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末代帝王 思宗朱由檢(3 / 3)

朱由檢的勤政主要表現在認真批閱本章和召集朝臣議政兩個方麵。他對於中央各部門和各地方送進宮來的題本、奏本非常重視,對於一切本章和內閣的票擬都十分認真地閱讀,還時不時地對票擬提出一些修改意見,要內閣重擬。按多年的定例,內閣的票擬雖然隻是一種並沒有法律效力的建議,卻是極受朝廷尊重的,除了在極個別的情況下,皇帝通常很少把內閣的票擬駁回重擬。但崇禎帝卻更看重自己所擁有的理論權力,隻要覺得票擬不妥,立刻就發回內閣。於是,在崇禎年間又形成了一種新傳統,票擬被駁回成了常情,一些內閣大學士在擬旨的時候幹脆不實擬,而預先留下被駁回的餘地,等著讓皇帝駁。這種情況,是明代政治運作方式的一大變化。

與此同時,朱由檢也要求百官大臣提高辦事效率,明確命令自崇禎“元年二月所發章奏,具限十日內題複。如仍稽違,部科互勘”。工科給事中劉安行巡視太倉銀庫,奏報預支官俸的弊端,“積侵三十六萬”。朱由檢敕令劉安行同戶部清核,自某年某月某人,曆曆查明,“限旬日奏上”。朱由檢告諭各衙門,章奏不應冗長,必須簡明扼要,條理明晰,一事一議,每封章奏不超過一千字,如詞意未盡,另行章奏。

朱由檢的勤於政務可以說是出於一種天性。他滿懷興趣地埋頭於枯燥繁複的政務,熱衷於閱讀和批改各類公文,而且對於調查處理那些頭緒不清、疑點較多的案件頗有一種奇特的愛好。這種熱愛政務的個性再加上自負、多疑等其他一些性格特點,使得他成為自洪武、永樂以來對政務操勞最多,關心最多最細,因而也最讓朝臣受不了的一位皇帝。而朱由檢的這種性格,也決定了朱家王朝的最終命運。

4.剿撫並用,絕海盜之患

剿滅了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盜,明思宗朱由檢使東南沿海相對安定,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但這也挽救不了明朝衰亡的命運。

朱由檢剛即位之時,東南沿海海盜的活動愈來愈猖獗,較有影響的是海盜鄭芝龍的活動。鄭芝龍,福建泉州南安縣石井巡司人。十幾歲時被騷擾其家鄉的海盜顏振泉掠去,跟隨顏振泉活動於沿海。後其弟鄭芝虎也進入海島加入顏振泉的海盜隊伍。不久,顏振泉死,眾人推鄭芝龍為魁首。鄭芝龍自當上了魁首後便團結眾海盜,縱橫海上,官兵莫敢鎮壓。

朱由檢當政後,先對鄭芝龍采取“招撫”政策。是時福建巡撫朱欽相、總兵俞谘皋都積極執行崇禎的招撫政策。由此鄭芝龍曾通過投降的海盜楊六給朱欽相通信,表示要投降返回陸地,可楊六拿了鄭芝龍的錢卻不辦事,根本沒向朱欽相通報。鄭芝龍隻得繼續在海上為盜。

朱由檢見招撫不見效果,便決定采取“圍剿”政策。先是於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禁漳州、泉州人出海,欲困死鄭芝龍等海上為盜者。然而,圍了很久,也不成其效,於是派新任福建巡撫朱一馮率軍出師剿殺。朱一馮得旨後率都司洪先春從水路進攻,把總許心素、陳文廉從陸路進攻,兩路夾攻,想一舉消滅鄭芝龍。哪知陸軍失道,隻有洪先春水師按計劃進島。白天打了一戰,勝負相當。夜間鄭芝龍潛遣盜眾,繞洪先春後麵偷襲。明軍大敗。

圍剿不成,朱由檢又決定招撫。六月,朱由檢撤了朱一馮之職,由熊文燦接任。熊文燦到任後,遵旨傳話海盜,若歸降朝廷,得統轄原部,移作海防。鄭芝龍在九月投降。“芝龍既降,當責其報效,酌量授職”,準允授職於鄭芝龍。此後鄭芝龍成了明軍的一名軍官。

朱由檢雖招撫了鄭芝龍,但並未完全解決海盜問題,東南沿海還有許多海盜仍然在活動,一時很難對付,於是,崇禎下諭要東南各省地方官獻計。崇禎二年(1629年),浙江巡撫張延登建議實行海禁,禁止陸上與海上往來,使海盜無糧無物,最後不戰自潰。於是,朱由檢命海禁。然而海岸廣闊,漁民又要生活,這哪裏能禁得住呢?崇禎四年(1631年),隻好重新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有人主張“撫”,有人主張“剿”。朱由檢聽了群臣的回答,覺得此時還是采取剿滅之策要好些。於是,下令對海盜要嚴加剿殺。朱由檢之所以此時采取“剿”的政策,是因為最大一支海盜鄭芝龍已被招撫,餘下僅為小股,剿殺是有把握成功的。於是朱由檢任用鄭芝龍出兵剿滅,並且很快取得了成功。此後,東南沿海相對安定。

5.清軍入關,煤山殉國

朱由檢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裏不講究吃穿、不營建宮廷,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但是,如果無法追隨大勢去行動,仍舊擺脫不了亡國的厄運。最終,這位明朝末代皇帝上吊殉國,令人唏噓不已。

朱由檢在位期間,爆發了農民起義。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一年後,大同被攻陷,北京危在旦夕。隨後,朱由檢任命吳三桂為平西伯,帶兵守衛京師,並啟用吳襄指揮京城的部隊應戰。

然而,形勢的發展超出了朱由檢的意料。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此時,明朝軍隊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展開兩線作戰,接連遭遇失利,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開始圍攻北京城,一時間大難臨頭。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隻見遠處連天烽火,讓人惶恐不安。朱由檢表情凝重,一陣哀聲長歎,一陣徘徊無語。

不久,李自成率領部隊終於攻入北京城。聽到這個消息,朱由檢長歎一聲:“害苦了我的子民啊!”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結果被一劍刺死。隨後,朱由檢派人把太子、永王、定王送到可靠的皇親國戚家中保命,並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輔助太子朱慈烺。

接著,朱由檢開始處理後宮的事宜。他哭著對周皇後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後也哭著說:“我跟隨陛下18年,一切都聽從你的安排。現在陛下命我死,我怎麼敢不死呢?”說完,她解帶自縊而亡。接著,袁貴妃也自縊身亡。

朱由檢又召來15歲的長平公主,哭著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住臉,右手拔刀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長平公主昏死過去了。接著,朱由檢又揮劍刺死了年僅六歲的昭仁公主。隨後,崇禎帝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懿安張皇後自盡。

十九日淩晨,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接著,朱由檢帶領幾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結果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又轉向安定門,這裏的守軍已經散去,大門緊閉不開。

天亮了,北京城火光衝天,朱由檢被迫返回皇宮。他在前殿鳴鍾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哀歎道:“各位大臣害了我,我害了社稷,大明朝立國二百七十七年,今天造此劫難都是被奸臣所誤!”最後,他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時年33歲。死的時候,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身邊隻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上吊之前,朱由檢在藍色袍服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兩天後,朱由檢的屍體被發現。大順軍將他與周皇後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後來被放在紫禁城北麵的河邊。不久,當地平民將朱由檢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朱由檢移葬思陵。

北京城被攻陷以後,朱由檢作為最高統治者自縊身亡,明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處於崩潰邊緣。隨後,南方明朝勢力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權。