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3)(2 / 3)

《六經》以外,有許多傳記,我們拿什麼做標準去揀取傳料呢?我以為《論語》的前十篇乃至前十五篇是揀料的標準,其餘各書關於孔子的記載沒有衝突的可取,有的不取,這最可靠。《論語》以外,《孟子》、《荀子》、《係辭》、《文言》有許多“子曰”,“子曰”以下的話,完全可認為孔子說的。但若依孫星衍的話,那些“子曰”以下的文章互相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到底是孔子所講,還是孔門所講,很難確定,隻好拿《論語》前十五篇做標準去測量。所以凡是各種傳記關於孔子的記載都要分等第。崔東壁把《論語》也分成三等,前十篇第一,中五篇第二,後五篇第三,第四等才是《係辭》、《文言》,這是很對的。

《禮記》也有很充分的資料可入《孔子傳》,我們可錄下來,細心審查,哪章哪句同《論語》相同相近,哪章哪句和《論語》不同,相遠,這樣可以互相發明,可以得真確傳料。據我看,《禮記》裏“子曰”以下的話,可以和無“子曰”的話同樣看待,《係辭》、《文言》裏“子曰”以下的話亦是一樣,都是孔門後學所追述,儒家哲學所衍出,也許孔子的確說過這種話,後儒由簡衍繁,或以己意解釋,若說的和孔子本意不甚相遠,雖然不是孔子親口說的,最少也可認為孔子學派的主張。同樣的例證,佛家對於佛說也常常和《禮記》、《係辭》的子曰一樣,《大藏》六幹卷中有五千卷都說“如是我聞佛說”,那不必一定都是佛說的。佛家有一句話,“依法不依人”:真是釋迦牟尼說的話固須相信;就是佛門弟子或後人說的,而又不曾違背佛說,也可相信。我們對於儒家的態度亦應如此。《係辭》、《文言》、《孟子》、《荀子》、《禮記》乃至《莊子》等書,引孔子,解孔子,都是孔子學說的資料。我們可以拿來分別等第,什麼是基本的,什麼是補充的,補充的以不違背基本的為主。

關於《孔子傳》的第一問題,揀取可入傳文的資料的問題,上文已經解決了。怎樣整齊那些資料分出條理來呢?換句話說,就是,怎樣組織這篇文章呢?這就歸到第二問題了。我們既以《論語》為擇料的標準,那麼應該把孔子的學說找出幾個特色來。這個不單靠史才,還要很精明的學識,最少要能夠全部了解孔子。到底要如何才能把孔子全部學說的綱領揭出來,我另在《儒家哲學》上麵講過了,這裏從略。今天隻講別擇資料的方法,其實作《孔子傳》的最困難處也在別擇資料,至於組織成文,如何敘時代背景,如何敘孔學來源,如何敘孔門宗派,這無論敘什麼大學者都是一樣,大概諸君都能知道,現在也不講了。

乙 《玄奘傳》的作法

凡作一專傳,無論如何,必先擬定著述的目的,製好全篇的綱領,然後跟著作去;一個綱領中,又可分為若幹部。先有綱領,全篇的精神才可集中到一點,一切資料才有歸宿的地方。拿幾個綱領去駕馭許多資料,自然感覺繁難;尤其是著偉大人物的傳,事跡異常的多,和各方麵都有關係,作者常常有顧此失彼的苦楚;但是事跡越多,著作越難,綱領也跟著越需要。

玄奘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事跡和關係也異常的複雜,所以作他的傳尤其需要綱領。主要的綱領可定為二個:

(一)他在中國學術上偉大的貢獻;

(二)他個人留下偉大的疇範。

如何才能夠把這兩綱領都寫出,這又不能不分細目。關於第一個綱領的細目是:

(1)他所做的學問在全國的地位如何;

(2)他以前和同時的學術狀況如何;

(3)他努力工作的經過如何;

(4)他的影響在當時和後世如何。

關於第二個綱領的細目是:

(1)他少年時代的修養和預備如何;

(2)他壯年後實際的活動如何一一某時期如何,某一部分如何;

(3)他平常起居狀況,瑣屑言行如何。

像這樣在二個綱領內又分六個細目,把各種資料分別處置,或詳,或略,或增,或減,或細目中又分細目,一定很容易駕馭資料,而且使讀者一目了然。無論作何人的傳,都應該如此。

玄奘是中國第一流學者,決不居第二流以下;但是幾千年來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偉大,最知道的隻有作《聖教序》的唐太宗,其次卻輪到作《西遊記》的人,說來可氣又可笑,士大夫不知玄奘;孺子婦人倒知道有唐三藏!《新唐書》、《舊唐書》都有《方技傳》,《方技傳》都有《玄奘傳》,但都不過百餘字。《方技傳》本來就沒有幾個人看,百餘字平平淡淡的《玄奘傳》更沒有人注意了。

佛教輸入中原以後,禪宗占領了全部領土十之七,天台宗占了十之二,剩下的十之一就是各宗合並的總量,不用說,玄奘的法相宗不過這十分之一的幾分之幾了。所以從一般人的眼光看來,玄奘的地位遠在慧能、智之下。其實我們若用科學精神,誠實的研究佛教,法相宗的創造者是玄奘,翻譯佛教經典最好最多的是玄奘,提倡佛教最用力的是玄奘。中國的佛教,若隻舉一人作代表,我怕除了玄奘,再難找第二個。我們想作一個人的傳,把全部佛教說明,若問那個最方便,我敢說沒有誰在玄奘上麵的。如何借《玄奘傳》說明中國佛教的發達史,就是作《玄奘傳》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