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其他讀者都走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閱覽室管理員對這個讀者煩透了,打心眼兒裏煩。
那個老讀者每次來到閱覽室,隻是翻翻這,看看那,看上去毫無目的,純粹是來消磨時光的。管理員們都對他沒有好感。但有一天偶然發生的一件事,讓一位管理員從此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問這位管理員:“你母親是不是被聘為我老婆那個商場的監督員了?”
管理員愕然:“沒聽我母親說過呀。”
同事說:“我老婆在商場當營業員,他們商場每天開門,迎來的第一個顧客常常是你母親。而且老人什麼也不買,卻挨個看櫃台,還要問這問那。時間一長,營業員們就以為老人是商場的領導雇的監督員,是來監督他們工作的——因為商場領導有話在先。營業員們就對老人很戒備,同時也很反感。”
聽同事說完,這位管理員就徑直去了母親家。父親兩年前病故,母親一個人生活。管理員把同事所說的事情一說,問母親是否真的在給人家做監督員,母親搖頭說:“他們可能誤會了,根本沒有這回事。”
接著,管理員開始數落母親。
管理員的母親很冷靜,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們老人太寂寞了,四處轉轉,不知怎樣打發時間,長此以往,出去轉轉都不行了……”說到這裏,母親停了下來,流下了幾滴眼淚。
管理員聽了,心頭酸酸的。母親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可他們很少來看望母親,逢年過節的不是買點兒東西,就是給錢。直到此時她才明白,母親最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獨呀!那天管理員沒有回家住,而是陪母親住了一晚,聊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管理員起得很早,那個老讀者還是等候在閱覽室門前。很自然地,她心中湧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沒有用以前的那種眼光來看老人。
麵帶著微笑,管理員說:“早啊,老大爺,你來得好早呀!快進來吧!”
孝,絕不僅僅是能夠保證父母衣食無憂,因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兒女的真情關心,他們希望的是兒女能時常看望他們一下。雖然你平時工作忙碌,這讓你賺了大筆大筆的錢,但不要以為錢可以打發父母對你的思念。其實,錢多錢少不算什麼,父母也不在乎那些錢,父母希望的是你多看看他們多陪陪他們!
男人讀品悟
也許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你不得不離開父母,外出創業;不得不終日忙碌,以至於顧不上照顧父母。但是,對遠在老家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彙上一筆錢就算是盡了孝心了。要知道,孝不僅僅是養活父母,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
不讓父母做“空巢”老人
章先生因為工作原因,每年隻有節假日才能回家看望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春節長假時,章先生一家三口回家過年,老人看見子女回來了特別高興,多年的胃病也好了許多。春節過後半個月,章先生接到了照看母親的保姆的電話,說:“老人不高興,怎麼都不肯吃午飯,用盡所有的辦法都沒用,隻想叫兒女們都回去。”章先生隻得再次返家,看見章先生,母親又高興地吃起飯來。
這種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生一次。於是章先生就領著母親到心理診所谘詢醫生,此時母親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孩子回家時,我幹什麼都起勁;他們不在身邊時,我就總盼著他們回來,想讓他們回家看看我。”
歡聚的時刻總是短暫的,節假日過後,兒女們都走了,一些老人就會由期盼、喜悅回到失落。這種大起大落的情緒,很容易讓他們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空巢”老人易患節後分離焦慮症。“節後分離焦慮症”的具體表現為:節假日過後,老人的情緒會明顯不佳,這與子女們相繼離開有直接的原因。
節假日期間,老人經常是兒孫繞膝,心情自然也會舒暢,很多疾病也會得到緩解。但是節日過後,兒孫都回到自己的家,大多數老人又恢複了平靜、冷清的生活,這種巨大的落差很容易使老人產生抑鬱情緒。
一份社會調查顯示,有約44%的老人單獨居住,其中有約40%的兒女看望老人的頻率很低,這就成為影響老人生活質量的一個原因。其實子女不需要給父母多少錢或多麼奢侈的生活,隻要能常回家看看,就是盡到兒女的孝心了。
張偉和妻子都在外地工作,他們每個月都會給父母寄去一筆贍養費。在他們看來,父母的生活衣食無憂,算是很幸福了。直到父親生病,他們趕回家的時候才明白事實並不是這樣,醫生說父親患的是“空巢憂鬱症”。以前父親總在電話裏跟他們說讓他們有空常回來,他們總是嫌麻煩,打電話也是說不了幾句就掛斷了。有時父親會翻著他們的照片掉眼淚,醫生說這些都是父親患憂鬱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