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賞識不要隨意,要掌握好時機(2)(1 / 3)

4.在孩子失敗時賞識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惱,怎樣麵對孩子的失敗,是給我們父母的一道考題。應對不好,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

我們必須明白,任何人都可能失敗,任何人對失敗都會有恐懼感,孩子更是如此。在對“失敗的擔心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這一點上,多湖輝舉了一個“沉默兒童”的故事:

一個孩子得了“拒絕上學症”,偶爾到學校去也一句話不講,大人便懷疑這個孩子精神脆弱,並對其進行治療。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一句話不說的孩子突然說:“本來我什麼都會,腦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學校一有差錯同學們就嘲笑我。因此,我現在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說。”

這些話使醫生感到吃驚。這就是說,這個孩子沒有神經脆弱等任何病症。不是不會說話,而是過於擔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敗,而躲進“自我沉默”之中。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說,別人就會說“那個孩子像個傻子”。盡管如此,實際上隻要沒有任何挫折,這個孩子的自尊心就不會受到傷害。這個孩子就是從這種自我防衛的心理出發而保持沉默的。看來,孩子對於失敗有恐懼感,根本原因來自他人對孩子失敗的態度。

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失敗就氣急敗壞地批評、指責甚至打罵,那麼,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陰影。所以,我們要包容孩子的失敗,並且在他們的失敗中找出成功的地方加以賞識,激勵他們在失敗中前進。

一個小姑娘,剛學溜冰,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還是摔得四腳朝天,小女孩傷心地坐在地上,眼淚汪汪地看著周圍的人姿勢優美地溜冰。這時,一位大哥哥把她扶起來,親切地說:“小妹妹,溜冰就要不怕摔跤。從現在起,你準備好了,摔50次跤你就學會了。”

於是,小姑娘勇敢地站了起來,1次,2次,3次……

每多跌一跤,小姑娘知道自己離成功更近了,數到第21次時,小姑娘再也不用往下數了,因為她已經學會了。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問題不在於是否失敗,而在於是否甘心失敗。”想一想,害怕摔跤的孩子能夠學會溜冰嗎?他們摔倒了,總是笑笑,爬起來繼續溜。他們那樣堅信自己能行,無論再摔多少跤也會不甘心。有怕失敗的念頭就不會勝利,害怕失敗的人永遠不會勝利。

孩子失敗的時候可能更需要被賞識。如果這時不賞識孩子,孩子得到的不僅是失敗,還有失敗留給他的沮喪心情。而有了父母的賞識,孩子就能從失敗中得到一些可貴的東西。

看看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是怎麼做的:

活動課上,老師要求小朋友用左右手拍球30次。陸偉拍球的動作不協調,拍了20多次,球滾掉了,陸偉不停地望向老師,小臉通紅,急得眼淚都要流了出來。怎樣給他打分呢?老師犯了難。打“×”?標誌著失敗,若打“☆”,又不符合事實,失去了遊戲的真實與趣味。能否打出一個既不是失敗又不是成功,讓陸偉又樂於接受的記號呢?老師在陸偉耳邊悄悄地說:“你拍得很好,隻差幾個球,離‘☆’隻缺一條邊。”老師走到黑板前在陸偉名字後麵打了一個缺一條邊的“☆”。陸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承認了自己還需要努力。

缺條邊的“☆”雖然也表示不成功,但不是結果,僅是一個過程,離成功僅一步之遙,卻給孩子帶來了希望,增強了成功的信心。陸偉在以後的活動中充滿自信,第二次拍球終於成功了,老師不僅給他打了一個“☆”,還在第一個缺條邊的“☆”上添了一條邊,是因為陸偉不怕受挫,仍然繼續努力。

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要責罵孩子,也不要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麵前唉聲歎氣,好像孩子不爭氣,不可救藥似的。

孩子失敗了,你可以這樣對他說:

“失敗一次沒關係,我們下次再努力哦!”

“嗯!不錯,有進步。”

“媽媽小時候也輸過比賽呀。”

“有輸有贏很正常。”

“重要的是過程,能參加就說明你是勇敢的好孩子。”

父母還可以用以下辦法帶領孩子走出失敗的困惑。

(1)讓孩子體驗成功

挫折和失敗常讓孩子缺乏自信。孩子往往因為害怕被老師或父母批評,於是就什麼事都不敢嚐試了。為此,父母不該給孩子提過多、過高的要求,而是盡可能為孩子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隻要有了成功的體驗,孩子就會樹立信心。

美國有一種自然教學法,特點就是當孩子答錯問題時,家長不要馬上指責,而要把正確的答案告訴他,以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有一位父親,采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教兒子打保齡球。初學時,他多擺了許多球瓶,從而確保四歲的兒子從第一次擲球時,看到的就是勝利。隨著兒子球技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強,逐漸將球瓶數降到規定的數量。結果,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名出色的職業保齡球手。當有人問他成功的訣竅時,這位運動員驕傲地說:“我從來沒想到失敗,因為我有一位不尋常的爸爸。”

(2)預演勝利法

每當孩子遇到困難,害怕失敗而不敢接受挑戰時,就要求他們先在腦海裏想象完成任務時的勝利場景,這種“白日做夢”的預演勝利法,對孩子戰勝畏懼心理很有幫助。

5.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賞識

有一天,張希很早就放學回家了。到了家,爸爸媽媽還沒有下班,張希忽然想到後天上體育課要穿運動鞋,而自己的運動鞋上次踢球時弄髒了,如果今天不刷幹淨,那麼明天再刷就來不及了,於是就自己把鞋刷幹淨,晾在了陽台上。媽媽回來了,張希興奮地拽著媽媽到陽台上看,可是今天媽媽在單位遇到了不順心的事,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就去廚房做飯了。張希很沮喪,晚飯沒吃幾口就回自己的屋去了。以後,張希再也沒有刷過鞋,他感到很沒有成就感。

通常情況下,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好成績,就渴望得到家長的讚賞,如果家長沒有適時地表態,或者幹脆沒有表示,那麼孩子以後做這件事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這樣做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有害。

父母在平時也會有這樣的經曆,如果媽媽把房間收拾得整潔漂亮,而下班回來的爸爸卻視而不見,那麼媽媽就會失去收拾房間的興趣;如果爸爸做成了一筆生意,興高采烈地告訴了媽媽,而媽媽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似的,那麼爸爸的心情一定會糟糕透頂。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適時地、迅速地對孩子取得的成績表示賞識,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好處。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常常在孩子不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孩子過分的嗬護,而當孩子需要父母讚揚和鼓勵的時候,卻因為怕孩子驕傲而故作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