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知識也是我們的殼。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成長也罷了,思想一成長,你就會感到你不得不掙脫你的精神導師,不得不批判他,不得不提出異議。你掙脫這層殼所花費的力氣有時甚至和你當時獲得它時花費的力氣一樣多。
更難蛻下的殼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我們長久以來保有的心結。也許有一個女孩從小就缺少父母之愛,她長成了一個憂鬱的女人,厭倦冷漠地觀望著這個世界。漸漸的,她心中的創傷已經平息,生命的熱力已催生了新芽。這時她就會發現,那早已習慣的幽怨、寂寞,那習慣了的悲觀、傷感,已經成了一個束縛她成長的殼。這層殼應該蛻掉。但是她又會發現,雖然這不是她想要的殼,但蛻殼卻又絕不像換一件衣服那麼容易。她會害怕失去她的幽怨,因為她不認識那個陌生的、沒有幽怨的自己。而且一旦失去了悲觀,她會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了,會感到無所依靠的迷惘。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剛剛自由時所感到的不是快樂,而往往是驚慌,他可能會寧願回到舊主人那裏去接受驅使;一副戴久了的腳鐐,剛剛打開時,囚犯的感覺也不全是輕鬆愉快,而是感到腳下沒有了根基;更何況人的價值觀。人心中的情結是他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用一件件事、一次次的喜悅或憂傷作絲線編織成的,更何況這層外殼是他以前生命的唯一方式和依托!
而且這層難蛻的殼還不一定是一個壞殼。有一個人很正直,隻是看人看事愛走極端。在他的眼裏,一個人或者是好人,或者就是壞人;一件事不是漆黑的,就是雪白的。這個殼保證他有正義感、有價值感,而缺點不過隻是使他欠缺寬容。這個人也很難下決心付出努力和痛苦的代價去換一個新的殼。
人的一生,要麵臨多次蛻殼。也許有很多人,在某一次該蛻殼的時候,終於沒有掙紮出自己的舊殼,沒有蛻掉這過時的保護和現存的束縛。他從此將不再長大,他的心靈的新芽將枯萎,而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看出他在一點點地僵化,一步步走近死亡。
也許隻有很少的人,每一次都蛻掉了舊的外殼,為自己的心靈拓展了更大的空間。他們注定要比一般人多經曆蛻殼的痛苦,多經曆剛蛻下殼時的軟弱和危險,但是他們的痛苦獲得了報償。不論他們年齡老到了70歲還是80歲,他們仍在不斷更新自己,他們仍然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他們的心靈仍舊在成長。
也許愛因斯坦、歌德、貝多芬,就是一些多蛻了幾次殼的人。
七、痛苦帶來的財富
如果《飄》中的郝思嘉沒有遭到那一係列挫折,如果她得到了她所愛的人,如果南北方沒有戰爭,她大概一輩子是個孩子,一個被父親、被丈夫寵愛的孩子。她將永遠不知道,她身上有那麼強勁的力量;她將永遠不知道,她可以那麼勇敢;她也將永遠不知道,愛可以那麼深沉。
挫折和痛苦驅趕著她,讓她離開了舊的家園,卻讓她得到了一個新的更廣闊的家園。
貪玩、自私、不知責任心為何物的她,如果不是在戰亂中完全無處求助,絕不會有勇氣親手為韓媚蘭接生。當她曆盡艱險終於回到家裏的時候,如果不是看到母親去世父親也精神崩潰,看到自己已無人可依賴,她絕不會有力量獨自撐起這個家,更不會懂得什麼叫做對土地的愛。而在最後,如果不是在發現衛希禮真的沒有愛過自己,而又失去了可依傍的白瑞德,她也不可能真正獲得情感上的成熟與獨立。
從一個角度上看,《飄》這本書所敘述的,與其說是一個愛情故事,不如說是郝思嘉的成長過程。她經曆一次次挫折與痛苦,每次被打倒後,她都努力要站起來。而在這種努力中,她發現了蘊含在她自身心靈中的,但又是自己從未看到過的,一種更深的情感、更大的力量和更頑強的意誌。這種情感、力量和意誌使她更接近了自己心中最深處的那個力量源泉。她發現了真正的自我,開發了自己的潛能,使自己由一個依賴性強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堅定、負責、獨立、成熟的人。
看看身邊的人,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心理力量大小很不同。有心理力量的人,未必有多麼強壯,也未必有多麼聰明,但他們所具有的那種氣勢、那種堅毅,讓其他人為之折服。再拿《飄》中的人物作例子,郝思嘉的父親似乎不是弱者,他性格剛強、強壯勇敢,但是他的心理力量卻並不十分強,因此當厄運到來時,他精神上就垮了。衛希禮也一樣是個勇敢的人,但是他的心理力量也不很強,因此當南方在戰爭中失敗後,他也失去了生機。白瑞德的心理力量就比較強,而韓媚蘭,雖然體弱無力,但是卻和郝思嘉一樣有強大的心理力量——雖然表現形式不同,因此,韓媚蘭在任何危險中從沒有過驚慌失措。
再拿《飄》之外的人物來說,例如林肯,就有極大的心理力量,因而讓他人無法不服從他。雖然我們無法用測力器測出心理力量大小,但是當一個心理力量大的人來到身邊,每個人都能感覺到他的力量。這種人能給人一種威脅感或安全感,或者說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看他與你的關係而定。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用“力比多”這個術語稱呼某種看不到的生命能。這種力比多蘊藏在心靈深處,如同石油蘊藏在地下。力比多通過各種渠道轉化為我們進行心理活動所需的力量。當一個人可用的力比多較多時,他的心理力量就大。雖然人所具有的力比多或多或少,但是每個人的力比多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充分利用,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大的心理力量。不能充分利用力比多的原因是沒有發現它,沒有把力比多的渠道打通。如同《飄》一開始時的郝思嘉,遇事便驚慌失措,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一個堅強有力的人,那時她的力比多渠道就還沒有打通。她就如不知地下有石油的人一樣,隻好用地麵上的柴草點燃生命之火。而當一次次挫折逼得她不得不開掘內心中的潛能時,她終於越來越多地挖通了通向地下石油的渠道或油井。而當她獲得了內心的力量源泉後,她顯示出了巨大的心理力量,便可以在風雨中傲然獨立了。
厄運其實是我們的好老師,雖然它的外表很嚴厲。在厄運中,人們的力比多渠道最容易打通,因此說命運是公平的,它在給人不幸的同時也附帶了一筆巨大財富,那就是開掘地下力比多所用的鑽頭。因為在挫折中,現有的心理力量已無力應付,所以人們才需要更多的心理力量。而當你需要,你的心靈就會自發地努力打通力比多渠道。
在這裏,我特別要告訴那些遇到不幸厄運的朋友,不要失去命運送給你的這筆財富,不要僅想著如何熬過痛苦,如何減少痛苦給你的傷害。如果你抱著頭忍受命運的打擊,你所得到的隻有傷痛。而你如果和命運戰鬥,如果時時想著,“我不能白白受苦,我一定要在這件事中學到一切東西,我相信我還有更大潛能”,你也許和郝思嘉一樣會發現,從內心深處正在湧出一股強勁的力量,它是你從未體會過的。真的,隻要你頑強抵抗災難不幸如同死守陣地的戰士,同時對自己說,我還有潛在的力量,那股力量就會出現。你不知道你的力比多渠道是如何被心靈打通的,也不知道它會在何時打通,但是它通了。力量如石油噴射,如援軍來到,你會覺得你無所畏懼,不論困難有多大。
隻要你相信,隻要你堅持。
八、你可以永不言敗
你可以永遠不失敗,這並不需要你有過人的天賦,也不需要你有奇跡般的好運,成敗之間隻是一念之差。
你的企業破產了,這並不是失敗,因為你畢竟有了經驗教訓,你還可以東山再起,也許下一次你將贏得億萬財富。
你寫的書出不了,這更不是失敗,你可以因此發現並改正書的缺點與不足,然後找下一個出版社。
你高考落榜了,這同樣不是失敗,因為你還可以明年再考。就算你屢次失利,這也不是失敗,因為成人自學高考的機會永遠存在。
……
即使是最優秀的人都會有一時的失利、挫折,但是他們沒有失敗。失利和挫折隻是成功路程中的驛站,當然這不是舒適的驛站,但是它不是墳墓。失敗才是墳墓。
不承認有失敗,這不是阿Q精神,不是玩弄社交辭令,而是一種必將成功者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你固然仍會遇到挫折,但最終你必將成功。
劉邦與項羽打了二十幾次仗,前邊每次仗都失敗了,後來他打勝了一次,從此建立了漢朝。劉邦自己肯定不認為前邊的二十幾次是失敗,他認為他終將勝利,這二十幾次不過是挫折而已,而且是很有意義的挫折,正是這些挫折為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愛迪生發明蓄電池時,試了兩千多種方法不成功。人們問他作為失敗者怎麼想?他說:“失敗者?我從不這麼看。我現在已知道兩千多種造不出蓄電池的方法了。”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過一個叫孫乙的女孩的故事。她想上大學,但是第一次因偶然事件沒能參加考試,第二次因沒有錢而未能如願,第三次因條件不符合所在工廠的條件未能上學,第四次又因沒有錢而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但是在第五次,她終於成了大學生。
因為他們不接受失敗,所以他們沒有失敗,有的隻是挫折而已。
就像孩子們打架,一方把另一方打倒不算結束。騎在上麵的孩子要問下麵的孩子:“你服不服?”如果下麵的孩子說“服了”,他就是失敗者,這場戰鬥方告結束。而如果他說“不服”,戰鬥仍將繼續。
當命運把一個人打倒在地的時候,隻要他不服,他就可以繼續和命運戰鬥,直到他戰勝命運。
命運女神隻欣賞戰勝她的人,她所擁有的豐厚的寶物也隻贈給這些不會失敗的人。
不會失敗的人和失敗者的區別往往隻在於一念之差,那就是信念上的差別。不會失敗的人有必勝的信念,他們相信自己,認為自己必將成功。暫時失利不能說明自己無價值。自己所寫的文章沒發表,這隻說明文章沒發表,並不能說明自己沒有寫作能力。女友棄你而去,這隻說明她不愛你,並不能說明你沒有價值。文章將來總會發表,愛你的人終究會來到。失利和挫折並不是壞事,它可以幫助你發現問題,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失利說明你遇到的題目難,超出了你現有的水平,但是也正是因為生活給你出了難題,你才有機會超越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失敗者沒有必勝的信念,他們或是懷疑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或是幹脆不相信自己能成功。懷疑自己的人害怕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就十分沮喪,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證明了他們沒有能力,或證明了他們不被命運寵愛。他們會輕易相信這就是失敗。不相信自己的人對挫折反倒容易接受,因為結局果然不出乎他們的預料:“我就知道我會失敗的,我認命了。”
這兩種人的一念之差也可以說成是信念的差別。失敗者沒有對目標的渴求,沒有獲取成功的決心。他們在向命運索要時說:“請給我我所想要的,但是你如果不給我,也就算了。”而不會失敗的人則說:“我要,我一定要,如果你現在不給我,我還會繼續向你要。”有了這種決心、這種堅持,他們必將會得到他們所要的。魯迅說過,不論想得到什麼,隻要“執著如怨鬼”,是一定能成功的。
相信自己不會失敗的人勇於進取,因為他們不擔心那一時的挫折,挫折也不會讓他否定自己。相信自己不會失敗的人做事總是全力以赴,因為他們從不去想萬一失敗了,將如何麵對外界,也從不給自己預留退路。相信自己不會失敗的人不會自怨自艾,也不會歎息悔恨,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沉溺於過去,他們還要為未來而奮鬥。相信自己不會失敗的人最有韌性,因為在最黑暗的夜裏他們心中都有希望的曙光。
在孫中山辭世時,他對事業的現狀並不滿意。清朝政府雖然已經推翻,但新軍閥卻各霸一方,國民黨也失去了創建初期時的朝氣和革命性。但是他並不認為有什麼失敗,他隻是說:“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所以,失敗是不存在的,最不利的結局也隻是“尚未成功”。隻要繼續努力,終會見到成功。
不屈不撓,堅韌不拔,正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所在。
永不言敗,你的人格魅力將永放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