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轉彎,不是要你放棄原來的理想;轉彎,隻是用一個迂回的辦法,來幫助你更好地實現理想,盡管這個理想可能不是你當初的願望,但這畢竟比你執拗地堅持而最終毫無所得要強。
完美不可苛求但能追求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就如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人生和生活也是如此。追求絕對完美的目標,不僅難以實現,還會讓自己身心疲憊。相反,如果沒有想把事情做完美的態度,不懷著“我要做得更好”的信念,很多事情就難以成功。故此,在凡事麵前,我們隻要告訴自己,我要做得比要求的更好就可以了,這樣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又不完全苛求萬事,才是最平和的心態。成功學家陳安之說過:“要永遠做得比要求的更多、更好。”其實,這也是每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需要樹立的信念。
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裏,有一位受人敬仰的牧師——大衛。他在神學院教授學生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裏,居住在山間的一位獵人卡爾帶著他忠誠的獵狗希特去打獵。獵人卡爾一槍擊中了一隻山羊的後腿,受傷的山羊拚命地逃生,獵狗希特在其後窮追不舍。山羊跑得越來越遠,獵狗希特追不上,隻好悻悻地回到獵人卡爾身邊。獵人卡爾氣急敗壞地喊道:“真沒用,連隻受傷的山羊都追不到,這頓飯我拿什麼來喂你!”
“主人,我已經很盡力地追趕了!”獵狗希特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
帶著槍傷成功逃生的山羊回到家後,兄弟們都圍過來擔心、驚訝地問:“那隻獵狗希特很凶呀,你又帶了傷,是怎麼甩掉它的呢?”山羊說:“它是盡力了,可我卻是竭盡全力,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主人的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就會連性命都沒有了!”
是啊,要是山羊不拚命逃竄,認為自己死定了,那它肯定就死定了。好在它竭盡全力,為了那一線生機努力著,結果它勝利了!可見,隻要擁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就會激發出自身極大的潛能,而這種潛能能幫助我們輕輕鬆鬆地做成很多事情。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研究指出,一般人的潛能隻開發了2%~8%。愛因斯坦這樣著名的科學家也隻是開發了12%左右。一個人如果能夠開發50%的潛能,這就意味著,可以背誦400本教科書,修完10所以上大學的課程,掌握二十多種不同國家的語言。這就是說,我們還有90%左右的潛能處於沉睡狀態。如果誰想出類拔萃、創造奇跡的話,僅僅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隻有竭盡全力才行。隻有不斷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是否常常滿足於現狀,對於穩定的收入和目前的職位,覺得自己的境遇已經很不錯了?可是你是否想過,你的工作還可以做得更好,人生還可以更加完美。倘若你這樣想過,那就把目標定得高一些,對自己的要求高一點兒吧,你會漸漸發現做到最好並不難。
籃球界的傳奇人物邁克爾·喬丹,在率領公牛隊獲得兩次三連冠後,毅然決定退出籃壇,因為他已經得到世界上籃球運動史上最多的個人光榮紀錄與團隊紀錄,甚至是20世紀最偉大的體壇運動員。
他曾說:“我成功了!是因為我比任何人都努力。”喬丹不隻比別人努力,他還跟自己比努力,雖然他當時已經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籃球運動員,但還在不斷努力,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與紀錄。在公牛隊訓練的時候,他每天的訓練時間比任何人都長,據說除了睡覺之外,他一天隻休息兩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是在球場上度過的。有這樣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完美的念頭和行動,試問,有誰能比喬丹更努力,做得更出色?
NBA的籃球運動員經常在罰球的時候投不進球,也時常因懷才不遇而怨天尤人。殊不知,成功的關鍵取決於一個人的態度,取決於一個人有沒有追求完美的念頭。如果每天他們也能做到像喬丹一樣,除了睡覺之外隻休息兩個小時,其餘時間全部站在罰球線外練球以增加自己的投籃準度。這樣持續下來,他們罰球的能力也會很高。即使達不到喬丹那樣80%以上的命中率,至少也會比自己以前的水平高很多。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表麵上的東西,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隻有你有追求完美的信念,你才有可能向完美靠近。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話,當然,它的實際意義也絕非是表層的,這句話向我們揭示出,我們追求更好、更完美,最重要的不是要得到最完美的結果,而是我們要擁有一種永不滿足、永遠積極向上努力的態度,不苛求完美,但絕不放棄追求完美。
男人讀品悟。
我們追求更好、更完美,最重要的不是要得到最完美的結果,而是我們要擁有一種永不滿足、永遠積極向上努力的態度,不苛求完美,但絕不放棄追求完美。
第二節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去掉“不可能”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