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對於物質享受已經不是很看重了,情感需求才是他們最大的需要,他們更希望兒女陪在自己身邊,希望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懷。所以,作為兒女,要像歌裏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
抽點兒時間,陪父母聊聊
“找點兒空閑,找點兒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這首歌紅遍了大江南北,道出了無數老人的心聲。
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每天被各種欲望誘惑著,我們就像一架不停運轉著的機器。匆忙中我們是否已淡忘了那份最珍貴的親情?
小張在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到離故鄉100公裏以外的一座城市。對於幼時喪父、身為長子的他來說,雷打不動地按月回老家看望母親是他不變的習慣。
回家時乘車的車票是用一種較厚的彩色膠紙印刷成的,母親看到後總會跟他說:“你的車票挺好看的,孩子,給我留著吧!”他一笑,便將車票留給了母親。每次回家後,他都跟母親睡在一個土炕上。後來,母親喜歡上了翻他的衣袋,卻隻是把那張車票留下。
接下來,他娶了妻,生了孩子,回家變成了兩個月一次。
再後來,他當了領導,時間更少了,有時,甚至半年都不回一次家了。他也有了專車,不用再坐長途客車,不用再承受那種路途的顛簸。慢慢地,母親再也不跟他要那些車票了。
轉眼過去了10年,他成為了所在城市的市長。有一天夜裏,家裏電話突然響起,是老家的弟弟打來的長途,母親突患腦溢血,生命已危在旦夕。
對他而言100公裏隻是短途,一個多小時後他便趕到了母親身邊。這時,他驀然發現母親已是白發如雪,憔悴蒼顏。沒過多久,母親就離開了人世。
他領著弟妹們披麻戴孝,隆重地安葬了母親。在整理母親遺物時,從那隻祖傳的樟木箱子裏,他翻看到了一冊中學課本,那是母親以前用來夾鞋樣的。他翻開一看,啊?書內夾著的竟是整齊的一張張車票,都是他當年每月回家探望母親時坐車的證明。
他的淚水止不住再次奔湧而出,他悔恨啊,母親健在的時候自己為什麼不多回幾次家看看呢?他又突然記起,這麼多年來,母親竟然從沒有在他四室兩廳的家裏住過一晚。
回去時,他隻帶走了那一張張當年的車票。他常常對那些父母尚在的朋友們講起這個故事,讓他們懂得父母對子女有一種怎樣的牽掛。他說,常回家探望幾次父母吧,即使看看就走也好,不然,也許某一天你就會陷入無限的悔恨之中。
走上社會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雖然和父母住得並不遠,但因為終日瑣事纏身,總感覺沒時間回家看父母,覺得無論何時自己都還是父母麵前那個沒長大的孩子,好像他們一直在家裏等著你放學回家。直到忽然被一縷驀然闖入耳際的歌聲喚醒,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是錯的。然後,站在久違的家門口,心中充滿內疚,一如兒時犯錯後,等待父母的責罰。進門之前會猜想,父母在幹什麼。進門之後望著父親頭頂的白發,母親蒼老的容顏,便被一種心痛折磨著。
父母的愛是那樣的無私、無欲和無聲,如靜夜空中的皎月,輕柔地灑在兒女身上。當我們從那“一疊花花綠綠的車票”中讀出了父母的牽掛,品味出故事裏那“深深的懊悔”後,我們那顆躁動的心是否會有所安靜,並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憾事還將在多少人身上發生?
如果此刻你還擁有著父母的愛,那麼,請不要忘記,在工作之餘多回家陪陪你的父母,聽他們說說你小時候那些頑劣的趣事。盡管,那些事會使你感到些許羞澀,但帶給你更多的將是甜蜜和幸福。
男人讀品悟
如果此刻你還擁有著父母的愛,那麼,請不要忘記,在工作之餘多回家陪陪你的父母,聽他們說說你小時候那些頑劣的趣事。盡管,那些事會使你感到些許羞澀,但帶給你更多的將是甜蜜和幸福。
不要隻用錢去孝敬父母
也許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你不得不離開父母,外出創業;不得不終日忙碌,以至於顧不上照顧父母。但是,對遠在老家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彙上一筆錢就算是盡了孝心了。要知道,孝不僅僅是養活父母,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
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讀者,駝著背,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室裏。而且在所有的讀者中,他總是第一個進去,最後一個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