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送給家長朋友的88個點醒 4
點醒23: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我們做父母的,特別是媽媽,總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總是在孩子麵前說:“你看對門的小明,學習成績總是第一。”“你看咱們樓下的小芳,那歌唱得多好。”“你看你們班的王岩,人家是市級三好學生;你看看你。”“你看你表弟比你小兩歲,但是比你懂事多了。”……我們經常用這樣的話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既然你總說我不如別的孩子,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反正怎麼努力都不行。另外,我們總是用相對於別的孩子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這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別人的比較上,並將此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長大後做事就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我們家長要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不要總看自己孩子的短處,看別的孩子長處。要知道,你的孩子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要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那還指望誰來相信你的孩子呢?
點醒24:不要和孩子簡單說“不”
孩子寫完作業要去溜旱冰,你說不可以;孩子和你提出想吃肯德基,你說不能去;孩子提出想和你一起睡,你說不行。孩子向你提出了請求,你總是簡單地說“不”,也不說出理由,就是借助家長的強權優勢,充分發揮家長的權利,仿佛家長就是皇帝,說出的話就是聖旨,一句簡單的“準奏”、“不準”就足以掌控江山,任何人都必須俯首稱臣,即使皇帝是錯的,也必須執行。我們的家長也習慣於行使強權,隻要是不遂自己意的任何請求,家長都可以拒絕,而孩子也必須執行。那麼,孩子到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為什麼不許做,孩子並不知道。家長應該跟孩子說清楚,該不該做必須給一個明確的理由。家長隻簡單地說“不”,隻能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
點醒25:不要在孩子麵前抱怨
吃飯時,你當著孩子的麵憤憤不平地告訴愛人:“張老師比我小好幾歲,她今年評職稱評上高級了。不就是有關係嗎,靠送禮送上去的,有啥了不起……”類似的抱怨你總在吃飯的時候提起,當著孩子的麵,你的抱怨變成了現場教育。你是在向孩子表明你的觀點,你抱怨社會、抱怨現實的不公平,抱怨自己活得委屈等等,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你的情緒影響了孩子,讓孩子也養成了愛抱怨、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的壞毛病,這樣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內心也很脆弱,容易怨天尤人,因對社會的不滿而極易走極端。
點醒26:無原則的教育
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應該以一定的規則來約束他們的行為。比如,定點喂奶,定點睡覺。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懂得規則就是規則,如果他們不遵守規則,他們就要承受他們所不喜歡的後果。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原則,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壞規則。早期的親子互動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課堂。孩子通過父母的行為反饋來認識或矯正自己的行為。一個母親常常抱怨她8個月大的兒子不好好睡覺,兒子幾乎每晚半夜起來,一定要媽媽陪他玩,有時要玩一個多小時才肯再去睡。這位母親被搞得精疲力竭,工作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位母親一遍一遍地說:“寶貝,現在該睡了。”可孩子就是不聽。是呀,媽媽雖然一遍一遍地說,但結果呢,她還在繼續陪孩子玩,不是嗎?這樣的行為無疑給了孩子一個訊息:原則?啊,那是虛無的東西,和我無關,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於是,成人隻看到表麵現象:孩子抗拒父母權威、破壞規則。但這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惡果。是父母的行為教會孩子:不服從父母的命令,並沒有什麼不良後果,於是他們就不再服從這些命令了。所謂講原則就是一旦立了規矩,就必須執行。規矩是客觀的條條框框,不是父母情緒的好與壞。鑒於孩子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也沒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以幫助孩子記住。但是,提醒隻是提醒,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照規矩來辦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須讓孩子懂得他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知道無論什麼事都不能馬虎,從而形成什麼事都認真的習慣,也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監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