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人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虛弱地說道,然後很失望地閉上了眼睛,過了很久,他才接著說道,“實際上,你才是最優秀的人,隻是你不能相信自己,因此才把自己給忽略了,你不明白怎樣去發現與重用自己……”就這樣,偉大的哲人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從此,忠誠的助手在懊悔中度過了他的餘生。
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可其中蘊涵著的人生哲理卻是發人深省的。因為這位助手太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才使蘇格拉底先生帶著未了的心願離開了人世,而最可悲的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他的才華也最終無用武之地。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像這位助手一樣的人,他們總認為他人的才能要比自己高,而忽略了自己身上的一切優點。
所以,每一個渴望成功、不甘沉淪者,都要將這句話銘記於心:“隻有你才是最優秀的。”要知道:沒有信心,任何人都不會取得成功。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是自信十足的勇者。自信,能夠把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變成可能;自信,能夠讓一個人從平凡走向輝煌!
男人讀品悟。
很多時候,你要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能夠出色地完成他人交給你的任務,這並不是一種自吹自擂的行為,而是一種對自己肯定、對他人負責的態度。
有鬥誌,但別鬥氣
俗話說:“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可見,人無論年齡大小,都要有誌向。但有誌向,不是指空有誌向,而是要有明確的目標。人與人在一起時,總要有鬥誌,但鬥誌的結果卻往往變成了鬥氣。其實,鬥誌不同於鬥氣。“鬥氣”的結果是冤冤相報,彼此受傷;而“鬥誌”則是以個人的意誌、自身的發展來強大自己,從而成就自我的輝煌。
在這個社會上,有時也會發生一些你死我活的激烈爭鬥,甚至流血事件。有的是爭官位的高低,有的是爭金錢的多少,還有的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爭……不管其爭鬥的原因何在,但是結果都是一樣的:勝利者揚揚得意;失敗者垂頭喪氣之餘,同時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為爭一口氣,圖謀下次再戰。在他們的觀念中,勝利的果實必須以消滅對手來獲得,方能出一口惡氣!
其實,這些都是不必要的爭鬥,到最後,爭鬥轉變成了鬥氣,又何必呢?不如讓自己冷靜下來,不去生氣,用“誌”換掉“氣”,想一想事情更美好的一麵,想一想你那裝在心裏還沒有實現的目標。要看到將來,永遠保持一種向前衝的力量,不要被眼前的困境和障礙所阻撓。
當然,人要爭一口氣,並不是說,非得要和某些人、某些事情過不去。有的人,為了爭一口氣,經常出言不遜:“這口氣,我絕對咽不下去!我非得去討個公道不可!”“誰惹了我,誰就倒黴!我豁出去了,爛命一條,要死大家一起死!”……這些看似豪情壯誌,其實根本沒那個必要,人需要的不是要“爭一時”,而是要“爭千秋”。這就要求,要比“氣長”,而不是比“氣盛”。
我們經常看到“我”這個字,也常用到這個字,但很少有人用心看過這個字的組成,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我”這個字是由兩個字組合起來的:即“手”和“戈”。可見,“我”這個字,竟然是“手拿著刀劍、幹戈、武器”的意思。所以,“我”常常是很自私、很防衛的,隻要誰敢冒犯我、惹我、欺負我,我就會拿起“武器”和他拚命、打架、討回公道!盡管有很多人並不是這樣的,事情也往往沒有達到動槍動刀的嚴重程度。
所以作為一個男人,任何時候,都要把握住大局,而不要斤斤計較地糾纏於小事、小利。要有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不鬥氣,但在關鍵的時刻、重要的事情上,卻能將鬥誌揮灑得淋漓盡致。
一個人如果沒有EQ(情商智慧,就隻會和他人比大聲,比凶狠,那麼即便是逞了一時的口舌之強,甚至傷及對方,也不能算是贏家。所謂“輸中有贏,贏中有輸”,我們萬不能為了“贏一時,輸掉一輩子”,要記住,錯誤地贏有時就是對人的一大傷害。但是,人是很情緒化的動物,經常會爭執不休、暴跳如雷,就算有雙慧眼,有時也會因一葉障目而看不到事物美好的一麵。
世界知名大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是生長在基督教徒社區的猶太人,但因猶太人不過聖誕節,所以他們家是全鎮一片聖誕彩燈中唯一沒有裝飾彩燈的家庭。小時候,因為斯皮爾伯格是猶太裔,又不太自信,所以交不到朋友,也沒有女孩願意和他出去約會,他天天形單影隻;有些同學也對他抱有敵意,甚至叫他“猶太鬼”,欺負他。可是,斯皮爾伯格在內心早已為自己訂立了目標,他並沒有在遭遇同學的歧視和欺負時為了暫時爭一口氣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更加堅定了他實現自己內心理想與目標的意誌。從而使他在他喜歡的電影領域中,可以完美地表現出自己的優勢。他嚐試用老舊的8厘米攝影機拍恐怖片、拍喜劇片,讓同學們看到他高人一等的能力和功力。
如今,斯皮爾伯格是全世界頂尖的電影大導演,備受尊重。而過去歧視他的人,也都自掏腰包去看他的電影!
從斯皮爾伯格身上,我們認識到:人活著,不是鬥氣,而是要比“智慧”,比“爭氣”!隻有以實力、能力來讓人服氣的人,用智慧來創造自己命運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