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仁慈帝王 惠帝朱允炆(2 / 3)

若是用守成之君的標準來衡量,朱標的性格算不上有多大的缺點。相反,在一味推行猛進政治的帝王之後出現一位仁柔的君主,對社會無疑會起一種緩衝作用。

朱元璋對太子的所作所為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太子有太平君主的一切優點。他身為長兄,對諸弟頗為關懷愛護,深孚眾望;處理政事明睿審慎,有條不紊……可是,偏偏天不作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春,太子在出巡西北回京後,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塵寰,年僅38歲。

65歲的老皇帝傷心之至,須發在短時間內全白了,這不僅是喪子之痛,更是立儲失敗之痛。悲痛之餘,朱元璋不得不提起精神來重新考慮立新儲的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谘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子、皇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這三個兒子分別被封為了秦王、晉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的話,那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隻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朱元璋擔心朱允炆應付不了局麵,隻好再一次斬除荊棘,傅友德、馮勝這幾個僅存的元勳宿將也因此被殺了。棘杖上的刺的確被斬除殆盡了,但是一種新的荊棘卻在慢慢地生長。舊棘剛盡,新刺甫生。這新的利刺便是藩王。

諸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署,地位極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要俯首拜謁,每個王府都設有親王護衛軍,數量從3000人到19000人不等,封在長城線上的親王更不在此限。當遇到急事時,地方守鎮兵也要歸親王指揮。親王還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是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一旦地方有變,護衛軍可以單獨應戰。即使京師危急,也可以起兵勤王,達到屏藩皇室、翼衛朝廷的目的。朱元璋以為軍權托付給親子,就萬無一失了。

朱元璋對子孫們實行了最大可能的皇族教育,諸子成年後,大多精明能幹。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來,元勳宿將被誅殺殆盡,麵對北方蒙古的軍事威脅,邊塞各王的軍事地位日趨重要,除去軍中要事須向朱元璋報告外,晉王朱棢、燕王朱棣被授命全權處理北方日常軍務。秦王與晉王、燕王等多次率軍北征,其他小王也領兵隨兄長們巡邊,校獵沙場。頻繁的征戰不僅鍛煉了諸王,也促進了他們同軍隊的聯係,大大加強了諸王的軍事實力。軍功、實力以及皇子的身份,使諸王成為能與朝廷相抗衡的隱患。

朱元璋對藩王問題並非一無覺察。諸王不法,他即嚴厲責罰。一次,有人告發晉王謀異,朱元璋聞後大怒,令太子朱標將其從北方王府帶回京師,痛加訓誡,直到晉王答應改過,才許回藩。對北方諸王的動向,朱元璋也頗為注意。傳說,他曾派劉基次子以穀王府長史的身份巡行提調北方六王府事,暗中偵探諸王的一言一行。

但是,終其一生,藩王問題一直沒有引起過他的足夠重視。相反,洪武帝對封藩之舉還一直自鳴得意。他曾向皇孫朱允炆表露過:“我把邊防防敵之事交給諸王,可使邊境安定,你就可以做一個太平皇帝了。”

“敵虜不靖,可用諸王抵禦,諸王要是不安封國,朝廷又拿什麼去防禦呢?”朱允炆這位青年皇儲倒是感到了藩王之憂,擁兵在外的諸王是他的長輩叔父,他的身份不是太子而是太孫。他將他的憂慮曾向朱元璋全盤托出。皇孫的問話使朱元璋無言以對,他沉默良久,方才反問:“你的意思如何?”“先用德化懷柔他們,用禮製限製他們,不行就削奪他們的封地,實在不行就廢置他們,再不行就舉兵討伐!”朱允炆提出了一個四部曲方案。可以看出,這位皇儲對藩王之事有過長期的思考。“是的,除此也別無良策了。”朱元璋也隻能同意孫子的辦法了。

可是,在朱元璋心中,各藩王的不安分隻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他沒有想到自己健在時,諸王懾於自己的英烈,自然不敢有不誠之舉。但是,自己百年之後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歲的朱元璋駕崩,21歲的朱允炆即位,之後他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對付各地的叔叔們了。

3.叔侄相爭,下落不明

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之爭是朱氏家族的內部紛爭,既改不了“朝”,也換不了“代”,更改不了“姓”。大明江山仍然是朱氏家族的江山。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將諸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他們各自擁有數量不等的護衛甲士,尤其是北邊的幾個藩王,手握重兵,勢力更加強大。朱允炆繼位後,深感諸藩王對自己的嚴重威脅,即位不久便開始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毅然起兵,與建文帝展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爭奪皇位的戰爭,最終以燕王勝利而結束。史稱這場戰爭為“靖難之役”,這次事變為“靖難之變”。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七日,朱棣聚集將士誓師,公開打出了奉天靖難、清除君側的旗號,曆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就這樣爆發了。這時,離明太祖朱元璋離開人世才剛剛15個月。靖難口頭上的對象是建文帝身邊以齊泰、黃子澄為代表主張削藩的大臣,即所謂“君側”。但雙方心裏都清楚,無非是奪位與保位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