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情緒的主人(1 / 3)

什麼人的個性是好的?簡而言之隻有一句話:一個人自由,不做奴隸,他的個性就好,就健康就完善。可是,放眼人群,真正能不做奴隸的人又有幾個?

你也許會問:“誰說我們在做奴隸?我們難道不自由嗎?”是的,奴隸製度早已消亡了,在現實社會中沒有誰還在做他人的奴隸。但是我們在心理上卻或多或少地在做奴隸。

什麼叫奴隸?奴隸就是不由自主,就是被驅使。當我們被內心的偏見所驅使時,我們就是偏見的奴隸;當我們被情緒所驅使時,我們就是情緒的奴隸。

假如你被憤怒所驅使,不得不和別人打架;假如你明知自己不該這麼做,卻完全無法控製自己,難道你不是憤怒的奴隸嗎?當你被恐懼驅使,不得不避開生活中快樂的事物,難道你不是恐懼的奴隸嗎?

問一個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你就是情緒的奴隸。

你能調節控製情緒,你就是情緒的主人。

你能在不順利時還讓自己快樂嗎?如果能,那麼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了。能夠做情緒的主人,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不為情緒所左右,你就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那麼,怎樣才能做情緒的主人呢?

首先,要能識別自己的情緒,不能識別它,你就談不上調節它、控製它。

其次,要知道情緒變化的規律,知道了規律,才可以知道如何改變它。

然後,實際練習調節自己的情緒。

一、火眼金睛看情緒

自己的情緒,自己是不是總能知道?不是。

因為人的情緒很少有直接表現出來的,大多都經過了偽裝、變形,所以自己也未必總能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

情緒來自人格中層,是“原始人”的心理活動。我們的“理智人”不總是能明白,所以往往要靠猜測和推理才能知道。

一個女孩自問:“我是不是愛上他了呢?”對此,她自己心裏也把握不定,所以她隻能推測:“當我見到他的時候,我的心跳了;當他離開我時,我急於想再見到他。可見,我是愛上他了。”

這種推理有時也會出錯,從而使人錯認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兩對陌生男女分別走過不同的橋。在過橋過程中,男孩都主動和女孩談話。有一對男女走過的是一座很寬闊很平坦的橋,另一對男女走過的是一座很窄而且有一段危險的橋。過橋後,問這兩個女孩是否喜歡同時過橋的男孩子,結果發現,在別的條件都一樣時,後一個女孩,那個走過窄橋的女孩往往對一同過橋的男伴更有好感。

心理學家解釋說:“後一個女孩心中的推理是‘我和他一起時心跳了,可見我喜歡他’。這種推理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實際上這個推理犯了一個小錯誤,後一個女孩心跳是因為橋窄,她有點害怕。”

本來是害怕,卻被這女孩誤認為是喜愛。

順便說一種現象:很多女人都不愛值得信賴的好男人,卻去愛不負責任的壞男人。一位日本女性寫道:“那個壞男人故意和一個女人結伴來到我工作的公司,在顯眼處坦然地買著東西。他詳細地對我講述他和女讚助人的幽會,毫不掩飾他看到女人就想弄到手的欲望……每次他都毫不在意地傷害我的感情。多麼輕薄、令人生厭的男人啊!可是越是這麼想,我就越迷戀於他。”

為什麼呢?她的解釋是“愛”。而實際上,是她把和“壞男人”在一起時感到的不安也加上去了,所以她才自以為對“壞男人”深深地愛著。好男人沒有給她帶來不安,所以她以為她對“好男人”的愛很淺。

錯認自己情緒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把一種情緒誤認為另一種,或錯誤地疊加在另一種情緒之上。前邊我們所講的例子,就是把恐懼不安誤認為愛,或者疊加在愛上,從而誤以為自己的愛非常強烈。

防止出現這種情緒的方法是,保持對自己情緒的警覺。當自己陷於某種情緒時,自問:“我是真的愛(或恨、恐懼),還是把別的什麼情緒誤認為愛(或恨、恐懼等)了呢?”另一種自問的句子是:“假如我現在的情緒並不是愛(或恨、恐懼等),那它會是什麼情緒?”

通過這種內省和自問,你就有可能發現你是否混淆了不同的情緒。

二、情緒的偽裝

人是唯一能偽裝或扭曲情緒的動物,但是這絕不是人值得驕傲的地方。

動物也有情緒,它們有什麼情緒就表達什麼情緒。一隻狗快樂、依戀時就搖尾巴,圍著主人亂轉;一隻貓害怕時就把雙耳伏倒,舒服時就打呼嚕。沒有哪一隻狗在憤怒時假裝高興,也沒有哪一隻貓在害怕時能裝得若無其事。

隻有人會偽裝。人在悲傷時可以做到強顏歡笑,在恐懼時可以裝得滿不在乎,在憤怒時可以裝得親切平和。因為人知道,偽裝情緒有好處,誠實地表達情緒有時會帶來壞處。

例如,當你無所顧忌地表達內心憤怒時,你可能會得罪某一位不應該得罪的人;當你情不自禁地表達內心恐懼時,可能會被別人輕視嘲笑;當你毫不掩飾地表達內心的憂鬱時,會讓別人發現並利用你的弱點。良好情緒也不能隨便表達。當你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後,如果你表現出內心的得意和快樂,會招來別人的嫉妒,被指責為驕傲;當你表現出愛一個異性時,如果對方不愛你,會傷及你的自尊心;男人表達柔情,會被嘲笑為缺少男子氣……

情緒經過偽裝,才能表現出“合適的”“應有的”情緒。因為人偽裝情緒太熟練了,所以到最後連自己都會被騙。騙過自己,就會把偽裝的情緒當成真的。

偽裝的情緒對人是有害的,因為偽裝的情緒和內心的真實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心理衝突,因為真的情緒被掩蓋了,就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和處理。如果一個悲傷的人裝得很平靜,別人就不會想到他需要關心。如果他裝得連自己都以為自己很平靜,他自己也不會去安慰自己了。那麼,他的悲傷是否就消除了呢?不可能。

有一位男生曾愛慕同班的一個女生,當他鼓足勇氣去表達時,卻遭到意外拒絕。按說,他投入感情很多,失敗了應該很傷心才對,可是這位朋友認為自己應該是個豁達的人,應該平靜地對待挫折,於是他平靜了。幾年後,他卻莫名其妙地患了心理疾病,無端地煩躁、不安、憂鬱、甚至有輕生之念。

為什麼?因為他的悲傷被偽裝掩蓋了,因此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表麵上平靜,甚至他自己也以為自己很平靜,以為悲傷消除了,但是悲傷沒有消除,幾年後它又以另一種形式爆發了出來。

偽裝的情緒有時也會露出馬腳。

例如有一位母親,不喜歡女兒。但是,她認為自己應該有母愛才對,於是她就“有了母愛”。她對女兒很好,但是,外人會發現,她對女兒很嚴厲,女兒有了一個小錯她都要批評指責。她自己解釋說:這是嚴格要求她。但實際上這是心中的厭棄情緒。

如何識別自己或別人的情緒的真偽呢?

方法之一是“兒童眼睛技術”。我們都知道,兒童可以很準確地判斷出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雖然有的人可以裝得十分喜愛兒童,哄他玩,給他吃的,但是如果這個人心裏不喜歡兒童,兒童也不會喜歡他。不論他臉上笑得多麼燦爛,兒童也能看出他內心中的冷漠。

兒童的眼睛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從行為、從行為效果上去判斷人的,他們不會聽一個人如何說,而會看他如何做,看他做得如何。

一個不喜歡孩子的父母盡可以說自己是“恨鐵不成鋼”,是“嚴格要求”,但是孩子不去聽這種種解釋,隻看行為,他就知道“他不喜歡我”。

你可以裝著喜歡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你偶爾一閃的冷漠眼神會告訴孩子,“這是在裝”。你可以解釋說那是因為你累了。大人信,孩子不信,孩子隻看行為。

如果你也像孩子一樣,不聽解釋,隻看行為,你就可以看出對方的真正情緒。

對自己也一樣,如果一件讓人憤怒的事發生了,我卻寬容地對待,平靜如常。過一會兒,卻發現我胸口發悶,發現我出言帶刺,我就會知道,在內心裏我實際上是憤怒的。

一個偽裝情緒的、虛偽的人是沒有人格魅力的。我們應關注自己的情緒是否有偽裝,對哪一類情緒最常偽裝,然後去掉偽裝。

人們往往害怕去掉偽裝,怕那樣會與社會、與別人衝突。

實際上,你偽裝,你與社會與別人仍舊是在衝突。你對一個人生氣時臉上裝出笑容,他的內心“原始人”會看出,“你是皮笑肉不笑的”,他的內心仍舊會對你有敵意。

偽裝的作用不過是讓你多一層虛偽而已。

三、情緒壓抑與扭曲

很多人想讓自己“喜怒不形於色”。這不是偽裝情緒,而是壓抑情緒的表現。有人甚至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減少,讓自己“成為理性的人”,就像電影裏的英雄那樣,麵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沒有一絲恐懼,甚至沒有憤怒,隻是冷靜地做一些戰術動作。

那畢竟是電影,實際上,人能夠真正地壓抑情緒嗎?不可能!

當一個女人對她丈夫生氣而又壓抑下怒氣之後,她會出現一係列變化。她會變得抑鬱,她會變得情緒低落,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她會變得冷漠,她會感到疲倦,會頭痛、胃痛、失眠……

一種被壓抑的情緒會因此而扭曲變形並再度出現。憤怒受到壓抑後會扭曲變形為抑鬱等情緒。所以我在心理谘詢中,一旦發現誰說自己“很疲倦”,我就問他:“你在生誰的氣?”

切勿壓抑自己情緒,切勿讓自己成為“理性的人”、“喜怒不形於色”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很善於壓抑自己的消極情緒。他在事業上很成功,他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國家級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他勤奮努力,他處理人際關係很認真,領導看重他,同事喜歡他,他被當成重點培養對象,提升在望。然而後來,他卻得了癌症,不到30歲就去世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