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3 / 3)

後來,秦朝敗亡,叔孫通便帶著儒生們逃出鹹陽。他先是投奔項梁,項梁亡後又侍奉楚懷王,後來又投降劉邦。劉邦最討厭儒生,所以見到儒生,便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往裏麵便溺,以羞辱儒生。

叔孫通知道劉邦的脾性,便脫掉儒服,改穿短小貼身的衣服,劉邦很是高興。叔孫通既不向劉邦宣講儒家學說,更不向劉邦推薦自己的學生,而是向劉邦推薦那些盜賊出身的壯士。劉邦聽後很是高興,便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叔孫通的學生備受冷落,都暗地裏罵叔孫通:“我們跟隨先生多年了,如今不推薦我們做官,反倒天天推薦那些狡猾的盜賊,這是什麼道理?”叔孫通聽到後,便對學生說:“漢王正冒著刀林箭雨爭奪天下,你們這些儒生能上陣殺敵嗎?你們等著我,我並沒有忘記你們。”

劉邦平定天下後,跟隨他一起平定天下的都是些沒有知識的武夫,更不懂什麼規矩,在朝堂上喝酒爭功,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劍砍殿上的柱子。劉邦看著亂糟糟的景象,很是頭痛。叔孫通猜到了劉邦的心思,知道時機已到,便對劉邦說:“儒家雖不能爭奪天下,卻善於守城。臣願招集魯國的儒生,和臣的弟子們一起製定朝廷禮儀。”劉邦同意後,叔孫通便與魯國的儒生、自己的學生一起,斟酌古代和秦朝的禮儀製度,因時製宜,製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禮儀製度。

從此,大臣們上朝都嚴格遵循禮儀,稍有越軌者便被一旁監視的禦史拉下去懲治,人人心中畏懼,朝中氣象大為改觀。劉邦看著被馴服的臣民,慨歎道:“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天子的尊貴啊!”

他遷升叔孫通為太常,又賜五百金。叔孫通這時才提出:“臣的學生跟隨臣多年了,又和臣一起製定了禮儀,希望陛下也能給他們封官。”劉邦此時已從心裏喜歡儒生了,便把叔孫通的學生都封為郎官。叔孫通又把劉邦所賜的五百金都分給學生,他的學生這才明白了叔孫通的用意。

被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漢家儒宗”的叔孫通確實有其過人之處,他能曆經兩朝四帝而獨得寵信,在動蕩的局勢中老而彌堅,這都是由於他的聰明機警、善於言辯、審時度勢、善於變通。

做人就是需要根據當前的形勢,隨時改變自己的策略,視時候隨風轉舵。用詐來求生,用晦來保全自己,這並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善於變通,化不利為有利。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永遠不倒的“不倒翁”。

男人讀品悟

做人就是需要根據當前的形勢,隨時改變自己的策略,視時候隨風轉舵。用詐來求生,用晦來保全自己,這並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善於變通,化不利為有利。

邁出第一步,再一步步走下去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對你喜歡的行業堅持下去。而要堅持,並在你喜歡的領域有所造詣,你就必須在你喜歡的行業裏努力做下去。邁出了第一步,可以說是你成功的開端,這就好比登山一樣,隻有你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攀登,才可能最終到達山的頂峰。

美國著名醫師和藥理學家勒韋,曾在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勒韋於1873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喜歡藝術,在繪畫和音樂方麵也都有一定的造詣。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們對猶太人所受到的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督促兒子不要學習與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希望他能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們認為,隻有學好數理化,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勒韋進入大學後,在父母的教育下,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與專長,進入史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專業。他是一位非常勤奮誌堅的學生,不但不怕從頭學起,更相信專注於一事必定能成功。勒韋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力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學習時,被他導師的學識與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名叫淄寧,是當時德國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步得很快,他深深地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從醫學院畢業後的勒韋,先後在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大學從事過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基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特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與研究。在那裏,勒韋開始了對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以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細胞,同時又能夠將刺激從神經元傳至應答器官。勒韋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1929年勒韋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了這種物質。勒韋在化學傳遞上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1936年他和戴爾毫無爭議地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盡管勒韋是一位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可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也就和其他的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殘酷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還取消了他的德國籍。後來,勒韋逃脫了納粹的監察,輾轉到了美國,在那裏加入了美國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對糖尿病、腎上腺素進行專門的研究。他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注於一。不久,勒韋在這幾個項目上都獲得了新的突破,特別是他設計出的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又作出了巨大貢獻。

勒韋最後成功了,因為他從頭學起,不怕困難,專心地主攻醫學,盡管其間困難重重。若他不長年累月地積累下去,1936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將不知花落誰家。

這就如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不容易取得成功。許多人之所以沒有走上成功的道路,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信心、智力、能力,而是因為他們缺乏耐力。他們隻邁出了第一步,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勇氣了,所以迎接他們的隻能是失敗。

人生必須要有目標,有了目標還必須要采取行動。但是,聰明的人都知道,目標必須要切合實際,行動也必須要積極有效。不能不顧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而為了出一時的風頭或一時的痛快,就盲目地去做事情,那樣,你就很難再堅持下去,並且會半途而廢。其實,在你選對努力正確的基礎上,用小步伐向成功靠近,將會更穩妥,也將更加容易。

報紙上曾經報道過有一位擁有100萬美元的富翁,原來卻是一位乞丐。這在許多人心中難免產生懷疑:隻是依靠人們施舍一分、一毛的人,怎能夠擁有如此巨額的存款?而事實上,這些存款當然並不是他憑空得來的,而是由一點點小額存款累積而成的。從一分到十元,到千元,到萬元,再到百萬,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地積聚而成的。

達成人生的目標也是如此,在達成人生主目標的過程中,不妨先設定一下最近的“次目標”,這樣就比較容易達到主目標了。有很多人常因目標過於遠大,或者理想太過崇高而放棄了,想想這真的很可惜。如果此時把主目標分成數個“次目標”,就能較快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了,況且,能逐步地完成一個個“次目標”,心理上的壓力也會隨之減小,這樣主目標總有一天也會完成。下麵這個例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位63歲的老人決定從紐約市步行到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經過長途跋涉,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到達了邁阿密市。在邁阿密,有位記者采訪了他。記者最想知道的是,這路途中的許多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他;而他又是怎樣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老人很平靜地答道:“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一步,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所以我就走到了這裏。”

所以說不管做任何事,隻要你邁出了第一步,然後再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就會慢慢靠近你心中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具體的目的地,並且朝著它一步緊接一步地邁進,那麼你便能走上成功之路。

成功的道路也是如此,都是我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需要想其他的,隻要你帶著你的信心,一步步走下去足矣。

男人讀品悟

不管做任何事,隻要你邁出了第一步,然後再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你就會慢慢靠近你心中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具體的目的地,並且朝著它一步緊接一步地邁進,那麼你便能走上成功之路。

(第二篇 生存智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