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當代教子的誤區與解套26(1 / 2)

第五章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第一節 素質教育的“麵罩” 第四節 “狼人”的遐想

我崇拜很多科學家,像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但是我最崇拜的科學家是達爾文,他在他的《進化論》裏提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我把這個法則定性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西方國家普遍用優勝劣汰來形容社會的殘酷競爭,而在我們中國則用弱肉強食來形容。其實意思都一樣,都道出了自然界的這一生存法則。我們總以為人類創造了社會,是社會人。我們與動物不屬於同類,對那些把人類歸於動物的觀點憤憤不平。其實我們的社會是在自然中存在的,無論人類多麼聰明,人總是動物中的一種,就算是居於統治地位的那一種,也要遵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一棵偉岸的大樹,長在叢林中。它的頂端極力向上,以尋求最多的陽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幹盡可能地占領著空間,以呼吸最新鮮的空氣;它的根係極盡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華。然而,在大樹旁邊,幾棵瘦弱的小樹卻在生存的邊緣掙紮,它們枝幹細脆,葉片已接近枯黃。

小樹憤怒地盯著大樹:“你已經足夠強大,為什麼還要限製我的生長?”大樹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說:“對我發火之前,你要先學會什麼是叢林法則!”

自然界中存在叢林法則是必然的,弱肉強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因為,整個自然界的生存資源在總數上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自然就會出現有我沒你、有你沒我的競爭,實力不夠的生物隻好被淘汰,成為生物鏈上上一級生物口中餐。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就是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描述。

每天,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獅子媽媽會早早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被活活地餓死。”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為自己的孩子進行著早訓:“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肯定會被他們吃掉。”這就是自然界生存競爭最真實的寫照。

在自然界裏,隻要是存在的動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鷹有銳利的眼睛,羚羊有奔跑的速度,小鳥有飛翔的翅膀,魚兒有遊泳的本領。而在所有的動物中,我最喜歡和佩服的還是狼的生存本領。可以說,狼在陸地動物中體型算是瘦小的一種,可是狼卻是陸地動物的強者,草原上的霸主。

自古生物時代,食肉性動物中進化最為完美的三種頂級動物,為恐怖鳥(泰坦鳥)、劍齒虎、狼,今天我們隻能看見其中的狼,而恐怖鳥(泰坦鳥)、劍齒虎都已滅絕!狼在距今500萬年的時候開始起源於地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多較具備強者實力的動物已滅絕,可狼卻生存了下來,也許如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說,如果非要用一種動物來代表強者的話,我認為狼是最合適的。我們可以從狼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找到其答案。

狼過著群居生活,每個狼群都有一個具有統治力的公狼作為領袖,這隻狼稱為頭狼。頭狼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來維持狼群成員的次序,也需領導捕獵活動。作為領袖,自然有作為領袖的特權,那就是頭狼總是能優先享用獵物。狼群的其他成員包括頭狼的配偶,它的幼崽,以及頭狼的兄弟姐妹。每當狼群成員遇見頭狼時,它們會使用身體語言向頭狼表示尊敬,具體動作是俯下身子,耷拉下耳朵,垂下尾巴。大概意思是說:“你是我們的頭!”每次捕殺之後在分享獵物時,狼群都是按照長輩次序來分享,先是首領享用,然後就是最年長的老狼,以此類推。

每一隻狼在享用獵物的時候都盡可能地少吃一口,留給老弱病殘的狼。狼之所以成為狼,是因為它一生下來就強烈地意識到“我要吃肉”,並傾盡全力去吃肉,從而磨礪出了鋒利的牙齒,練就了高超的生存技能和強健的體魄。它們在險惡中抗爭,在競爭中成長,在它們自信的眼神裏永遠洋溢著舍我其誰的霸氣。可以說,在狼的世界裏,沒有對錯。對每一隻狼來說,它的世界裏從不缺少殘酷!它們需要勇敢、需要團結,同時它們還要強忍孤獨,在狼的意誌裏,沒有正義也沒有罪惡,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生存。

就為了生存,它們會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在狼捕食時,它們總是能夠耐心地等待時機,從不盲目出擊。一旦發現目標就會窮追不舍,永不放棄。如果遇到強手,狼也不會蠻幹,它們會召喚其他的夥伴,群起而攻之。狼相當地團結,麵對強大的對手,狼表現得非常冷靜,狼群分工也很細膩,他們會迅速製定攻擊方案,有條不紊地作戰最終以勝利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