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是最近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個詞彙,指的就是兩個人“無車無房無鑽戒,不辦婚禮不蜜月”的一種結婚狀態。這種結婚方式被現在很多年輕人奉為最時尚、最簡潔、最具真愛的婚禮。當事人雙方悄悄去民政局領完紅本本就OK。往常我們所能想到的結婚的繁文縟節都沒有,甚至連結婚照也可以省了。就是簡單一句話:揣9元錢,解決人生大事。那麼,這種方式究竟是好是壞,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呢?在我看來,這是極須慎重的一種人生態度。
裸婚,從表麵上講,就其不宣揚的結合方式,確實簡單快捷,容易操作。作為旁觀者,沒有“紅色炸彈”的襲擊,省了觀禮的麻煩,少了一筆“人情禮金”的支出;作為新人,不必舟車勞頓,為討好眾人而強作歡顏,不必為經濟窘迫而自卑,少了排場的講究和攀比,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大家都不累。
然而,裸婚的好處也僅限於形式上的新穎。其他方麵並不可取。愛情講的是感覺,婚姻講的則是內容。從跨進婚姻大門那一天起,過的就是日子。日子怎麼過?空有一腔熱誠,坐著喊口號絕不能解決溫飽。
我不是提倡拜金,但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在向我們要錢。這是最最基本的,還有交通、服裝、娛樂、通信、醫療……以後的以後,還要有孩子,又多了撫育、教育等一係列開銷。我們可以裸著談戀愛卻無法裸著過日子,一無所有的愛,純粹;一無所有的婚姻,悲哀。這就是生活。雖然感傷,但是我們無可奈何。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一切慢慢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是的,隻是如此一來,首先我們的婚姻輸在了起跑線上。開始就不穩定,以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彌補。這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我們永遠比別人慢一拍。我們進步的時候別人也在進步,我們永遠在追趕,我們的心態能否真的平和?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可以過得安穩?婚姻幸福是件藝術活,需要啃著麵包講情調。富足、安逸了還會有數不清的枝節橫生,何況貧賤夫妻百事哀。《蝸居》裏海萍和蘇淳,應該算是裸婚的代表。電視裏他們的結局還算比較圓滿,真到現實中,恐怕也危機四伏。如果不是後來機緣巧合有人幫襯,他們的結局可能會是另一種情景。
婚姻裏經濟是堵承重牆,再深厚的感情也不能沒有它支撐。愛得再怎麼死去活來,終究還是要穿衣吃飯。我們可以對此嗤之以鼻,卻無法回避。雖說無欲則剛,但我們畢竟都隻是凡人,還沒有高尚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時候,所以我們還是要慎重對待我們的婚姻。幹淨透明的愛,在戀愛中讓人讚歎,在婚姻中卻難以長存。
畢竟一般女人沒有海萍的執著和霸氣,男人也做不到蘇淳的忍讓和低調。碰上有個性有脾氣的男人說不定早就拍桌休妻了。還有一些像蘇淳般犯錯走了歪路的也沒他那麼好的運氣。大多數“海萍”或者是繼續不滿發牢騷,感情受損,或者是俯首甘為孺子牛,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再有就是擋不住外界誘惑,最後走上捷徑。現實證明:裸著的婚姻比穿衣服有保障的更脆弱。
與裸婚相關的一個流行詞語是“嫁碗族”,指的是以“要嫁就嫁公務員”為口號的擇偶一族。這一類人覺得公務員工作穩定,工資待遇較高,嫁給他們要比嫁給提出要裸婚的男人可以少奮鬥幾年,可以享受比較安逸的生活,這種“嫁得好”心理跟嫁“富二代”的人心理基本相同。但是安逸的代價是要放棄身邊的愛情,要另覓枝頭,導致最終嫁的可能不是人,而是一種物質享受。這也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我不支持裸婚,但是也不會支持這種為了物質生活而拋棄自我人生價值的人。
有一位女社會學家曾表示,對嫁“富二代”的女生“很失望”,她們在選擇安穩生活的同時也提前放棄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講的“自我實現”的人生境界。“婦女也頂半邊天”,可以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在提高自我、人生追求等方麵難免會有所缺失,這隻能說是一種很現實的遺憾。
但是,這並不等於就可以真的裸著進入我們的婚姻時代。當麵對一個相戀幾個月或者是多年的男友的裸婚要求,我們會無情地拒絕他還是多給他一些時間看看他的表現再說?再或者是不假思索地直接點頭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