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過:“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不同的目標,決定了我們會取得不同的成就。目標是我們的導航燈,沒有它我們就會變得一片茫然。如果你想早一,點到達事業的巔峰就一定要給自己製定一個目標。當然,目標的製定一定要科學,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達不到就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太低了又難以激發出我們體內的潛能。
潛能禪師安東尼·羅賓曾說過這樣的話:“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凡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追求,使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功業。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對一群智力、年齡相近的年輕人做了一項調查。其中,3%的人對自己的將來有清晰而又長遠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60%的人隻有一些模糊的目標。而其餘27%的人則根本沒有什麼目標。
25年後,哈佛對這些人做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3%有明確、長遠目標的人全部成為社會各界的領袖人物;10%有短期目標的人也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60%沒有目標的人則過著相對平庸的生活;而那些根本沒有目標的人有的甚至掙紮在生活的邊緣。這,就是目標的力量。不同的目標決定你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表現決定你有不同的人生。
阻礙我們成功的,並非貧窮或困苦的生活環境,而是內心對自己的限定。如果你抱有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就算沒有錢來買書,仍然可以通過借閱來獲得知識。無法想象一個胸無大誌的人會成就一番偉業,也無法想象像林肯·威爾遜這樣的人會被淹沒於茫茫人海中。正是夢想,使他們實現了輝煌。
1988年,摩托羅拉與其他六十多家企業爭奪“美國國家品質獎”。這個獎象征著美國企業界的最高榮譽,贏得此獎,也就相當於向外界宣誓自己能生產全國品質最好的產品。
競爭的殘酷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參賽單位實際上都隻是大公司的一個部門。而摩托羅拉卻以整個公司的身份參與競爭,並最終贏得了這個獎項。
其實,早在1981年,摩托羅拉公司就為了能贏得這個獎項而在做準備了。它派出偵察小組,到世界各地最優秀的生產地去考察,以使自己的產品做到精益求精。降低生產中的錯誤率成為公司的唯一目標。結果,在工程師及工人的努力下,錯誤率降至1%。但摩托羅拉仍然不滿意。緊接著,公司又製定了新的目標。就移動電話而言,每產生100萬個零件,僅容許三四個錯誤,也就是說要求產品的合格率達到99.9997%。在這個目標的帶動下,摩托羅拉的產品變得無可挑剔,最後連負責評審美國國家品質獎的藍帶小組也不得不表示歎服。最終,摩托羅拉擊敗了眾多的競爭對手,捧得了該獎項。
摩托羅拉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當年,摩托羅拉就因減少了昂貴的零件修複與替換工作而節省了2億多美元,收入則增加了23%。一位主管甚至稱:“得美國國家品質獎,有一種金錢買不到的奇效。”
這就是目標的力量,它有一種帶動作用,可以讓我們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不要再以為自己多麼渺小,自己從事的工作多麼微不足道。隻要你能夠將成功變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渴望,你就一定會從狹小的圈子裏脫穎而出,登上人生金字塔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