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金融業前途未卜 (8)(2 / 3)

銀行如何扭轉局麵

自從西德尼·溫伯格接受我,讓我在高盛工作之後,華爾街在過去的44年裏毫無疑問經曆了很多風雨。在這個旅途剛開始的時候,很難預測沿途會發生什麼。華爾街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證券投資機構化、技術創新、管製放鬆和全球化的驅動,現在的華爾街與之前150年的華爾街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那時的華爾街是一個規模小而分散的生態群落,身兼經紀商和交易商的券商叢生於曼哈頓中心區。如今,華爾街已演變成規模巨大,讓人感受很大壓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場,在這裏占據統治地位的,是屈指可數的富有競爭力的大型綜合性金融機構,其中隻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經曆了老華爾街的變遷而幸存下來的獨立金融機構。

在此期間,很多紙上財富被人賺入手中,又從手中喪失。許多公司來了,又消失了。有些公司通過並購與他人合為一體,又通過分拆或解體而獨立出來;從業人員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使得技術和知識在公司間發生“交叉傳花授粉”。有些規模非常大的公司已逐漸擁有規模高達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而與此同時,業內有些最優秀、最聰明的個人,或者轉向規模較小的“精品”機構,在這樣的小型機構裏可以提供“老式的客戶服務”,或者去管理對衝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全球資本市場從非常簡單的起點開始演變,如今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流暢,也空前地富於變化——即使是現在,全世界也有逾125萬億美元的證券市值。

在這44年裏得到的一個教益是,為了存在下去,華爾街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變化。現在又將發生變化了。

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金融機構現在受到兩個方向的威脅。監管者為了不讓它們再度損害世界上脆弱的經濟和金融係統,想減少它們的冒險行動,提議對它們實行更嚴格的限製,這可能會削弱它們的贏利能力和競爭能力。政府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完全成功地在立法領域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即使不能如願,政府依然擁有很大的監管權力,可以迫使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限製自己所冒的風險。至少隻要還記得當前的危機,監管者就仍將會進行控製,這個行業也將必須作出調整,以適應監管者對其行動所做的更多限製。

這些金融機構還必須重新樹立形象,獲得長期投資者的信任,所有大型資深公司都需要“有耐心的長期資本”紮根在本公司,在自己的股東群體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008年秋季,大型銀行股票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波動和成交量,此後到2009年年初,很大一部分支持大型銀行的機構資本棄銀行而去,將頭寸轉而投向了對衝基金和其他投機性交易機構,那些機構的投資周期都非常短。在這種局麵得到扭轉之前,我們很難弄明白大型銀行將如何使自己的股價重返兩三倍於淨值的水平,數年前有些銀行還享有這樣的估值。要維持如此水平的股價,必須減少突發大量交易損失或類似意外事件的可能性。通過減少業務風險以及可能會在業內帶來極端競爭的風險,銀行可以回到以前的狀態中去,再度享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相當好的利潤和不錯的效率,無須讓投資者暴露在風險之中,無須讓投資者可能由於市場突然反轉或公司出現什麼突發的小問題,而遭受毀滅性打擊。稍微有點沉悶乏味,稍微有點可預見性,也是很有價值和益處的。

經曆了10年之後,很多投資者現在已明白,大型多平台、既有交易業務也有銀行業務的經濟實體,如花旗集團之類,是行不通的,這種實體太容易讓管理層失去控製,太容易犯下不顧後果的錯誤。監管者想馴服這些野獸,使它們重新變回過去的那種銀行,那種更穩定、更堅實、更謹慎的銀行,毋庸置疑監管者也冒著風險,可能會使它們變得過於麻木、缺乏想象力、規避風險、成本高昂。無論如何,就當下而言,監管者似乎願意冒此風險,而2009年多數銀行股價回升也說明投資者的意見與監管者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銀行應該承認變化,順應潮流:簡化業務,像20世紀90年代一樣,回到基本業務上去。有些銀行尤其要這樣去做,它們接收了大量問題資產救助資金,數年之內很難輕易地予以清償。這些銀行需要讓自己擺脫問題資產救助債務,當然,這意味著需要將其他一些業務和資產剝離,以便能盡快籌集資本,恢複“好銀行”的身份。但即便在擺脫了問題資產救助債務之後,那些仍是係統風險攜帶者的大型銀行,也必須麵對這樣一個事實:與沒有係統重要性的市場競爭對手相比,它們的監管負擔會更重,它們的行動將受到更多的約束。即使在清償問題資產救助資金之後,它們仍能保留自營交易、對衝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它們也可能並不想保留。在對係統風險進行嚴厲的監管之下,那些業務可能不會興旺發達,因此銀行若將那些業務出售或分拆出去給股東,可能會狀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