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做出決定的時候會有一番痛苦的抉擇,一旦決定做出就如同發出的箭,隻有前進之途,決無後退之理。如果箭已出,卻又改變主意,那也沒關係,殺個回馬槍也未嚐不可。總之,選擇是艱難的,行動則必須果敢堅定。最忌諱那種前怕狼後怕虎,出來總念叨往昔的好日子,回去又放不下今天的新誘惑。
如果在國內懷才不遇,想換個環境,求個發展,做好吃大苦受磨難的準備,破釜沉舟地搏一把,也沒什麼大不了,別人能吃的你也能吃,別人能扛的你也能扛,不是說“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嗎?雖然沒有那麼準確,但也說明苦盡甘來的道理。在國外,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精英豪傑樂在異國他鄉闖蕩的緣由。
可以說,能出國的人不是精英也是人才,不是英雄也是好漢。譬如一個國家是一口井,出國起碼可以看到另一重天地,哪怕落到另一個井裏也是過別樣的生活,人生多了一重經曆必將多些感受,也能更全麵地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另一個國度生活,語言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舉目無親,沒有根基,想要紮根,尋求發展,確實困難重重,不僅要經受肉體上的磨難,還要經曆思想上的洗禮,但這般撕裂的生活既然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就實在怨不得別人,能忍且忍,不能忍也得忍,實在忍不下去隻有回國。關鍵是回國後你能找到原先的感覺,跟得上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嗎?最難堪的就是:在國外總覺得虎落平陽,回國後又感歎龍擱淺灘。
海歸回流率有多大,什麼樣的人在去留之間無所適從?2006年9月,中國人才研究會指出:海歸率還是低,中國麵臨人才泡沫化。據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通訊粗略估算:20多年來中國到海外留學人員總數達93萬,而歸國創業的隻有23萬。這隻是官方的報道,其中提到的海歸率可能基本上為公派,不回國實在有愧於良心。那些砸掉國內工作飯碗自費出國的移民,海歸的可能性應該比公派的少很多。試想,自己了斷國內的退路,不混出個名堂又有何臉麵見江東父老?而混出名堂後好馬又怎麼會去吃回頭草?即使回去找到暫時心儀的工作,不少人因為事業、家庭和孩子的緣由最終又出國定居。
與那些早期移民相比,我們現在的境況和待遇真是幸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開始加強引進具有較高學曆和工作技能的移民,由此導致具有高等教育學曆的新移民源源不斷地進入加拿大。新一代移民已改變落葉
歸根的傳統觀念,轉而追求落地生根,既然決定成為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應該如水般融入這塊土地,滋潤這方養育我們的土地,因為這裏將是我們為之奮鬥的國度,也是子孫後代的故鄉,是他們成長生活的地方。
總體上看,加拿大是一個擁有比較完善的教育及社會福利製度的國家,曾連續7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上最適於居住的國家。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又相對寬鬆且靈活,她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尤其移民的權力在憲法中得到充分體現和保障。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移民的初衷是尋求一種嶄新美好的生活,但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距,再者,實現或接近理想也要有一個奮鬥的過程。移到一個新的國度,等於一切從零開始,沒有吃苦耐勞的思想準備和接受困難挑戰的勇氣注定要大失所望。
比起那些被歧視、受壓迫、赤手空拳開辟新天地的早期移民,現在的移民實在沒什麼可抱怨。其一,在國內的生活還不到貧困潦倒的地步;其二,在這裏的生存也沒到水深火熱的程度。如果不能適應加拿大的生活,回國努力也可踏上小康之路;如果最終還是決定留在加拿大,那麼就說明經過體驗,感到加拿大還是一個適於生存和發展的現代化國家。
想想我們為什麼背井離鄉?不就是為了尋找一種豐富、有著美好前景的生活?既然我們想要自己的後代生活在這種環境,在這塊土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這塊土地真正的主人,就讓我們做那土壤必需的水,把自己獻給土壤的水,也必將從土壤中獲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有人說:第一代移民是勞力又勞心。
此話一點不假。移民的過程是一個蛻變的過程,也是一個涅槃的過程,如果不能升華,那麼就隻有墜落。但是,哪怕墜落,也該像瀑布一樣墜落,在墜落的同時也奉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墜落的結果也許就闖出另一方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