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壓抑就是心裏的沉石(1)(1 / 3)

1.a) 壓抑無處不在

壓抑的情緒就是人的情緒無法得到釋放,繼而產生莫名的壓迫感。產生這種感覺有許多方麵的原因,有個人經曆所導致的,也有外部環境所逼迫的。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特點:內向性、消沉性與潛意識性。內向性的壓抑就是當個人與外界產生衝突時,不調節其關係,反而選擇逃避;消沉性的壓抑就是主動回避矛盾的,雖然存在的矛盾會令自己痛苦卻不采取解決措施;潛意識性的壓抑就是積澱的消極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而轉化成為潛意識支配情緒,有時會因為某個和自己毫無關聯的事情而感到難受。

所以,壓抑就是內心的情緒長期無法得到宣泄而產生的。一些人工作不順利感到力不從心,但又不能向別人傾訴,感覺自己被夾在裏麵無比糾結;一些人因為老板的強勢或者其他原因一見到此人就異常緊張,卻又不得不繼續留下來,每天都生活在痛苦的掙紮中;一些人長期呆在空間狹小的辦公室或者家裏,感覺自己像是被一把無形的枷鎖關起來而胸悶難當。

造成壓抑的原因各式各樣,甚至不需要特定的理由。有時我們看見天空下起小雨,頓時一種壓抑感油然而生。所以說,生活中各種情節都有可能讓自己陷入壓抑的境地,嚴重時還會胸悶、氣慌、呼吸不暢等生理反應。

【案例】

小毛大學畢業後因為父親的關係進入了一家條件優越的設計公司,薪水比同水平的設計人員要高出幾倍。這在其他人眼裏,小毛儼然進入了“天堂”。但小毛卻發現,自己與這個公司格格不入。作為新人,雖然每天的工作量不大,但仍覺得身心疲憊。特別是每次見到公司的總經理小毛便顯得格外拘束,因為他是小毛父親的同學,小毛覺得自己一直在父親的監視下生活。

小毛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下班那一刻,他總是迫不及待的第一個衝去打卡,然後頭也不回的奔出門去。對於他來說,公司就像一座監獄。雖然公司很寬敞,但在他眼裏卻異常狹小。原本性格就很內向的他進入公司後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有次同事看見他一直盯著窗外發呆就問在看什麼,小毛指著那隻鳥兒說:“要是我能像它那樣無拘無束的在天空飛翔就好了。”

【評析】

人之所產生壓抑還是因為對生活不滿的表現,雖然有時候一些人看上去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美滿的婚姻,但心情依舊不愉快。小毛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但他卻並不開心,因為他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這種“金絲雀”般的“鳥籠”。因此,無論是上司、同事、工作內容還是工作環境,在他眼裏都變成了自己的“看守”,儼然,他是把自己囚禁起來,生活的一切也變得無比壓抑無趣。

究其根本,是沒有過上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經常說的幸福感,就是如此。物質上的條件並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有些人生活窮困,但卻依舊笑容滿麵,心態放鬆;有些人雖然生活富裕卻總是感到心情鬱悶,難以言語。

壓抑的產生是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嚴重的不和諧,導致心態的扭曲。所以說,如果得不到精神的滿足,無論在哪,從事何種事業都不會感到快樂,壓抑當然也就無處不在。

b)推開它,才能呼吸自由空氣

經常壓抑的人顯然是把自己鎖在內心的孤獨世界,並給自己宣判“無期徒刑”。解除這種痛苦折磨的方法既簡單又困難。簡單的是隻要敞開心扉,讓自己接受陽光便可以消除壓抑感,獲得快樂;困難的是搬開這塊心靈的巨石最大的阻礙也是自己。

這是一個十分糾結的問題,一方麵要順從自己的內心,又一方麵又不得不妥協於現實的壓力。真正做到自由灑脫的人恐怕不多,人們總是被世俗的紛擾所牽掛,而時不時又會聽到內心截然不同的呼喚聲。自己就像被兩股強大的力量粗暴的撕扯著而異常痛苦。

人是需要快樂的,不能生活在壓抑中,否則,即便有雄心壯誌也會被日經月累的壓抑感所消磨。那麼,怎麼才能走出壓抑的內心世界呢?關鍵在於推翻自己固定的思維模式。就拿上一節的案例來說,小毛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現實的困境卻讓他壓抑。如果他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心情很快就能得到釋放。比如:他因為父親的關係才得到這份工作因而感到羞愧,所以每次看見總經理都會產生壓迫感。如果他換種角度考慮,現在的社會很難找到條件優越的工作,有這樣的父親應該感到慶幸,隻要努力工作做出成績同樣能贏得尊重。又或者他喜歡不受束縛的生活,但是沒有經濟支撐一切都是扯淡,如果把現在的一切隻當作一種磨練的經曆,獲得享受自由的本錢,以後才能過上真正自由的生活。

推開心理的巨石,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其實也就是推翻不切實際的想法,把痛苦變成享受,壓抑感自然煙消雲散。

【案例】

兩個釋家弟子被師傅分別派到不同的地方傳道。師兄被派往一家大的寺院,而師弟卻被派往一個小村莊。

半年之後,兩人回到寺廟。師傅問二人,“你們這半年都有什麼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