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當代教子的誤區與解套25(1 / 3)

第五章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第一節 素質教育的“麵罩” 第三節 中日夏令營的較量

19年前,孫雲曉撰寫的《夏令營裏的較量》引起全中國教育界的震動。文章這樣寫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

在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當年放牧的烏蘭察布盟草原,中日兩國孩子人人負重20公斤(經核實應為11公斤以下——作者1994年更正),匆匆前進著。他們的年齡在11~16歲之間。根據指揮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裏路(經核實應為19~21公裏——作者1994年更正),而若按日本人的計劃,則應步行100公裏!

說來也巧,就在中國孩子叫苦不迭之時,他們的背包帶子紛紛斷落。產品質量差給他們偷懶製造了極好的理由。他們爭先恐後地將背包扔進馬車裏,揉揉累得酸痛的雙肩,輕鬆得又說又笑起來。可惜,有個漂亮女孩背的是軍用迷彩包,帶子結結實實,使她沒有理由把包扔進馬車。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沒勁兒,但替女孩兒背包不但精神煥發,還千方百計讓她開心。他們打打鬧鬧,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後麵。盡管有男孩子照顧,這位漂亮女孩剛走幾裏路就病倒了,蜷縮一團瑟瑟發抖,一見醫生淚如滾珠。於是,她被送回大本營,重新躺在席夢思床上,品嚐起內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樣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臉色蒼白,汗珠如豆。中國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他不放,讓他坐車更是不肯。他說:“我是來鍛煉的,當了逃兵是恥辱,怎麼回去向教師和家長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醫生的勸說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麵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隻過了一會兒,他又爬起來繼續前進了。

下午,風雨交加,草原變得更難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腳泥水。當晚7點,隊伍抵達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們支起了十幾頂帳篷,準備就地野炊和宿營。內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將黃瓜、香腸、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禮貌地請大人們吃,緊接著自己也狼吞虎咽起來。倒黴的是中國孩子,他們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麵前,至少也該保證人人有份吧,可那隻是童話。於是,有些餓著肚子的中國孩子向中國領隊哭冤叫屈。飯沒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飯後,為了鍛煉尋路本領,探險隊伍分成十個小組,從不同方向朝大本營狼宿海前進。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沒有現成的路,他們隻能憑著指南針和地圖探索前進。如果哪一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們將離大隊人馬越來越遠,後果難以預料。

出發之前,日本宮崎市議員(經核實應改為日方隊長----作者1994年更正)鄉田實先生驅車趕來,看望了兩國的孩子。這時,他的孫子已經發高燒一天多,許多人以為他會將孩子接走。誰知,他隻鼓勵了孫子幾句,毫不猶豫地乘車離去。這讓人想起昨天發生的一件事:當發現道路被洪水衝垮時,某地一位少工委幹部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風馳電掣地衝出艱難地帶。

中日兩位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何等的不同!我們常常抱怨中國的獨生子女嬌氣,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這板子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呢?

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中日兩國孩子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宮崎市議員(同上)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

“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

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後代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裏都閃動著淚花。

在這群日本孩子身後,站著的是他們的家長乃至整個日本社會。

據悉,這次由日本福岡民間團體組織的到中國探險的活動,得到日本各界的廣泛支持。政府和新聞機構、企業不僅提供讚助,政界要員和企業老板還紛紛送自己的孩子參加探險隊。許多教授、工程師、醫生、大學生、小學教師自願參加服務工作。活動的發起者、該團體的創始人河邊新一先生與其三位女兒都參加了探險隊的工作。他們的夏令營向社會公開招生,每個報名的孩子需交納折合7000元人民幣的日元。一句話,日本人願意花錢送孩子到國外曆險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