人格稱為:“理智人”。

三、中層的人:“原始人”、“兒童”、“想象者”

平時我們不能直接看到他。除非是情緒很衝動的時候才偶爾可以看到他,平常我們說自己“失去理智了”,也就是失去最外層的人了。這或者是太生氣的時候,或者是墜入情網的時候,這種時候,人不是很像一個原始人嗎?

中層的人是有情緒的,情緒來源於中層。所以情緒強烈時,中層的人就成了“總統”,控製了整個人。

還有,做夢的時候,也是這個中層的人在主宰整個人。

做夢的時候,人的想象活動很強。夢境說到底就是人的想象。中層人想弄懂一件事不用邏輯思維,而是用想象或稱形象思維。你很少會在做夢時進行分析推理:如果……那麼……你做夢總是用形象。一個年輕人臨結婚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被關進監獄。這表明中層的他認為:結婚就意味著失去自由。中層的人就是這樣用做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到一個原始部落生活,你會發現原始人就是用形象的語言講話,所以他們的話都有詩的韻味,形象生動。如果你沒有機會去原始部落看原始人,那麼看看小孩,小孩也這樣說話,還有藝術家們也是。

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原始人、一個兒童或者一個藝術家。我們的靈感、幽默等都來源於此處。

我們有時說,“自己拿自己沒辦法”,實際上是指外層的我,那個嚴肅的大人對中層的我這個小孩沒辦法。我想早起跑步但是就是起不來床,這是外層的我想跑步,而中層的小孩不想跑步,於是中層的孩子就偏不起來。

雖說在外層的我看來,這個“孩子”太幼稚,思想也太簡單。但是實際上,正是“孩子”才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雖然在表麵上看,這個“孩子”沒有權力,但是實際上,人的行為受他的影響極大。

著名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發現人會在無意識中做出許多事。例如,有個人和妻子感情不好。妻子送給他一本書,他隨手放在什麼地方,馬上就找不到了。他也曾真心誠意地認真找過,卻總也找不到。後來有一次,他母親病了,他妻子照料婆婆無微不至。這令他內心十分感動。他回到家,隨手拉開一個抽屜,卻發現妻子所送的書正在此處。弗洛伊德指出,起初,書之所以“神秘失蹤”,是因為他的內心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層的我)有一個念頭:“我不喜歡她,不要她的書。”於是中層的我把書藏起來,並且不告訴外層的我,書在哪裏。當有一天妻子以她的實際行為感動了他的中層我以後,中層的我就伸手打開抽屜把書拿了出來,表示:“我喜歡她了,願意要她的東西了。”

四、最內層的人:“純真人”

我們不大可能看到最內層的自己——人的核心。東方文化中道家所說的“真人”和佛家所說的“佛”,大概就是指人的核心吧。

最內層的我不思考也不想象,他隻是沉浸在生活之中,體驗生命的每一次脈動。他像一麵鏡子一樣麵對世界,他不會歪曲他看到的任何東西,不會說一句謊話,是什麼就是什麼。他也能接受這世界,像一麵鏡子,他不會隻照某些東西而不照另一些東西,也不會掩蓋任何東西,排斥任何東西。“太陽照善人,也照惡人”,他不區分善惡,他也不會憂慮,就像《聖經》上說的:“何必為明天而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你看那地裏的百合花,它也不耕,也不種,可是所羅門王最興盛的時候,他穿著還不如這百合花呢!”

不論多壞的人,不論我們說這個人被汙染到什麼樣子,他的最內在的核心仍舊是這樣一個至真至誠的人,我們稱之為“純真人”。

這個人像錄像機一樣記錄事情,像計算機一樣處理資料。他是無比可靠的。

為了敘述方便,本書就把從外到裏這三層分別稱為:“理智人”、“原始人”和“純真人”。

人的心理結構就是這樣的。

如果不出故障,人的心理活動正常,人應該是活得很幸福的。

那麼,痛苦煩惱是從何而來呢?

五、苦惱之源

所有苦惱,所有在上一章列舉過的或沒有列舉到的苦惱,都來源於無知和偏見。這就好比計算機算不出正確答案,隻有兩類原因,一是信息不足,二是程序有錯誤。

無知比較好辦,把正確知識告訴他就行了。相對說來,青年人無知的地方很多,因為凡是沒有經曆過的,都可能會有無知。一個從不曾談過戀愛的人,不知道異性的心理,結果碰壁了,這很正常。隻要在生活中學習,最終會知道該怎麼做是對的。一個農村孩子剛到大城市,不懂城市生活規律也很自然,了解一下就是了。

偏見卻是較為難辦的。當一個人戴上了有色眼鏡,而且已經習慣了戴有色眼鏡後,別人很難讓他轉變。他的眼鏡是黃色的,看四麵八方一片黃。你告訴他:“天是藍的,草是綠的,土是黑的。”他會認為你是胡說:“我明明看到天是黃綠色,草是黃綠色的,土也是黃的。”也許旁邊還站著另一個戴黃眼鏡的人說:“對,誰說天是藍的,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不要笑這個戴黃眼鏡的人。實際上,你、我、他,我們都戴著有色眼鏡,都有偏見,隻不過深淺不一罷了。

苦惱正從此中而來。

隻舉一個例子吧,有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就是狼與狼的關係,於是他對人冷酷殘暴。他發現別人果然如狼似虎,凶惡無比。他雖然也很厲害、勇猛,但也敵不住四麵都是敵人。於是,他感到人生可怕、危險,感到活得很苦、很累。然而,他卻不知他的真正敵人是自己,是自己的偏見給他帶來了無數外敵。

六、“理智人”的無知與偏見

理智人,就是指最外層的人格。這一層次的無知,就是缺少知識而已;這一層次的偏見,就是一些不正確的見解、觀點和人生觀等。

偏見的來源,是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比如宋明時期的理學家認為,女子死了丈夫,應該終身不嫁,否則便是失節,是下流淫蕩的表現。通過家庭教育,當時的女人接受了這一觀點。假如她丈夫已去世,她還年輕,她還渴望有愛情生活,那麼她就會有心理衝突,就會有強烈的痛苦。

每一個時代都有偏見,我們也不得不在有意無意之中,接受了許多偏見。

比如有人認為有錢才有幸福,人活著就要不顧一切掙大錢,這就是一種偏見。再如還有人認為人應該視金錢如糞土,平淡清寒的生活才又純潔又美好,這也何嚐不是一種偏見呢?

七、不懂道理的“原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