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賞識要發自內心
賞識孩子不是簡單的誇獎、讚揚,賞識是一種心態,賞識的精神在於真誠,賞識的本質就是發自內心的愛。
失去了內心的真誠,我們的賞識就會給孩子一種“狼外婆”的感受。
對於這個問題,周弘這樣說:“一些沒有真正理解‘賞識’含義的家長,很容易把賞識誤解為無論孩子做什麼都給予他稱讚、表揚。曾經有一位孩子家長,先前經常打罵孩子,後來改變了方法——誇孩子,你猜孩子怎麼說?孩子說家長是‘皮笑肉不笑’‘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真正信任、尊重孩子所造成的後果。如果父母隻是把表揚和鼓勵當做一種手段,當他看到孩子的缺點和錯誤時,內心依然失望,這樣的‘表麵賞識’收效甚微甚至會起反作用。有很多不願與父母、老師溝通的孩子見了我,什麼都說了。為什麼?他們說:‘周伯伯看我們的眼神和你們的不一樣,他看得我們心裏熱乎乎、甜絲絲的,一不小心就什麼都說了!’”
周弘還說:“欣賞孩子,要發自內心。豎起的大拇指,不是在你的手上,而在你的心裏!”
怎樣才是發自內心的賞識呢?那就是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少缺點,成績有多麼差,和別人的孩子比起來有多麼的不堪,你都能滿懷熱情地關愛他、賞識他、相信他、尊重他,讓他在你的賞識中前進。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一天,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
客人笑著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裏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地回答:“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地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並沒有認為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杜魯門的弟弟是這樣評價哥哥和自己的:“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杜魯門弟弟的這種自信正來自於母親發自內心的賞識。
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有他生存的價值,都值得我們賞識和驕傲。我們不要為賞識孩子加上很多附加條件,什麼成績要好,學習要努力,長得要漂亮,要超過周圍的孩子等。這樣的賞識就變了味道。
一位媽媽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
她說:“回想養育孩子的過程,我很慶幸我當初的心態很好,做到了無條件地賞識我的孩子。我那麼坦然地接受孩子因為早產而有的那些滯後的發育,當別的寶寶都能站立了,而我的孩子還不能好好地坐那麼一會兒;當別的孩子都能走了,而我的孩子還不能好好地站那麼幾秒鍾;當別的孩子都能指認五官、喊爸爸媽媽了,而我的孩子還隻是一天到晚哇哇哭鬧的時候,我的心裏總是很平靜,因為心裏有個聲音告訴我:‘孩子是早產兒,有差距很正常,他總有一天能做那些事情。’所以,我一點也不著急,我坦然地接受這些差距,我耐心地等待,滿心歡喜地看孩子以他自己的步伐前進,我像是拿著放大鏡去看孩子身上的優點,那些在旁人看來都那麼滯後的進步我都很歡喜,我看著我的孩子,仿佛看著一件稀世珍寶,內心的喜歡簡直沒法用言語來表達……他看到的總是媽媽欣喜的表情,可以說孩子那時所有的進步都是因了我發自內心的賞識。一句話,是賞識教育讓孩子快樂成長。”
這位媽媽還說:“賞識孩子,想,道理很對,也很簡單;真正去做,卻不那麼容易,難得的是不為世俗的標準所動,難得的是日複一日的持久,更難得的是作為賞識者內心的堅定和理性。”
如果父母沒有發自內心,那麼,所有的讚揚都是虛偽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讚揚的目的就不可能達到。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賞識孩子。隻要父母真正從內心去賞識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
2.賞識要尊重孩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寫過一首《小孩之歌》:“人人都說孩子小,其實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孩子還要小。”
他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他們。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年齡又小,也沒有各方麵的閱曆,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忽略了他們的想法,不去征求他們的意見,凡事為他們做主,讓他們成為了我們的“傀儡”。這樣做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即使平常,父母賞識他們、讚揚他們,但是他們在感受不到尊重的前提下,也會對賞識不感興趣。賞識教育的實質是從人格上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權利……隻有這樣,賞識才有效。
鄭女士的女兒王錚是廣東省2001年高考語文單科狀元,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學專業。鄭女士認為,賞識意味著尊重和放手。
她說:“賞識你的孩子就應當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從不強迫女兒做她不喜歡的事情。女兒7歲時我們開始讓她學鋼琴,學了一年多,發現她學琴的興趣一直不濃,就不再要求她每周去學琴了,高興了讓她就自己彈彈,不高興了,許久不摸琴,我也不說什麼。”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對自己未來的人生產生一些憧憬,父母要從尊重他們的角度出發,讓他們有自主權,絕不可擅自替孩子做主。
作家老舍說:“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學家,我絕不鼓勵他們。”而且認為“不必非入大學不可”。
科學家楊振寧有三個孩子,他沒有因為自己是研究物理的,也讓孩子學習物理,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打好基礎。
在國外,父母普遍很尊重孩子的意願,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大學輟學去創辦公司就得到了父親的支持,這在我們中國是難以想象的。
旅美教育家黃全愈曾講過一個穿禮服的故事:他的導師奎茨博士有個兒子叫利克,利克的學校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典禮上,男生穿藍色的禮服,女生穿白色的禮服。利克認為這是性別歧視,和另兩名女生一起要堅持穿錯顏色,校方表示穿錯顏色就不能畢業,而當時利克已獲得紐約州一家著名音樂學院的獎學金,隻待參加完畢業典禮,就去深造自己鍾愛的中提琴專業。此事非同小可,特別是後來事態又嚴重了,校方動用警察,準備逮捕膽敢穿錯校服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奎茨博士反複征求兒子的意見,曉以利害,但兒子表示要堅持。奎茨博士很平靜地對兒子說,讓他做好被逮捕的準備。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有驚無險。
一個父親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依然尊重兒子說“NO”的權利,很值得我們的家長認真思考。
尊重是賞識的前提,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尊重孩子呢?
(1)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認。千萬不要以為“請勿打擾”這四個字隻會出現在賓館客房的門把手上。實際上,很多孩子也會在自己房間的門把手上留下這類話語:“請勿打擾。有事請先敲三下,允許,方可進入。”
有一位父親有一次未敲門就進入兒子的房間,兒子竟惱怒地大聲問道:“有什麼事?為什麼不敲門進來!”這位父親十分傷心:“白養這麼大了,竟然這樣對待我。”
可是兒子在自己的日記中卻這樣寫道:“我看書寫作業時,有時學著學著,感到背後有喘氣聲,猛一回頭,發現爸爸正在偷偷地看我。每當這時,我就覺得自己像做錯了事,氣得跟他們吵。對他們不敲門進房間我特別反感,每個人都要尊重別人,父母也不例外。”
“看”著孩子學習,引起孩子的反感。這件事情表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們也有自尊。這種現象極為普遍。父母與孩子交流方麵的衝突也日漸突出。
隨著孩子的長大,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慢慢轉變為不放心和不信任。於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雇用私人偵探“跟蹤”幹涉孩子的生活。
孩子之所以要求父母“請勿打擾”,根本原因在於父母無視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自尊。
(2)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在生活中,親子之間最多的衝突就是父母強行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讓孩子學這學那,以致發生父母強迫坐不住的孩子彈琴,孩子隻得砸斷自己的手指來作為反抗的不幸事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不能勉強,也不應勉強。父母在作出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隻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才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