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篇四 穴位保健的操作方法二(2 / 3)

易罐療法的適應證廣泛,大凡傳統火罐的適應證都適合用易罐治療,能防治100多種病種。諸如臨床常見的頸、肩、腰腿痛可以即時見效,也可以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手術後疼痛(諸如闌尾、膽囊、腎髒切除術,甚至是乳腺癌切除術後引起的上肢腫痛)、炎症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的疼痛;對腰椎滑脫、腰椎壓縮性骨折並伴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也有療效;還可以作為亞健康的防治。

易罐的操作方法:使用易罐時,隻需要將大小適宜的罐具扣在體表的病變部位或者穴位上,用拇指按壓罐具最高點處,直到罐具頂端的內壁接觸到皮膚為止即可被吸附;或者把易罐平放在皮膚上,用拇指和其餘手指將罐身捏扁後再放開,即可吸住。如果想要產生更大的吸力,則先將易罐翻轉過來,使罐內壁最高處緊挨皮膚,然後雙手配合按壓易罐的邊緣,將罐具再翻轉過來,即可獲得更強的吸力。

易罐每次可以拔5~6個,一般留罐5~10分鍾。如果時間過長,也會出現局部刺癢或水皰。

易罐操作的輔助手法:留罐過程中,罐具留置不動,謂之“坐罐術”;若不斷用拇指和其餘手指擠壓、捏動罐身,使罐內的壓力時緊時鬆,謂之“閃罐術”;如果用手指在罐具頂部及四周反複叩擊,使罐內出現連續不斷的振動感,謂之“叩罐術”;如用五指握住罐身,反複向前後左右做搖晃手法,謂之“搖罐術”;如果將鄰近的兩個坐罐往相反的方向拉至皮膚繃緊並持續3~5秒鍾,再向左右方向搖晃數下,謂之“拉搖術”。

易罐的取罐法:拇指用力按壓罐具頂端,使頂端內壁接觸皮膚;或者用手指按壓罐具周邊皮膚,罐具即可自行脫落。

易罐的適應證同普通火罐,隻是由於沒有火的參與,在對風寒濕性肌肉關節病症在溫熱作用方麵有所欠缺。

易罐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參照普通火罐。

(四)水罐法。

將完好無損(沒有缺口、沒有裂紋)的竹罐放在水裏煮沸,然後用鑷子將罐顛倒夾出,快速用幾層毛巾緊捫罐口,再趁熱叩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即能吸住。對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的各種體表和內髒疼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五)藥罐法。

即水罐法在水中加入配製的藥物煮沸的拔罐法,是一種罐藥結合的治病方法。藥物依不同病情配製(多為祛風除濕、舒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之類的藥物),放在布袋內,紮緊袋口,置於清水中煮至適當的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水內煮沸10~15分鍾即可使用。

(六)拔罐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拔罐法有什麼禁忌和注意事項呢。

第一,要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口徑大小相宜的罐具。注意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發、沒有骨骼凸凹的部位,以防掉罐。

第二,病人要有正確而舒適的體位,罐具拔上之後,病人就不能亂動了,以免導致拔罐部位的疼痛或掉罐。

第三,罐具拔上之後,應注意防護。如果拔罐部位發緊、發熱,這是正常現象;倘若過緊並有疼痛或燒灼感,應將罐具取下,檢查是否有燙傷,然後重新再拔。

第四,高熱、抽風者不宜拔罐;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淺表血管所在部位以及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時不宜拔罐。

第五,心前區不宜拔罐;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以免發生意外。

四、安全有效的皮膚針法。

一針具。

皮膚針是一種多針淺刺的針具,其構造是在一個如同小蓮蓬的物體上分散裝嵌數支小針,有單頭和雙頭之分。

皮膚針以小針的多少而冠以不同的名稱:裝5枚小針的稱為“梅花針”,裝7枚小針的稱為“七星針”,裝18枚小針的稱為“十八羅漢針”,將數支小針不分散而集束安裝在一起的稱為“叢針”。現在比較通用的皮膚針是雙頭的,一頭是散在的梅花針或七星針,另一頭則為叢針。

皮膚針的針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硬質的膠木和金屬棒,一種是軟質塑料或牛角製品。

梅花針和七星針普通醫藥商店均有銷售,十八羅漢針和叢針就需要專門定製了。家庭自製簡易叢針,可以取用一隻筷子,用燒紅的鐵錐子在大頭鑽出一個直徑3~5毫米的小洞,在小洞內放置5~7枚縫衣針,將針尖對齊,塞緊後用絲線從兩邊繞“8”字形將針纏緊即可。

由於皮膚針在叩刺時針具與體表接觸麵大,針尖僅僅觸及皮膚,又屬淺刺,疼痛較輕,尤適用於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故又有“婦女針”、“小兒針”之稱。

二皮膚針的作用及適應證。

皮膚針叩刺可以疏通體表經絡之氣,從而起到溝通和調節體表皮部和髒腑組織的作用。對於一般針灸適應的病症均可使用,尤其對於頭痛、眩暈、失眠、近視、頸肩腰背痛、四肢關節痛、胸脅疼痛、哮喘、胃痛、痛經及部分皮膚病(如丹毒、頑癬)、皮膚瘙癢、脫發、斑禿、肌膚麻木等更為適宜。

三部位的選擇。

1.常規部位:腰背部脊柱兩側的夾脊穴和旁開1.5寸的膀胱經是皮膚針療法的常規刺激部位。大多數病症(尤其是內髒病和肢體病)應首先叩刺常規部位,而後再叩刺病變部位及與病症密切相關的經脈和穴位。如胃痛叩刺胃脘部,哮喘叩刺前臂內側麵拇指側肺經循行部位等。

2.循經叩刺: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選擇與病症密切相關的經脈叩刺。如哮喘叩刺手太陰肺經等。

3.病變局部。

4.病變部位腧穴或在辨證基礎上選穴。

(四)持針法。

皮膚針持針法是根據針柄的類型而定的。針柄如果是硬質膠木的,一般是右手持針,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握住針柄,而示指則伸直壓在針柄上;如果針柄是軟質塑料或牛角製品,則直接用拇指和示指捏住針柄即可。

(五)叩刺方法。

皮膚針叩刺時針具與施術部位需要消毒,拇指、示指、中指握住針柄,針頭對準施術部位,利用手腕的上下活動及針的彈力垂直叩刺,使針尖接觸皮膚後立即彈起。如此反複進行。勿時輕時重、時快時慢,以減少痛感。一般可先叩刺常規部位,而後再叩刺局部或腧穴,從上到下,由內向外。常規部位要縱行叩刺,局部宜做環形叩刺,穴位則是在一個點上重複叩刺。如用滾刺筒施治,則持滾刺筒在皮膚上來回滾動,使刺激範圍形成一個狹長的麵或一片廣泛的區域。

(六)叩刺力度的強弱。

可視病人的體質、病情及施術部位而定。凡年老體弱、婦女、兒童、慢性虛弱性疾病及頭麵部,應慢打輕刺,使局部皮膚略有潮紅或輕度充血為度。反之,對於身強力壯者、新病、急性實證及四肢、腰背部肌肉豐實之處,應快打重刺,使局部皮膚重度充血或有輕度出血。對於風濕疼痛、皮膚病有時還可以在叩刺血的基礎上拔罐,借助罐具的吸力加強出血效果。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慢性病10~15次為1個療程,間隔期為1~2周不等。

(七)注意事項。

皮膚針叩刺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1.針具應經常檢查,針不能太尖,要求平齊無鉤,以免造成施術部位的皮膚受損。

2.針具與施術部位要嚴格消毒,重叩出血後,應以消毒棉球清潔局部,防止感染。

3.叩刺時,針麵要與皮膚保持垂直,用力要求均勻(垂直叩打力要勻),勿時輕時重、時快時慢,也不能像敲揚琴那樣“拖”刺,以免產生痛感。

4.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及局部皮膚有潰瘍或損傷如瘢痕、凍傷、燒燙傷者,不宜使用本法。

附:皮膚滾針。

皮膚滾針也是一種在皮膚針基礎上更新改進的多針淺刺工具,根據針體露出滾輪的長度,分為0.25毫米、0.3毫米、0.5毫米、0.75毫米、1毫米、1.5毫米、2毫米、3毫米八種型號。

1.皮膚滾針療法的特點。

(1)刺激麵積大:由於滾針針頭上鑲嵌的微型短針將近200支,使得刺激麵積更加廣泛。針尖與皮膚接觸麵大,壓力和壓強減少,疼痛也就輕,特別適應於病變範圍偏大的部位和體弱怕痛的人群使用。其工作效率是普通皮膚針的20~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