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灸器施灸有四大優點:
(1)施灸過程中可以將艾灸器用鬆緊帶固定在穴位上,不必用手拿著——方便、省力,還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到處走動,甚至上街乘車、購物都不受影響。
(2)燃燒的艾絨位於半密封空間——煙塵比較少,減少汙染,淨化環境。
(3)可以隨著熱度的高低進行調節,溫度高了就把通風口減小一點(或把旋鈕往上旋),溫度低了,再把通風口打開一些(或把旋鈕往下旋)——靈活隨意。
(4)艾絨處於不充分燃燒的狀態——節省艾條(一段1寸左右長短的艾條,直接在空氣中燃燒大約是5分鍾的話,而在艾灸器中可以燃燒半小時以上)。
重慶市有一家專門從事“雷火灸”的保健館,主理專家趙時碧女士經過多年的不斷研究,反複實踐,在艾灸器的改革方麵屢有創新,除了多孔灸盒以外,還研製出單圈點灸器,雙孔、三孔、四孔、五孔(梅花形)等手持灸療器,立式灸療器,網罩式眼部灸療器,鼻灸療器、耳灸療器……
應有盡有,種類齊全。為灸療器具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述各種灸法該如何把握操作程序呢?一般施灸次序應是先灸上部、腰背部,後灸下部、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如此從陽引陰,可防止氣血因灸火引導上行而致麵熱眩昏、目赤、咽幹口燥等不良反應,而無亢盛之弊。
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就是不以艾葉為原材料,而用其他易燃物品為材料的施灸方法。比如棉花灸、火柴灸、香煙灸、線香灸、燈火灸、發皰灸等。棉花灸、火柴灸、香煙灸、線香灸除了選用材料與艾灸法不同之外,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這裏就不重複說明了。隻詳細介紹一下燈火灸和發皰灸法。
1.燈火灸:燈火灸又稱“燈草灸”、“油撚灸”、“爆燈火”、“十三元宵火”。灸用材料是紙撚或中藥燈芯草,是民間沿用已久的簡便灸法。具體方法是:取3~5寸長的紙撚或燈芯草1根,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漬1~1.5寸,點燃後(吹熄)快速點灼施灸部位的皮膚,聽到“叭”的響聲,即快速移開。如無響聲出現,可重複1次。
2.發皰灸:發皰灸又稱為“天灸”、“自灸”、“穴位敷貼”,是將某些對皮膚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敷在患處或穴位上,使局部充血、潮紅或起水皰,發揮治療作用的方法。所用藥物大多是單味中草藥,也可以用複方。常用的有蔥白、生薑、蒜泥、辣椒、胡椒、斑蝥、毛茛、小茴香、白芥子、天南星等。鮮品直接搗爛如泥,幹品則研為細末,以醋、蜂蜜或生薑汁等調成糊狀,貼敷於患部或穴位上,外以油紙或紗布覆蓋,並用膠布固定。
針灸臨床觀察發現:先把薑汁加熱約50℃,然後拌藥粉,再加少許冰片(按與藥物0.1∶3的比例)和適量凡士林,而後敷貼,可以防止發生過敏反應及提高療效。
每次敷灸時間的長短應因藥、因人而異,這與刺激性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性和患者皮膚對藥物的敏感程度有關。總體來說,應該以患者局部皮膚產生輕度灼痛、而後起水皰為宜,參考時間少則3~5小時,多則5~8小時(適合普通成年人),至皮膚潮紅以至起皰為度。1歲以下嬰幼兒貼半個小時左右,1歲以上兒童貼1~2小時。有些患者由於皮薄膚嫩、過於敏感、耐受性差,不到時間就起水皰、刺痛難忍,貼敷時間應適當縮減;若敷貼局部皮膚瘙癢、灼痛難忍,應及時撤除膠布及藥物紗布,提前取下。如果有些皮膚粗糙、對藥物不敏感的人,局部皮膚反應遲鈍,時間到了還感覺不大,也可以適當延長敷貼時間至12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總之,必須區別對待,靈活掌握。
穴位藥物敷貼如果在三伏天實施,則稱之為“伏灸”,主要用於防治傷風、感冒、寒性咳喘等。
最後還要提一下灸療的禁忌和注意事項:灸法屬於溫熱刺激,故高熱、神昏、中暑等不宜使用灸法;重要組織器官如顏麵五官、心髒部位、項後延髓處、表淺的血管部位、重要筋腱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三、拔罐療法基本技能。
拔罐是以各種罐狀器材為工具,利用燃燒或其他途徑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皮肉上,產生溫熱或吸力刺激並造成局部組織瘀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家庭保健有火罐法和氣罐法2種。
罐具的種類很多,臨床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氣罐數種,有些罐口較大的藥瓶、罐頭瓶也可作代用品。
拔罐的作用和適應證有哪些呢?拔罐有溫經通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風濕痹證,如肩、背、腰、腿痛,麵癱,肌膚麻痹;肺部疾病,如傷風感冒、咳嗽、哮喘;胃腸疾病,如胃痛、腹痛、嘔吐、泄瀉等。
適合於家庭保健的拔罐方法主要有火罐法、氣罐法。在拔罐前應先準備好各種罐具、酒精、棉球、火柴、小紙片等。有時為了增強火罐的吸附力和保護皮膚,可事先在拔罐部位或罐口塗抹少許油膏。
一火罐法。
拔火罐要求火力強、動作快、部位準、吸附穩。方法是:用鑷子夾住95%的酒精棉球,點燃後在火罐內壁閃一下即迅速退出,將火罐迅速罩在選定部位。
如果是側麵橫拔,在燃燒物不會落在皮膚上的情況下,將酒精棉球點燃投入罐內,然後迅速將火罐吸拔在選定部位。如果家裏沒有酒精和棉球,也可以因陋就簡,將擦燃的火柴杆或點燃的小紙片投入罐內,迅速將火罐吸拔在選定部位。
拔罐後,留置不動者稱為“坐罐”。一般留罐10分鍾左右,痛症可適當延長,待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呈紫紅色時,即可取罐。
如果病痛的範圍比較大(如腰背、大腿),而家裏又隻有1個罐具,則可以采用推罐(也稱“走罐”)法。方法是:先在選定部位和火罐口塗一層潤滑劑(如各種按摩油膏等),將罐拔住,然後手握住罐體,用力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慢慢推動,至皮膚充血為止。
取罐時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壓罐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即可脫落,不可強力硬拉或左右旋轉。
取罐後,拔罐的身體局部發紅或出現紫紅色,屬正常現象。如局部出現水皰,係火力燙傷所致,小水皰可任其自然吸收,不必處理;水皰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時,應刺破水皰,放出液體,然後用創可貼或紗布敷蓋,防止因衣服摩擦引起疼痛或導致感染。
還有一種改良火罐,是用特殊陶瓷材料製成的一種罐具,火罐外形類似特大號玻璃火罐,但是罐底卻有一個能放酒精棉球的圓形凹陷。除了用火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以外,留罐過程中,罐底也可放置一個較大的酒精棉球,點燃的酒精棉球不斷加熱,對病變部位,甚至整個軀體產生持久的溫熱刺激。與此同時,操作者還可通過反複閃罐、搖罐、拍打、振動等不同手法,以及配合拔罐油“火療”,更加理想地發揮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治療作用,提高拔罐的治療效果。
二氣罐法。
罐具一般由有機玻璃製成,配一把抽氣槍。此法的優點是不用火,清潔衛生更安全,對於熱性病症又需要拔罐者尤其適宜。不足之處是缺乏火罐的溫熱刺激作用,對於寒性病症達不到火罐的治療作用。
使用的時候,把氣罐頂端的小塞子提起來,氣罐罩在病變部位或穴位上,將打氣槍插在氣罐頂端,連續不斷地抽氣,這時患者會感覺到罐具吸拔得越來越緊。當吸力適中的時候就停止抽氣,留罐10~15分鍾。取罐時,隻需將氣罐頂端的小塞子再提起來就可以了。
我們在家庭裏也可以自製小氣罐,方法是將帶有橡皮塞的廢棄青黴素瓶的瓶底切去,再打磨光滑。使用時,將藥瓶扣在選定部位,再用注射器刺穿橡皮塞,抽去瓶內空氣,即能吸住。此法的優點是可用於部位較小、皮肉淺薄處,不足之處是缺乏火罐的溫熱刺激作用。
三易罐。
“易罐”,取其容易操作的意思,是用軟質、富有彈性的高級PU塑料(矽膠),加工製作成半圓球形。
易罐的特點是製作輕巧、手感柔軟舒服、攜帶方便、用法簡單、安全耐用、容易清洗。它克服了傳統火罐的不足,使用時不必用火點燃,也不必借用其他任何工具。因此,不受時間、場合、情況的限製,在休息時、工作中、運動間隙、旅途中、做家務時,都可以隨時隨地使用。
易罐的作用是:通過拔罐,提起體表軟組織,牽拉皮膚,鬆解患部皮膚下的肌筋膜,減輕肌肉、韌帶、神經、血管和筋膜受到的壓迫,刺激穴位,疏通經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調節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排走代謝廢物,有助於消除疲勞,緩解病症帶來的不適或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