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誌,有的願在海裏遊,有的願在河裏漂。在海裏遊的人可能會遊到對岸,也有可能被一個漩渦卷入大海,聲息全無,但河裏漂的人任其怎樣漂,都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因為河水畢竟總是風平浪靜。雖然大海是各條河流彙集而成的,可海與河的差別卻是那麼大。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目標就好比海與河,也是由小目標才能組成一個大的目標。我們一般都以大目標(海)為發展方向,以小目標(河)為前提,小目標為大目標服務。海納百川才能成為海呀!
但往往有些人做夢都在想著自己已經成了政治家、畫家、文學家或富豪等,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夢想,恨不得馬上奔到終點。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做的話,沒有到達終點就已累得氣喘籲籲,就再也無力氣向前邁上一步,結果導致失去事業成功的機會,甚至會給生活帶來困惑。
在訂立目標時,一定要注意分寸,最好先把目標定在小範圍之內,因為小目標很容易實現,同時小目標能給你希望,能夠對大目標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
安德雷亞斯·維薩裏是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他1514年12月出生於布魯塞爾的一個醫生家庭。1529年在盧萬大學學習,1533年到巴黎大學學醫。
由於家庭的原因,他從小就對醫學很有興趣,並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動物的解剖實驗,了解它們的身體結構,因而在大學學習時,他就非常渴望得到更多人體解剖方麵的知識,然而,當時的醫學教育卻令他很失望。因為那裏的醫學院隻照本宣科地講述蓋倫的著作,根本不作認真的醫學實踐,解剖學成了一種裝飾。學生難得看到教師的解剖演示。有時候教師會讓屠夫或理發師來解剖動物讓學生觀摩。而蓋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基於豬、猴等動物的解剖,與人體差別很大。
維薩裏對這種學風極為不滿,於是他就設法自己弄屍體來解剖。他曾挖掘過墳墓,還曾在夜裏到絞刑架下偷走屍體。通過解剖,他掌握了豐富的人體解剖知識。
1537年底,他來到意大利,任帕多瓦大學的外科學和解剖學教授。在這裏,他親自為學生做人體解剖演示,向學生詳細講解人體的各個部位和器官。同時他還繼續通過人體解剖對人體的結構進行係統的研究。他對人體的解剖做得十分認真,他完成一次係統的人體解剖工作一般要3個星期。為了防止屍體腐爛,他常在冬天進行解剖。他還把他的解剖成果畫成圖,用以指導學生。他解剖的順序是先從骨骼開始,然後是肌肉、血管和神經。他用的解剖器械許多是自己製造的。
1538年,他計劃在4年內完成他的《人體結構》,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他的助理在一本《與維薩裏在一起》的書裏這樣寫道:維薩裏教授是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當你走進他的臥室,就會了解到他是一個幹什麼工作的人。在他的臥室的牆上,掛滿了人體各個部位的骨骼,在他的臥室門口,左邊是男人的骨骼,右邊是女人的骨骼,但不是同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骨骼,在每一個骨骼上都有一個小紙條,上麵寫著×年×月×日收集於×地。他的床頭掛著一張紙,上麵寫下了他一生的計劃,甚至連起床,吃飯的時間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1543年,由維薩裏自己編寫的《人體結構》終於完成。該書在繼承蓋倫解剖學成就的基礎上,向人們展示了大量全新的人體知識。
目標是通向快樂和成功的鑰匙,有的人把目標寫了下來,有的人把它留在了腦子裏,還有一種人在生活中隨波逐流,沒有確定自己的目標,他們不知道要去往何處,隻好由別人擺弄。有明確目標並把它寫下來的人,在他們一生中完成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他們的目標的成功率是那些把目標留在腦子裏的人的50至100倍。僅僅這個數據就完全能促使你去樹立自己的目標,製定一個完成目標的行動計劃,並且把你的目標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