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生代的隱形殺手 第一節 瘋狂的網遊 第二節 另類的流行文化
如果說網絡對孩子的影響是殘酷的,那麼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是致命的。因為文化熏陶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甚至可以讓孩子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在流行文化的衝擊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其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帶有流行文化的烙印。我們做了一份調查:學生在回答“喜歡追什麼星”時,追影星、歌星者占42.1%。46.5%的學生喜歡流行歌曲,22.3%的學生喜歡影視劇插曲,兩者之和遠遠大於喜歡老師教的兒童歌曲的比例。同時,16.3%的小學生經常用“酷”這個詞,36.56%的小學生偶爾用這個詞。他們的語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響。
由於流行文化良莠不齊,而青少年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流行文化缺乏有效的鑒別,造成隨意模仿,容易產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當代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炫耀消費、彰顯個性的名牌消費現象,就和流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係。如今的一些青少年,對國計民生、大事要聞漠不關心,卻對明星緋聞、娛樂炒作津津樂道;對傳統文化沒有認同感,卻在不斷追逐所謂的新潮與時尚;對學校的培養、老師的教誨、家人的親情無動於衷,卻對個人的得失、自己的幸福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們心理脆弱,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報答,不能夠吃苦,不能有挫折,他們的許多言行令成年人瞠目,他們的一些舉動讓家長、老師措手不及。對此,有的人無奈,有的人抱怨,輿論和媒體對“80後”、“90後”都頗有微詞。其實,我們還真應從近年來的文化思潮、文化現象中找一找原因。
2004年興起、2005年達到高潮、2006年仍有餘波的席卷全國的“超女”熱,確實讓一些普通人出名了,讓電視台風光了,讓商家賺錢了,讓青年人甚至一些成年人都瘋狂了。如今,“超女”熱似乎過去了,可是它卻給青少年學生留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影響——一夜成名。於是乎,有的家長不再讓孩子踏踏實實地讀書,有的學生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都在做著一夜成名的夢,想著發大財的招。他們以為,不用再辛辛苦苦地拚搏,也不用紮紮實實地奠定基礎,隻要有機會,隻要能出名,就什麼都有了。
還有近來興起的搞笑風,實在讓人哭笑不得,不管是影星、球星、學者、專家和領導人,還是曆史人物、英雄豪傑,不論是當代的事情,還是著名的曆史事件,都逃脫不了被搞笑、歪曲、篡改、諷刺的厄運。從視頻到文本,從網絡到電視,從流行歌曲、熱門節目到古典名著、標誌性圖像、主旋律影片等,都難逃被“惡搞”的命運,造成是非不明、榮辱顛倒、顛覆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嚴重後果。人們在惡作劇中、在笑聲中得到了消遣和滿足,可是它帶給青少年的卻是深深的烙印——遊戲人生。人生沒有了莊嚴,沒有了崇高,更失去了信仰、理想和內在的動力。他們對什麼都無所謂,該嚴肅的還嘻嘻哈哈,該正經的仍吊兒郎當,甚至不能正經地寫文章和規範地說話;他們幹什麼都提不起勁,該堅韌的時候優柔寡斷,該硬朗的時候鬆鬆垮垮,缺少陽剛和果敢,缺少勇氣和膽量。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豐富多彩了,衣食住行不愁了,於是就興起了時尚、休閑。這本是正常的事,無可非議。但那些還沒有經濟來源、還沒有創造財富、還在成長著的青年學生,就不能盲目地以追求時尚為榮了。看看如今孩子們的消費,那可真是高檔、超前和時髦。大款的孩子如此,工薪族的孩子也如此,他們才不管家長的艱辛和窘況呢。他們根本不懂得幸福和財富是勞動所得,是艱苦奮鬥和艱辛努力的結果,是父母用一次次的拚搏、一次次的失敗換來的。
網絡的興起催生了網絡文化的發展,但網絡文化存在的問題也讓人們警覺和擔憂。互聯網的虛擬性、隱蔽性和便捷性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創造了條件。他們在網絡上推崇所謂的流行“文化時尚”,在互聯網上捏造事實,發布網絡謠言,惡意炒作,混淆視聽,對青少年產生了極壞的影響。至於網絡遊戲和網遊、網聊、網癮的副作用對青年學生的毒害,在上一章節早就論述了。孩子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是非不辨。他們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卻熱衷於虛擬、虛幻的網絡世界;他們漠視人間真情,淡化人與人的交往,卻熱衷於暴力、凶殺和緋聞軼事。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在不斷地弱化,真善美及是非曲直的判斷、甄別能力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