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短命之君 仁宗朱高熾(1 / 3)

朱高熾(1378—1425年),永樂皇帝長子,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基,次年改年號為洪熙。他的政策和業績為後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是位承上啟下的皇帝。但他從政不到一年,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死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北京昌平獻陵。

1.兄弟相爭,曲折登基

皇位雖然是世襲的,但是玄武門之變卻留下了後遺症,使皇位的繼承有時充滿了血腥味。

明仁宗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讀儒家經書,生性仁厚儒雅,沉靜好文,言行識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國之道,以聰慧仁德著稱,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寵愛。

據說,朱元璋曾讓秦王、晉王、燕王的嫡子同時進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部隊,隻有朱高熾回來晚了。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很寒冷,我想等軍士們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遲了。朱元璋很高興,誇獎說,“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熾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後,呈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發現奏章裏有一些錯別字和一些小毛病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說:“孫臣以為小過不足以上瀆天聽。”朱元璋大喜,接著又問他堯舜的時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說,要“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興地說:“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這個兒子並不討他喜歡,甚至可以說朱高熾一直沒有贏得過他的歡心。

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為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雖然朱高熾生性仁厚,卻並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間,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五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雖然當時上有母親徐氏,下有姚廣孝、顧成等人相助,但僅以萬人堅守孤城,也實屬不易,可見其絕非庸懦之輩。

在此期間,建文帝曾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但朱高熾仁孝如一,接到書信之後看也不看,忙派人把建文帝的詔書和詔使一起原封不動地送到朱棣麵前,才免卻了父子相殘的悲劇,建文帝的反間計終告失敗。

盡管朱高熾以仁厚儒雅獲得了極好的名聲,但是他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更是布滿了坎坷。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朱高熾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頗像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難中曾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朱棣本人來講,希望立朱高煦為太子,因為他覺得朱高熾太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而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幾次冒死救護朱棣,朱棣當時很感動,對他說:“世子多病,勉之!”公開許願要將皇位傳給他。朱高煦在軍中威望很高,淇國公丘福等高級將領也都擁護他,可是,這個老二卻不討朱元璋的喜歡。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很討厭他,總說這個孫子將來要惹事,等到朱棣即位以後,朱高煦要求兌現承諾。朱棣征求大臣、親信的意見,大家多數是讚同高熾,不讚成高煦。隆平侯張信是朱棣的救命恩人,朱棣叫他“恩張”,朱棣問他能不能換了太子,張信說這是天理人倫,能隨便更改嗎?氣得朱棣一劍砍掉了張信的兩顆門牙。朱棣最信任的大臣道衍和尚、兵部尚書金忠、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都不同意,朱棣勉強答應再看一段再說。

朱棣登基後沒有立即冊立太子,對此朝臣多有覺察,於是紛紛上言,請求建儲。不少勳臣貴戚都支持立朱高煦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難有功”。文臣則大都支持朱高熾,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書金忠和內閣學士解縉。金忠在朱棣麵前列舉曆代立嫡的故事,勸他冊立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再去問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罷低頭不語,解縉知道朱棣平素最喜愛長孫朱瞻基,於是頓首道:“好聖孫。”朱棣終於點了點頭。實際上這些文臣們所堅持的不僅是立嫡長的舊製,更重要的還是他們對皇帝的選擇。文臣們渴望一個像朱高熾那樣“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的仁君。

也許是文臣們不失時機地支持朱高熾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許是迫於明朝的內閣製度以及封建社會長幼有序的傳統壓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熾作為燕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錯誤,廢之無名,而且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朱棣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為漢王和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