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圈子效應:融入好的圈子能夠得到好運(1 / 3)

為什麼巴菲特能締造投資神話

中國有一句俗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說的就是今天所謂的“圈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或者多個圈子,圈子化交際成為一種非常明顯的趨勢。

圈子效應指人們因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聯係在一起,進入相關圈子的人能夠分享到相關方麵更多的利益。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就應該融入財富圈,增強我們的財富氣場。

你相信嗎?隻需要一個簡單的小遊戲,你現在的收入就可以很清晰地呈現出來。

在紙上寫下和你最親密的10位朋友的月薪,然後將這些數字加在一起再除以10,得出的數字就是你現在的月薪。

你一定對測試結果很疑惑,為什麼朋友的收入會決定你的收入?實際上,這隻是表象。在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你和朋友幾乎相同的財富能量。財富氣場的強弱決定你擁有財富的多少,而財富能量是影響財富氣場強弱的主要因素。當你和朋友擁有幾乎相同的財富能量時,你們就會擁有幾乎相同的財富收入。

同時,氣場之間會進行能量交換。這一點在你和一些關係親密的人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們會看到很多經常在一起的朋友總是趨於相同的投資選擇,這是因為能量的不斷交換使兩個人的選擇逐漸趨同。財富能量也會不斷在彼此之間進行交換,這種交換的結果就是你和朋友分享幾乎相同的財富能量。

想要成為一個更加富有的人,你就應該擁有更多的財富能量;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能量,你就應該找一個適合自己以後發展方向的財富圈。圈子中能量的互相交流會提高你的財富能量,讓你變得更加富有。

“股神”巴菲特是全球富人的代表,是投資界的神話。然而,即使是巴菲特,在他還沒有加入一個適合自己的財富圈時,他的投資經曆和沒有成功的投資者沒有什麼區別。巴菲特做著技術分析、打聽內幕消息、整天泡在費城交易所看走勢圖表和找小道消息等,也遭遇過和其他人一樣的損失。他不是一開始就會購買翻十多倍的可口可樂股票。而且如果巴菲特一直隻靠自己的努力,或許到現在還隻是一名小散戶甚至已經破產了。幸好巴菲特及時找到了一種恰當的方法,加入到一個強大的財富圈中。他申請到跟隨價值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學習的學位,1957年又向知名投資專家費雪求教,在好友芒格的協助下,融合格雷厄姆和費雪兩者的投資體係,形成了自己的“價值投資”的投資體係,在實戰中不斷摸索,獲得了豐厚的財富。

沒有包括格雷厄姆和費雪等知名投資專家的圈子作為支持,“股神”巴菲特若完全依靠自己的單打獨鬥,也許很難獲取如今的財富。參加一個適合自己的財富圈,不僅可以通過交流得到更多的財富能量,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機遇、提升自己的技能。巴菲特就是通過這樣一個財富圈掌握了炒股的秘訣,通過圈中的能量交流增加自身的財富能量,再通過一步步的努力,才擁有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財富。

從古至今,成功的商人大多都擁有強大的財富圈,像過去的晉商、徽商,如今的溫州商人等。這些因地域形成的財富圈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圈子裏的人往往都是富商大賈,而新加入圈子的人就會受到圈子氣場的影響,自身財富能量得到極大提升。

氣場中的財富能量除了依靠自身製造外,還可以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獲得。尋找一個強大的財富圈,利用財富圈中的能量流動,增強自身財富氣場是增加自身能量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想要增強自身財富能量,加入一個強大的財富圈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氣場也容易得“流感”

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歌德寫了一部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小說,講的是一個年輕人因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在發表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在歐洲名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常因為受到心理上的暗示而產生自殺模仿現象,這與他們所在的圈子是密切相關的。

美國學者菲利普斯通過追蹤研究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道後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比平時多58個。

菲利普斯同時發現,自殺誘發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對自殺事件廣為宣傳的地區。這種宣傳越廣泛,隨後的自殺者就越多。因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的消息後,就會產生自殺念頭,效仿自殺者的行為。他認同了其他內心痛苦的人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