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宏傑老師的《簡讀中國史》幾易其稿,終於與大家見麵了。熟悉他的讀者朋友,從這本書的目錄和體例,便不難看出,這是他的一次野心——將中國的曆史放置在世界坐標下,以最清晰、簡明、有趣的文風呈現給大家。
提起中國的曆史,我們會有一種自豪驕傲感,因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被中斷過的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在曆史長河中湮滅,隻有華夏文明一直延續下來,走到了今天。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恐怕除了專家學者,卻少有人能厘得清。對於年輕人而言,想要了解一個世界上曆史資料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你讀了一些史書,知道了一些曆史事件,也未必能總結和梳理出一定的規律。麵對這些,大多數人隻能望洋興歎。
或許,這是張宏傑寫作《簡讀中國史》的初衷——想要幫助年輕讀者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看清、明白我們民族的曆史,以及這些曆史發生背後的邏輯和動因。這次,他將視野拉得很寬廣,將中國的曆史放置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在縱向講述的同時,時時不忘橫向的參照和比對。最終,讓你在縱橫間清楚地了解懂得中國曆史的獨特性。
這也是張宏傑首次嚐試圖書聯合音頻同步發行,為了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掌握我們的曆史,在寫作之餘,張宏傑獻聲為大家講述本書的內容,《張宏傑:極簡中國史》音頻節目為大家快速梳理中國史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作為一個有著豐富高校授課經驗,同時擁有著低沉磁性的音質的老師而言,相較於其他的曆史研究者,這是張宏傑講述方麵的優勢,也是他帶給廣大粉絲們的福祉。
二
全書核心內容分為八篇:《中國文明的起源》《秦始皇以前的中國》《秦漢與羅馬》《從秦朝到清朝的曆史循環》《秦以後王朝的周期性崩潰》《歐洲與中國的交錯》《兩個世界的撞擊》《打開國門後的世界》。
開篇《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大家需要先關注“中國曆史發展的五條大脈絡”,本書之後的講述就是圍繞這五條脈絡展開。除此之外,還可以重點關注下“為什麼希臘人‘弑父’而中國人‘殺子’”一節,看張宏傑是怎樣從地緣文化的角度來講述中西文化在對待“父與子”的關係上的不同理解。
《秦始皇以前的中國》這部分內容中,“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影響深遠的周秦之變”是比較重要的兩節。
張宏傑從中國和希臘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中西思維邏輯上的巨大差異,來闡述彼此對待統一與分裂的不同態度,從而得出“崇尚一元與崇尚多元,從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東西文明的本質區別之一。”
關於“周秦之變”,我們要關注的是,秦滅周後,中國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建立了一個高效嚴密的官僚體係。血緣關係被打破後,人際關係變得冰冷殘酷。孔子看到了專製社會對社會基本道德的腐蝕,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儒家由此誕生。
第三篇《秦漢與羅馬》中,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的秦漢帝國,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的。漢帝國崩潰後的“蠻族入侵”,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崩潰的。那麼,秦漢羅馬兩帝國,命運為何不同?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不再統一?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從秦朝到清朝的曆史循環》中,我們看到中國曆史“統一”和“分裂”交替往複的循環規律同時,還應注意草原與中原、邊緣與中央的循環,也就是遊牧民族周期性入侵這一問題。
第五篇《秦以後王朝的周期性崩潰》中,我們不難理解“過度汲取和沒有福利保障,是中國社會循環性崩潰的主要原因”。那麼,對於歐洲為什麼沒有“官逼民反”這一現象,張宏傑從“中世紀農奴的基本權利受到保護”“上一層有義務向下一層提供免遭人身和財產侵害的保障”“歐洲教會慈善活動的作用”“農奴與莊園主發生衝突,有申訴妥協的空間”四個小點向我們做了闡釋。
在《歐洲與中國的交錯》《兩個世界的撞擊》《打開國門後的世界》最後三篇中,張宏傑向我們對比了中國古代城市與歐洲自治城市的差異,分析了為什麼在西方,商業發展能導致自治城市的出現,而中國卻不可能。
我們也應注意到清代中國與工業革命前後英國的財政能力,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等等這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讀者或者聽眾,都會有自己關注的側重點和獨特的理解。以上種種,也隻是為大家提供一些“線索”或者小小的提示罷了。
感謝所有為這本書付出的人,感謝每一位閱讀或聆聽本書的讀者和聽眾,感謝我們的合作夥伴:音頻節目的出品方圍爐Talk、以及平台方喜馬拉雅。
“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全方位”的解讀,是野心,更是誠意。希望你們喜歡。
編者
201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