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周國平
周國平,1945年生於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自傳《歲月與性情》等。其大量作品以哲理性思辨為主,是當代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作家。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個能思想的靈魂。我們當然不能也不該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於他有靈魂生活。作為肉身的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於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
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他就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羅馬軍人的劍下。當劍朝他劈來時,他隻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圖!”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曆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曬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你做些什麼?”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相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曆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被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代優秀人物對於靈魂生活的珍愛,他們愛思想勝於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更加高貴。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麼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麼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實,無須舉這些名人的事例,我們不妨稍微留心觀察周圍的現象。我常常發現,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點兒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車旅行。列車飛馳,車廂裏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個少女躲在車廂的一角,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她讀得那麼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子上記些什麼,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周圍嘈雜的人聲。望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影,我心中充滿感動,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候我也和她一樣,不管置身於多麼混亂的環境,隻要拿起一本好書,就會忘記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經是一個作家,出過好幾本書了,可是我卻羨慕這個埋頭讀書的少女,無限緬懷已經漸漸遠逝的有著同樣純正追求的我的青春歲月。
每當北京舉辦世界名畫展覽時,便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青年畫家節衣縮食、自籌旅費,從全國各地風塵仆仆來到首都,在名畫前流連忘返。我站在展廳裏,望著這一張張熱忱仰望的年輕的麵孔,心中也會充滿感動。我對自己說:“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若幹年過去了,我還會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車上的那個少女和展廳裏的那些青年,不知他們現在怎樣了。據我觀察,人在年輕時多半是富於理想的,隨著年齡增長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實際。由於生存鬥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隻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願他們仍然保持著純正的追求,沒有走上這條可悲的路。人類應彼此關懷王永慶(台灣)
王永慶,1917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縣新店,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被稱為“台灣首富”。16歲自辦米店,1954年籌資創辦了台塑公司。50年後的台塑集團已經是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下轄台灣塑膠公司等9家公司,員工7萬多人,資產總額1.5萬億新台幣。
那天正好是星期日,下午我想起多年前曾聽說,馬偕醫院在北投和淡水間的竹圍設有分院,但一直沒有機會去觀摩,趁著有空去看看,或許能獲得參考借鑒之處。順道也想去看看淡水高爾夫球場,那裏我好幾年沒去過了。舍弟王總經理擔任球場會長職務好幾年,有許多方麵改革得非常進步,順道去觀看見識一番。
許多年來,我難得利用星期日到外麵走走看看,一年12個月,大概不會超過12次。路途上,車子擁擠不堪,走得非常之慢,回途中就碰到了早晨所談的問題。
有一輛機器腳踏車,大概是前麵的計程車擋住了它,也沒有真正撞上了,但是騎機車的人停下來,在路邊撿了一個石頭,不由分說就要砸計程車,計程車司機也馬上下車動手就打,兩人扭成一團。
我因為公務的關係,偶爾要去美國,在那裏也看過車子相碰,大家停下來,查看情況之後,責備一下對方為什麼開車不注意點兒,頂多是這樣。然後大家合理解決,如果車子需要修理,錯誤的一方,出示保險卡,請對方到指定修理廠檢修。通常是大家停下來說句道歉話,彼此握握手,希望以後大家多注意就沒事了。
我也曾去過中南美洲比較落後的國家,到他們鄉下去的時候,因為路途遙遠,中途在路邊停下車出來活動活動筋骨,稍事休息,順便也觀賞一下風景。本來是想輕鬆一下,但是卻有點兒麻煩。因為是在鄉下,來往車子不多,各方麵也不方便,所以當你把車子停在路邊,別人開車經過,以為你遇到了困難,就停下車來問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好幾部車子經過,都是這樣,充分顯示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溫情和關懷。
一個和諧的社會,無論如何不能缺少人際之間的彼此關心。沒有彼此的關心,逐漸就會形成冷漠,略有不順心,衝突即隨之而來,繼而演成嫉恨。
中南美洲普遍是較為落後的國家,但是他們的人民卻有彼此關照的心胸。
要是在我們這裏,你車子真正壞了停在路邊,恐怕難得會有人主動來關心你,甚至你要求幫助,都不見得會得到。
剛才提的例子,車子也沒有真正碰著;即使碰著了,彼此既不是故意,又沒有仇恨,為什麼就要拿石頭砸車子,動手就打?這是我親眼看見的,和國外的情形兩相比較,可以不難發現,我們的社會風氣是有問題的。
生命的角色林治平
林治平,祖籍湖南長沙,台灣著名教育家,台灣中原大學教授(曾任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宇宙光》雜誌總編輯。在台灣曾獲十大傑出青年獎、“教育部”社會貢獻獎、“教育部”優良教師獎、“教育部”戲劇貢獻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