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9)(3 / 3)

一到元明,簡直沒有史家,史官修的《宋史》、《元史》都很糟。中間隻有金遺民元好問專門收羅文獻,以史為業,可謂有誌之士。明朝有許多野史,卻沒有一個真的著作家。清朝的史學,各種都勃興,但大體的趨向和從前不同,留在第四部分講近代史學界趨勢時講。史家的敘述就此停止。

第三部分講史學之成立及其發展。凡一種學問,要成為科學的,總要先有相當的發展,然後歸納所研究的成績才成專門。先頭是很自由的發展,茫無條理;後來把過去的成績整理,建設科學:沒有一種科學不是如此成立的。所以一個民族研究某種學問的人多,那種學問成立也更早;若研究的人少,發達也更遲。自成為科學以後,又發現許多原則,則該科學更格外發展。先有經驗,才可發現原則;有了原則,學問越加進步。無論哪門學問,其發達程序皆如此。史學在中國發達得最厲害,所以成立得也最早,這也是和各科學發達程序相同。

又從旁一方麵看。凡一種學問,當其未成立為科學以前,範圍一定很廣,和旁的學問分不清:初成科學時,一定想兼並旁的學問。因為學問總是有相互的關係,無論何學皆不能單獨成立,所以四方八麵都收納起來。後來旁的學問也漸漸成為科學,各有領土,分野愈分愈細。結果,要想做好一種學問,與其采帝國主義,不如用門羅主義:把旁的部分委給旁的學問,縮小領土,在小範圍內,盡力量,越窄越深。全世界學問進化分化的原則如此。中國人喜歡籠統的整個的研究,科學的分類很少。這也不能說不好,不見得要分才是好。現在德國人做學問,分得很細;英國人則帶海洋性,什麼都含混點:兩方麵各有好壞。但為研究學問的便利起見,分得精細也有好處。因為要想科學格外發展,還是範圍縮小,格外經濟。中國史學成立以後的最大趨勢就如此。最初很寬,以後愈趨愈細。從前廣大的分野,隻能認為有關係的部分;把範圍縮小,到自己所研究那一點。

中國史學的成立與發展,最有關係的有三個人:一、劉知幾;二、鄭樵;三、章學誠。此外很多史家,如上文所講在史學方麵,零零碎碎,都講了些原理原則,把史學的範圍意義及方法,都各各論定了。但在許多人裏邊,要找出幾個代表時代特色而且催促史學變化與發展的人,就隻有這三個。他們都各有專著討論史學。劉知幾有《史通》;鄭樵有《通誌總序》及《二十略序》;章學誠有《文史通義》及《湖北通誌》、《永清誌》、《毫州誌》、《和州誌》各序例。此三人要把史學成為科學,那些著作有很多重要見解。我們要研究中國史學的發展和成立,不能不研究此三人。此三人的見解,無論誰都值得我們專門研究。現在隻能簡單的講些他們的特點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