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生活智慧篇(5)(3 / 3)

“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成功要領在於不計當前利益,而著重長遠利益,吃小虧,占大便宜,所有的退卻都是為將來更大的發展作鋪墊。當然,這裏說的退並不是放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謀略已被成功地運用到各行各業,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下麵的這家奶粉商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策略,從而迅速搶占了市場。

有一家國外的奶粉經銷商為了在中國占領市場,推出的時候以其“與母乳相同”的產品特點,以其“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營銷策略,把洋奶粉饋贈給一些大城市的婦產醫院,使新生嬰兒從一開始就習慣於喝洋奶粉,而不再適應喝國產奶粉。因此,許多年輕父母為此不得不省吃儉用為孩子買高價洋奶粉,以至於洋奶粉即使價格高於國產奶粉的3倍卻仍然很暢銷。

年輕人很少有不喜歡喝可樂的,但是你們可知道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更是將這一策略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可口可樂公司不是一開始就向中國傾銷商品,而是采取先無償向中國提供價值400萬美元的可樂灌裝設備,花大力量在電視上做廣告,提供低價濃縮飲料,吊起你的胃口,使你樂於生產和推銷美國的可樂。而一旦市場打開,再要進口設備和原料時,他就要根據你的需求情況來調整價格,抬價收錢了。經過十多年的經營,美國商人賺足了錢,無償供給中國設備的投資早已不知收回多少倍,這就是先讓你嚐到些甜頭使其割舍不掉,然後再實施自己的計劃。

“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方法之所以容易成功,就在於它符合人們禮尚往來的心理活動規律。一般而言,不論辦什麼事其實都是對某種利益的追逐,而要在社會上獲得某種利益,就必須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利益平衡關係。也就是說,在利益問題上不能隻是讓對方一味地付出,而要讓他們在付出之前或付出之後總得有所得。這種獲得當然不限於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情感上的。所以,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利益平衡關係,我們才有了“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借力之道。老子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史記》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以退為進的故事:

楚莊王十分喜愛的一匹馬得肥胖症死了,於是楚莊王命令朝中大臣為死馬誌哀,並要用一棺一槨裝殮,按當時楚國大夫的禮節舉行葬禮。文武百官紛紛勸阻,令莊王大為惱火,於是下令誰要是再勸阻,一定判他的死罪。當時宮中有個叫優孟的人,進宮來便號啕大哭。莊王問他為何如此大哭,優孟說:“這匹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以楚國之大,什麼東西弄不到!現在卻隻以大夫的禮節來辦喪事,實在太輕慢了!我請求用侯王的禮節來埋葬。”楚莊王一聽非常高興,便問:“依你看來,怎麼個埋葬法呢?”優孟說:“最好用雕琢的白玉做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槨,還要建造一座祠廟,立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輕賤人而看重馬了。”楚莊王一聽,如夢初醒:“我竟錯到了這種地步!”

優孟之所以能說服楚莊王不要以人的禮節葬馬,采用的不是直言相勸的方法,而是以退為進,先消除楚莊王的對抗情緒和排斥心理,繼而最終達到勸阻的目的。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變化萬千、無法預測,如果碰到較大起伏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策略。因為這種方法不隻會為你的一生找到安頓之處,也會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不過,運用“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方法也要把握好分寸。“欲取”的目標必須有暫時的隱蔽性,且在未暴露之前投其所好,這就需要你放低姿態,先讓對方嚐到甜頭,待對方嚐得高興了,再順勢把自己“欲取”的目標提出來。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因為對方先嚐到了甜頭,不但心情好,而且還可能產生知恩圖報的心理,在這種心理驅動下,便很容易答應你提出的請求。這種含有交換意味的辦事方法,不管其形式如何,其總的原則應為低調行事,舍小求大。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辦事的目的。如果你把握不好取予之間的分寸,那麼你就有可能會舍大得小,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

男人讀品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變化萬千、無法預測,如果碰到較大起伏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欲取先予,以退為進”的策略。因為這種方法不隻會為你的一生找到安頓之處,也會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

給別人喜歡你的理由

別人為什麼要和你做朋友,你有讓別人喜歡你並且想和你做朋友的理由嗎?如果有就意味著你會很容易獲得友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你就需要加倍努力,創造出讓別人喜歡你的理由。

鄧稼先和楊振寧是一對很好的朋友,楊振寧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看來,鄧稼先之所以和楊振寧成為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忠誠純正的性格,這正是楊振寧欣賞並能和他成為朋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