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守成之君 宣宗朱瞻基(1 / 3)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從成祖北巡、征討。仁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二年,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阯。他在位期間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為政以寬的措施,史稱“仁宣之治”。卒葬於景陵。朱瞻基是朱家王朝中一位比較稱職的皇帝。

1.又一出叔侄相爭

皇位,不同姓氏的家族之間要爭,同一姓氏家族中不同的家庭之間也要爭,同一家庭中的成員之間還要爭,因為皇位隻有一個,皇帝寶座上也隻能坐一個人。宣宗朱瞻基與漢王朱高煦的皇位之爭是朱氏家族內部的紛爭,最後以宣宗朱瞻基的勝利而告結束。

據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太祖皇帝將大圭賜給他,說明要將江山傳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皇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隻見小瞻基長得十分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他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以後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也有很大的作用。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其老師,還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一定要盡心竭力教誨,同時成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蒙古漠北,成祖朱棣總是將皇孫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明成祖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他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成祖朱棣對皇孫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皇二子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時期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世子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皇位還沒有坐熱,十個月之後仁宗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聞訊後當日即動身北歸。曾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後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漢王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得如此之快。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麵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麵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是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他麵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問題。這個問題在明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打仗,明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機會終於來了,明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謀反的好時機。經過精心的準備後,朱高煦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禦駕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子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漢王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見如此陣勢,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漢王朱高煦見大勢已去,隻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大獲全勝,生擒漢王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漢王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而網開一麵,沒有殺他,隻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

禦駕親征得勝回到北京後,朱瞻基馬上傳詔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朝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2.甩開包袱,撤兵安南

量力而行,有利於朱氏家族的江山穩定和長久。從撤兵安南這件事來看,宣宗的確是一個高明的皇帝。

成祖曾經興兵8萬征討安南,將其並為明朝的一個省,並設置官吏,加以統治。然而安南並未臣服於明廷的統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爭時有發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壓簡定、陳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成祖死後,安南的情勢更加不穩定,而明朝連年派兵攻打,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仁宗時期,朝廷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以招撫為主。宣宗則主張剿撫並用的政策,派兵征討黎利,其實他內心裏更想息兵安南。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宣宗就曾與蹇義、夏原吉、楊士奇和楊榮四人商議,他“反複思之,隻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統治安南的做法,恢複安南為附屬國的地位。楊士奇和楊榮持讚同和支持的態度,而蹇義和夏原吉卻反對,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實行。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談判,以體麵地從安南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